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加入评论

论黄庭坚的书法
作者 翁闿运(《书法》杂志1984年第2期)


  书道下衰与宋四家的兴起

  传世许多汉魏南北朝至隋唐的著名碑版,有不少是出于无名书家之手,但往往为后代书家力学所不能及。北宋时的黄伯思在其所著《东观余论》中说:“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欧阳修则谓:“余常与君漠(蔡襄)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
书道下衰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在盛唐以前,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皆席地而坐。即使有铺纸的几案,也是很低的。因而居高临下.腕臂天然悬空。下笔中锋直落,临空提按,不费气力。后来有了桌椅,作书确较方便省力了。但腕肘靠住桌面,失去了临空提按的锻炼。人们肩肘肌肉松弛,不能再发挥腕肘提按的作用。至于欧阳修所说:“书之废,莫废于今。”是与北宋时的客观情况,及学书者的风气有关。虽宋太宗赵光义好书,授旨集刻《淳化阁帖》,分赐大臣。一时风从。《阁帖》又经辗转翻摹辑刻,人们取为学书典范。但《阁帖》本身所刻古人法书,多半是伪迹。经过翻摹,更失其原形。同时在这段时间里,书法艺术的学风,都取媚当朝。例如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李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宋绶作参政,倾朝皆学其书,号曰“朝体”。韩琦好颜书,士子皆学颜。及蔡襄显,士庶皆学之。王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此皆见于米芾《书史》。由于取法不高,学者又无创新宏志。故即偶有矫矫,以书名世者,都不能摆脱唐人窠臼,创出具有宋朝时代风格的书法。直至北宋晚期,才出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后世称为“宋四家”。   四家之中,除蔡襄外,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都跳出了唐人尚法的旧作风,以意取胜,上窥南北朝。用笔大起大落结字及布局奔放错落。三家之中,苏米造诣在行书,而黄庭坚则行、草、正三体具妙。至于蔡襄、则尚未越出颜真卿笼罩。在北宋,能振书道之衰者,确只三、四人。而苏、黄、米三家,是其显著的代表。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

  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更重要的是能对后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起引导推动作用。黄庭坚在这两方而的贡献,都很突出。   前而已说明了“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废除了席地作书习惯所带来的缺点。黄庭坚就针对这个实际,在执笔方法上,正确地提出了“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来补救。随着米芾继之。经过后来书家在共同的实践巾,证明并公认了悬腕 作书,是学好书法的必要途径。
除此之外,对具体作书方而,他又提供了重要心得。说“古人作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他用笔的心得是,充分掌握各种毛笔的不同性能,极力操纵,因势利导。使“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指出用笔“要知擒纵,要字中有笔。”深得捉笔回腕,法度甚严”、“于左右之体、点画之间,既能精神不病,要且遒劲两全”。所以他妙能不择笔。他在被贬谪期间,物质条件很坏,用三钱买鸡毛笔,还是写字。说“鸡毛笔亦堪作字”“盖能书者,有时亦乘兴不择佳笔墨也。”黄庭坚用鸡毛笔写的字,我们虽然无法辨出。但流传著名的《松风阁诗》后有南宋向立跋云,“此松风阁诗,乃晚年所作。笔墨虽不相副,然书法具存.章章乎羲献父子之问。”我们在这件墨迹中,可以看出他高悬肘腕,用提按和笔管向八而起倒,随势操纵的方法。制服了倔强难驯的劣笔,写出了不朽的名迹。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的更大贡献是:预示未来,启发后人使用羊毫笔的门法。在古代,包括黄庭坚时代,作书普遍用兔毫。直至清乾隆时,梁同书等才提倡使用纯羊毫。但兔毫属硬毫,羊毫属软毫,笔性不同。若不掌握羊毫特性及它的使用方法,学古人书,根本无从学入,莫论超越古人。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跋《汉曹全碑》下有一则云“(此碑)陈香泉(弈禧)有临本,颇得笔意。然以弱毫摹其形,以隽逸则有之。遒劲则未也。”足见羊毫学古人书之难,关键在于比兔毫柔软,手腕提按挥运,笔锋不如硬毫之感触敏捷。而鸡毫笔之软弱,更甚于羊毫。黄庭坚既善用鸡毫,以其法施之于羊毫,则如手有千钧之力,举折枝之劳,无可疑矣。因此黄氏的用笔方法,实为后人使用羊毫,打开了门法。他有诗云:“化我霜毫作鹏翼”正说出了他能使弱毫化成铁翼的实际情况。我们使用羊毫,学古人书,因笔毫刚柔性能不同,不可能尽似。譬如生产工具不同,所出产品亦异。要在能充分发挥羊毫之功能,在书法风格上,接受古人传统,自能产生新貌。所以黄氏的贡献,对后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技法上,打开了广阔的道路。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评述

