首字母快速查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
|
印章 | |
yìn zhāng | |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印章起源 印章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以前有种说法认为三代时就有印章了,但这只是一种推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董家董浚在其《邺中片羽》中著录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颗铜质印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当时一些著名学者,如于省吾、饶宗颐、容庚等,认为这三枚“古玺”为商代之物,都曾力图破译其文。然而这三枚古玺出土情况不详,实在蹊跷,不知其原来存在的地层。且后来安阳殷墟多次科学考古挖掘,却再也没有出土类似的古玺印了,无旁证可引,因此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或许是一种“图徽”。今人徐畅先生《商玺考证》一文,在总结前贤之说的基础上,以三枚铜玺的铭纹与大量类似纹饰的商代青铜、乐器、兵器、食具作对照,又结合甲骨文、金文等,破解其印文,同时还考证其性质、具体时期、使用者身份等,确认这是商代古玺。 | |
【出处】http://9610.com/yin/index.htm | |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