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母快速查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
|
诗筒 | |
shī tǒng | |
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附录】话说诗筒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娄悉 诗筒,也是古代文房四宝之外的配套用品,最早起源于唐代。《唐语林》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与吴兴守钱徽、吴郡守李穰酬唱,多以竹筒盛诗往来,谓之诗筒”。而白居易的诗中也往往提到诗筒,他的《醉封诗筒寄微之》就有“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他也在给元稹的答诗中介绍了诗筒传韵的方式和内容,“拣得琅琊截作筒,缄题章句写心胸。随风每喜飞如鸟,渡水常忧化作龙。粉节坚如太守信,霜筠冷称大夫容。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在白居易之后,用诗筒传递诗稿往来应和,渐渐成为文人雅士间的一种风气。 到了明代,诗筒更成为文士出行必备的文具,与茶具、香炉、文房用具等一道置于“备具匣”中,里面“藏红叶各笺,以录诗”,类似于李贺的“诗囊”。关于竹诗筒的制作,王世襄的《竹刻小言》提到:“截竹为筒,圆径一寸或七八分,高三寸余,置之案头或花下,分题斋中咏物零星诗稿,置之是中,谓之诗筒,明末清初最多。”据记载,明清间许多著名的竹刻家都擅长雕制诗筒,可惜传世诗筒实物难得一见。目前可见的诗筒多是清代中后期,或者民国时候的制品。2006年嘉德春拍上曾出现过一件清嘉庆十九年嘉定马国珍(号珂亭)制的松荫逸兴图诗筒。口呈泥鳅背,竹节横膜为底,并隐起三只矮足,更有细密的浅浮雕刻画,是难得的名家珍品。至于诗筒的材质则在传统的竹质之外,还可见到檀木、沉香木,以及更为名贵的象牙制品,也曾出现过陶瓷诗筒,不过与竹诗筒相比,数量要少得多。 清 竹雕小村流香留青山水诗筒 尺寸:口径5.5cm;高13cm 清 浅黄釉堆瓷雕山水骏马图诗筒 尺寸:口径5.5cm;高9.5cm 清 绿釉雕瓷“梅竹双清”诗筒 尺寸:高12.2cm;口径5cm | |
【出处】 | |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