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笔墨纸砚琐谈
——宗绪升访谈
宗绪升问:工具材料与书法创作有何关系,工具材料的研究意义?
朱友舟答:材料的变革与观念的转化是互为因果的,当艺术思潮改变时,必然导致工具调整。在所有艺术因素中,材料是最基本的因素。比如建筑,不同的材料必然产生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师必须熟悉材料的特性,方能创造不同风格的建筑。对于书画家而言,不同材料的选择,势必造成书画形式语言与审美风格的改变。
材料研究自古以来便是艺术领域的重要课题。书家无不重视工具器材的运用及研究。古往今来,工具器材变化呈出不穷。由漆到石墨,由松、油烟到墨汁,由甲骨到绢帛,由简牍到纸张,材料的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因此,古人对工具器材等媒介的关注与探究是由来已久的。这里的空间看似有限的、次要的、缓慢的,事实上其中探索是无限的、重要的、急迫的。在材料研究中,如何应用完善或开发新的材料或借鉴传统中尚未利用的材料,对于推陈出新意义甚为重要。
瑞士画家阿诺德说:没有对材料的基本理解使会成为材料的奴隶。如果能全面地了解并归纳出材料的类型与特性,必定能为创作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便激活书家的艺术思路,进行更多艺术探索。
宗问:古代许多文人、书家对材料的制作感兴趣吗?
朱答:古代许多文人、书家积极地参与笔、墨的制造。他们或亲自试制以便探索制笔技艺的改进,或是将自己的要求传达给笔工间接参与。所以在许多文人的诗词歌,赋中常有制笔经验的记载与总结。如草圣张芝,制笔技巧极高,其制作方法与他喜用绢帛书写有关系。工具与书法相互启发促进,使得张芝在书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又如书家韦诞不仅善制墨,也擅长制笔,著有《笔方》。当时人们将张芝笔、于邑纸、韦诞墨并称为三珍。
宗问:请谈谈毛笔的简单发展过程?
朱答:宋代以前多是跪坐于席或低案悬腕书写,适宜用坚挺的有心笔毫,宋以后高桌高椅日益普遍使用,也促使了笔毫向软熟、散毫无心特点发展。据载,元以前羊毫大多只用作副毫,即用羊毫为被,以紫毫为柱,以调和软硬程度。羊毫笔在元以后开始崛起,据称赵孟頫开创了使用羊毫的先例,羊毫以湖笔为著。 清代在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等书家提倡下,羊毫笔风行一时。一般认为,写大字篆隶可用羊毫或兼毫,写较小楷书或行草书可用狼毫、紫毫,写较大行草书或楷书可用兼毫或硬毫。
宗问:书家不择笔吗?
朱答:所谓书家不择笔,是指不选择新旧,而不是不选择优劣。王羲之、王僧虔、虞世南、欧阳询等均言能用秃笔,而不言能用劣笔。书家必须择笔,王氏父子喜用宣城陈氏笔,韦诞喜用张芝笔,东坡喜用杭州陈奕笔,赵孟頫喜用湖州笔。书法佳不佳,笔决定成功的一半。
宗问:羊毫的使用有何缺陷?
朱答:由于羊毫锋较软、弹性小,因此写字易流于柔媚,缺少刚劲之气。一般而言,古书家皆用兔毫,知道赵孟頫、董其昌等书家才开始使用羊毫,取其锋软多姿,而矜夸其腕力强劲。清梁巘云:予用软笔七八年,初至京犹用之。其法以手提管尾,作书极劲健,然太空浮,终属皮相,不如用硬笔,其沈著苍劲处皆真实境地也。清代梁同书功力不可谓不深,然而其书到晚年尚平而弱,缺少苍劲之气。清末钱振鍠《名山书论》云:今人多用柔毛,已不及兔毫之劲,又必用长锋,且连根用之,执笔又以去毫远为能事,事事与古法相反,而欲求工书,不亦远乎?这些均为羊毫兴盛后,书画家对使用羊毫的反思和批评。清人多炫耀能用羊毫表现出硬毫的力量。其实,如果要写出狼毫笔的效果来,为什么不直接用狼毫呢?试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用羊毫写出了硬毫的刚劲效果了,意义似乎也不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毛笔的择用,读者尚有待自己思考与探索。
宗问:历史上毛笔有哪些称呼?
朱答: 在古代,毛笔有许多雅称。韩愈称毛笔为管城子,中书君。薛稷封笔为墨曹都统、墨水郡王,毫州刺史。《五代史》有毛锥子之称。宋人称毛笔为尖头奴,《开元遗事》称毛笔为管子文。宋人称诸葛笔为宝帚。此外还有象管、 毫锥,文章货等别称。
宗问:如何处理毛笔与纸的关系?
朱答:古人云:强笔用弱纸,弱纸用强笔。我们应该熟悉纸的生熟特性以及毛笔的刚柔特点,探究纸墨笔三者相生相克的微妙关系。纸笔不调和就如快马奔跑在泥潭沼泽中,如何能称心呢?孙过庭称笔墨相发为创作的五合条件之一,亦见其重要性。
宗问:对于学书者,书法创作该如何用墨?
