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简经纶(1888-1950)


临伊秉绶隶书联

  简经纶的经历是民国时期艺术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他少嗜金石篆刻;及长,从著名学者、教育家简朝亮治经史,从康有为学书法。简朝亮与康有为均为名儒朱次琦的弟子,简经纶得二人亲灸可谓是出师名门。早年,简经纶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由于时局动荡,转而殚精艺事。他和当时大多数的艺术家一样,把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留在了艺术与商业异常繁荣的上海,以鬻艺为生。当时,他与沪上之易孺、叶恭绰、吴湖帆、张大千等书画家、篆刻家多有往还。晚年,简经纶移居香港,其时饶宗颐教授评其 “以契文入印,间运铁笔,逋峭多味,异军突起”。

  简经纶数十年致力于艺术的研究与创造,书画、篆刻无所不能。综合其一生的艺术成就与影响,篆刻一门当为最著者。他的篆刻,于古玺、汉印、封泥、元押等无不涉猎,尤能以甲骨文入印,开一时风气之先。书法方面,简经纶于篆、隶、楷、行、草无不精能,喜以宿羊毫及茅龙笔作字,求其枯老古拙的艺术效果。他的书法取资广泛,从金文、汉隶、章草、六朝碑版、明清大家处淘得精华,熔铸出自家的风骨精神。在各体之中,其篆、隶当为最得神味者。他善于书法与篆刻的融会贯通,故篆刻中可见笔墨意味,书法中又可见篆刻的金石气。简经纶的画清新淡雅,晚年以篆笔作画,尤能体现文人画的隽逸含蓄之境。

  我们这里要着重欣赏一下简经纶的书法。

  《中国书画报》2004年5月10日第37期(总第1361期)第2版曾刊登王本兴先生撰写的《简经纶及其甲骨文书法》一文。该文对简经纶的甲骨文书法做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与分析,这里不再另论。我们再来看一看简经纶的隶书。“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这副隶书五言联(见 图)是简经纶书于1937年的作品。联中交待此联是仿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福建汀州人,人称“伊汀州”)笔意而写,以赠“粪翁”。“粪翁”当为篆刻家邓散木,因而此作可视为一对艺友艺事交流的一个物证。

  简经纶隶书苍劲朴拙,将沉稳与静逸融为一体,直入汉隶之堂奥。然他的这副隶书联却多少让我们有些出乎意料。这件作品没有他以往隶书那种苍涩的味道,而是改成伊秉绶那种笔沉墨实的处理方法。此作之结体,汉隶那种一味纵扁横放的特点没有了,代之以随字成形,高矮、宽窄全由字之本身来决定,这倒也颇与伊秉绶的隶书相合。

  汉隶最明显的特点是波磔较为夸张,给人以飘逸飞动之感;而简经纶的这件隶书,波磔基本脱略殆尽,笔画多直来直去,粗细变化不大,以篆法出之。伊秉绶的隶书有这方面的趋势,但还未像简经纶处理得这样彻底。综合来看,简经纶的这件作品离汉隶远了点儿,离伊秉绶更近些。他没有因为伊秉绶离当时较近而一味“舍近求远”,更没有以“取法乎上”来拒绝面对发展了的艺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简经纶对艺术创造是没有“惟古是尊”观念的。这是成功的艺术家应具备的识见和应有的胸怀。

  综上所述,尽管这副对联简经纶“仿汀州笔意”,但其创造性还是很明显的,其在线条的匀净、笔法的简净、结体的“以字为本”等方面,都体现出一个“简”化的伊秉绶形象。

  简经纶(1888-1950),字琴石,号琴斋、千石楼主、万石楼主,斋名有千石楼、千石居、千石室、千万石居、万石楼等。广东番禺人。其在《书法漫谈》一文中说:“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此可谓其书法研究之基本纲略。著有《琴斋印留》四卷、《千石楼印识》一卷、《甲骨集古诗联》、《琴斋书画印合集》等。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