  黄庭坚的书法,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瘞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即他四十三岁时正书《王纯中墓志》和行书《糟薑帖》又受到苏轼影响。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在《山谷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不寄古人篱下,立志创新的宏志。他晚年所书《松风阁诗》尽管笔不称手,仍阻止不了他发挥创造力的才能。《经伏波神祠诗卷》是病后笔,自称合作。其后自题云:“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乐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以及《苏轼寒食诗卷后跋》,《范滂传》都是晚年合作。《范滂传》是他最后谪居宜州时 所书,旋即身卒。老笔更为遒练。
黄庭坚草书的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宋史.黄庭坚传》中着重提出他“善草书”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被谪四川入峡时,看到“长年盪浆,群丁拔掉”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藏真(怀素别号)笔法的三昧。脱去了“俗气”。张旭、怀素、高闲是以狂草闻名的。黄庭坚沦书以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我们在其所书《李太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虽满纸云烟,飞花乱坠。而格律很严,笔笔周到,无一笔轻率缭绕。《忆旧游诗》中的一个“楼”字,竞参用了绘画线条的笔法。《诸上座帖》则如轻云缓行,凌霄万变。而《花气诗帖》乃作草如正书,一变旭、素旧法,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的正书盈尺大字《明瓒诗后题卷》,更明显地启示了后人掌握羊毫笔,发挥兔毫劲健作用的门法。小楷《李公麟五马图题字》,点画结字,可展至寻丈不失。真达到了“小字如大字”的高度艺术造就。
黄庭坚书的特点,在“笔阵”中,犹如严阵行军,步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步步为营言其点画之周到圆满,无一笔涉于轻佻。在作战中保证无失;张弦待发,言其取势之险,奇兵出袭,百战百利,以大自然界现象来比,其在静的方面,如岗峦起伏,奇 峰争险。动的方面,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黄庭坚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构思,取得了动静两方面矛盾的统一。
若以黄书比之苏米,以唐诗为喻,苏犹李白,才气出于天然,“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不求细琢而自工,黄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米则锦囊集句,到处雕虫,犹李贺鬼才,因此不便初学。学三家书,当以苏黄为体,米芾为用。诗宗杜甫,继读百家。可免仰攀不及,误入歧径。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要从整体和主流上着眼。苏黄之间,苏属前辈。黄对苏的文章道德,包括书法,都极钦佩。当时有人对苏书提出缺点:“东坡作戈多病笔,又腕着而笔卧。”黄氏以为“管中窥豹,不识大体。”黄氏书亦吸收苏法。但在南宋汪应辰所刻《成都西楼苏帖》中,可以看到苏书《赠秦少章序》大似黄体。说明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各取所长,彼此影响的。黄氏之书,至晚年,在一意创新过程中,过分求变,也带来了些习气。他把颜真卿正书中某些特别缩短的笔画放长,是他善变的一面。但有时放得逾制了。最显而易见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岁时,所写《张大同乞书卷》的“舍”字上帽。这类习气,有人把它形容如长蛇挂树,舟人执篙。善学黄书者,也要酌量求变,不宜照画葫芦,瑕瑜兼纳。

  黄庭坚的字外工夫

  黄庭坚书法的成就,不是孤立的。单从文艺方面来讲,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书法外,他的文章,散文古赋都学西汉人,骨力既强,法度更谨。对古代绘画的鉴赏力极高。当时邓椿称颂他的评论古书画,有时比米芾还要切实。他的小词,也成为宋之一家。特别是诗的成就,与苏轼齐名,并以他为首,开创了江西派—-宋诗的新面目,对后代诗坛影响很人。“诗以言志”书为心画‘黄庭坚在诗、书两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就。黄庭坚一生的遭遇,多半处于困厄之境。由于他能比较客观地批判时政的得失,不苟附进。并与苏轼交谊甚笃,始终不渝,以致在苏轼被贬的时候,他也被带累了。在他被谪黔南,迁居僰道时的生活,是极端艰苦的。“蓬藿拄宇.(左鼠右牛)鼯同径。”但仍然关心培养后学。他非常赞扬:“杜子美(甫)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永州僧怀素学草书,坐卧想成笔画,三十年无完衣被,乃得自名一家。”最后他被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困厄更甚了。途径洞庭青草湖时,有诗云.“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所指“上岳阳”即指杜甫的名诗《泊岳阳城下》。到了宜州被羁管,在谯楼(即门楼)上,为余氏二子一气默书《后汉书.范滂传》全文一千一百余字,都能记忆。人为之惊奇。他说:这等书那可不熟读?范滂是东汉末,不畏强暴,深得民心而遭惨害的官吏。于此可以想象黄庭坚之品格气节。他自己论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叮贵。”认为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才得无一点尘俗气。他的作风认真:从书法作品上来看,未见有任意草率的笔札。甚至是文稿,如元祜间作《王长者墓志稿》,和晚年的《史诗老墓志稿》都可看出他一笔不苟,全神贯注的认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