朱答:古人书多用浓墨。羲之书墨厚三分。东坡论墨当如小儿眼睛般黑亮,其书迹墨如漆,浆深色浓,隐隐隆起于纸上。明清以后,墨色逐渐打破了浓墨一统的局面,墨色变化渐渐丰富。典型用墨如董其昌喜用淡墨,程邃喜用焦墨,王铎喜用涨墨,黄宾虹喜用宿墨。然而,对于学书者而言,书法当以浓墨为主调,再辅之以枯、湿、淡、焦墨的变化。初学者不可过分沉溺于墨色变化,当知以浓墨为主,谨防舍本逐末。当然,墨法的探索与实验也是必须的。但是墨块的质量要精佳,如果作品用墨质量差,墨色淡而灰,那么不待数年,墨迹则会脱落,神气索然无味。因此古人之书迹,流传数百年皆墨色如漆,神气四射。
宗问:宣纸的种类与特性及适合书写的书体?
朱答:宣纸有生宣,熟宣,矾宣之别。凡未经煮、硾、砑光,纸质松、落笔易渗者为生宣,如料半宣、六吉宣、夹贡宣等。古人称之为底纸,书法很少直接用生纸,即使到了清代,生纸也多经煮、硾、砑光后方能使用。生宣经煮、硾、砑光平滑如镜者为熟宣。元代以前多由书家个人加工,至后代则成为纸铺的工作。熟宣包括清水宣、玉版宣、煮硾宣等。熟宣复加矾水刷过使墨液不能渗溢者为矾宣,如书画宣、冰雪宣、云母宣、蝉翼宣等。书家当据自己的喜好选用。一般而言,作篆隶宜用生宣,作行草宜用熟宣或半生熟宣纸,以便运笔灵动。熟宣性质居中,各体均可使用。法无定法,对于不同的纸张,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以便创作更好的效果。
宗问:使用生宣纸的利弊?古代书家用纸有何讲究?
朱答:现在奉为正宗的宣纸,其普遍流行的时间其实已经晚到明、清时期。自董其昌倡南宗画派以来,几乎所有文人画家均以底纸作画。书家创作却仍以笺纸、绢绫及加工纸为主,但受绘画用生宣的影响,书法家也有用生宣写字的,不过尚非主流。生宣或半生宣纸渗水性好,受墨极敏感,对于水墨大写意的发展自然作用非同小可。材料与风格的改变相依相存,相互刺激。生宣纸的介入丰富了书法的用墨技巧,催生了涨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等用墨法。生宣的弊端也不少。生宣吸水性及渗化力过强,行笔滞涩,如行走泥淖中,线条易流于绵软、臃肿。吴湖帆认为自从羊毫与生宣纸的流行以后古法便消亡了,不无道理。古代书家向来有使用加工纸的传统。如唐杜枚《张好好诗》为硬黄纸书,纸为麻料,制作相当精细,所用毛笔极硬,多叉笔。米芾对绘画材料改革极为激进,不用一寸绢素,而对书法用纸却极为考究,加工精美。米芾《苕溪诗》用纸制作加工极精,原纸为楮皮纸,表面涂有薄薄的淀粉,砑磨得极有光泽,有利于行笔走墨。
宗问:二王行草的形成与纸张有何关系?
朱答:二王行草的形成与发展与纸张的产生与大量使用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狭窄的竹简上书写,空间受到很大局限,章法及字的结构变化小。一旦材料改为尺幅宽大的纸张(换算为国际标准单位厘米,晋代大纸31.3cm×43.4cm,小纸22.9cm×33.7cm。),书写更趋于自由丰富,章法揖让穿插问题由此产生并逐渐复杂。加之纸张柔软受墨,书写速度必然比竹简书更加流畅。因此,由字字独立章草逐渐发展到二王妍美成熟的行草书。纸张所提供的客观条件自然不容忽视。
宗问:古代书论中谈器材的观点许多,请举一例简单说明工具对创作的影响。
朱答:明代项穆《书法雅言》器用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工具对创作的重要影响。其论述妥贴生动,发人深省。大意如下,书家犹如元帅,其思想犹如军师,手犹如副将,指犹如士卒。书家使用的纸张如果不光滑细腻,则犹如骁将骑骏马行走在荆棘丛林或泥泞沼泽中,虽欲冲锋向前是不可能的。笔毫不健挺,犹如将士志猛力壮,却手持拙劣、朽钝的兵器,虽欲杀敌是不可能的。墨不佳,犹如养将练兵而粮草不精,将军尚有饥色又何以振作士气呢?砚如不能发墨蓄墨,犹如军队浴血奋战,而粮草供不应求,何以打胜仗呢?笔、墨、纸、砚四者缺一不可。而纸笔尤为重要。俗语所说能书不择笔,绝无此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声明:本版图片得到作者授权,不作商业用途,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