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萧蜕的篆书艺术
作者:陈凤珍


    提起晚清与近代的篆书名家,人们都会立刻想到杨沂孙、吴大澂、赵之谦、吴昌硕这些高手,而忽略萧蜕。其实,萧蜕是一位在碑学盛行时敢于批评吴昌硕,又能自我成风的篆书大家。


    萧蜕(1876年~1958年),江苏常熟人。初名守衷,后更名嶙,早年字盅孚,后又易名蜕,别署很多。自幼聪明好古,初治六书、三礼、舆地之学,偃蹇不肯应试,以父命,隽于学宫。精研轩岐学,旁及书法,医名、书名倾乡里。后去上海,主讲爱国女学十余年,入南社、同盟会,倡言革命。辛亥革命后,退居不仕,因号退庵。晚年居苏州,卖字为生。


    萧蜕博通经史。有极深的文字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学养,故他的书法文化底蕴深邃,风姿潇洒,迭出时人之上。萧蜕于书法无体不工,尤精篆,所以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他的篆学思想,这样可更好理解他篆书的魅力。


    一、萧蜕的篆学思想


    晚清的篆书,由于碑学与金石学的刺激与导引,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严谨的学术轨道。不管是从石鼓文入者还是从古籀汉碑篆额入者,都讲究字法的来历,线条的气势力量。如杨沂孙的篆书,从石鼓入,工整严谨;昊大潋的篆书,参以古籀文,整齐如算子;吴昌硕的篆书也从石鼓入,变横为纵,结体以左右参差取势,落下耸肩的习惯,线条道劲,却有霸悍之气。萧蜕的审美属于柔中有刚,故对这几家都有批评。他说:“篆书贵圆转自如。贵柔中有刚,贵结构紧凑。必须写得方,写得扁,方是高手。吴大潋写得方是方了,可是不够圆转,不够流丽;杨沂孙呢,又嫌圆而而无骨,结构松弛;昊昌硕则刚有余而柔不足,尤其他那种缩项耸肩的样子,实在火怪了。”


    萧蜕的求方、求扁是从篆书字形的古意入手的。石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其文字结体,字形带方、扁,故有上古遗仪,是小篆之祖。石鼓的线条圆转而遒劲,饱满厚朴。但萧蜕认为石鼓最难写,因为字形方,笔划短,难以尽势而画已成,所以难以写得有力。吴昌硕采用纵势耸肩的办法,形态上不好看,线条不含蓄,有霸气。所以,萧蜕的求方、求扁,实际也是对篆书古质的要求。


    萧蜕篆学思想中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就是学篆须寻根溯源,入室后登堂。1922年,他作“宫室、农田”甲骨文八言联,跋云:“求篆法于秦,奔髦唐之所谓三语、缙云、三坟,古矣,犹未也。必求诸周,于是颂鼎、颂敦、郭白子盘、毛鼎、散盘乃大张,石鼓附庸,竟执牛耳,至矣,犹未也。龙蛇发陆,龟牛腾跃,商虚大文升明堂,朝诸侯矣。”这段话实际上讲了学篆的二三个阶段,第一,学秦篆(小篆)得古;第二,学大篆升明堂,明言只学石鼓只是附庸;第三,追溯至甲骨。三者“集而书之,可以骄用”。这说明萧蜕的学篆视野极为宽阔,不拘一端,并能熔铸古篆诸体。这一年,萧蜕46岁,他的篆书已渐趋成熟。


    至于学篆的具体切入口,则因人而异。直接从小篆或大篆入,恐怕连门都找不到。萧蜕自己写篆书就是从邓石如、吴昌硕入,而融合大、小篆,则是从汉碑篆额切入。他有时为人写墓碑篆额,字形压缩得很扁,但仍觉得流转宽疏。他说:“这就是南唐徐铉所谓‘蜾扁’啊!‘蜾扁’不是易事,首先手上得有功夫;其次多看汉碑篆额、西汉碑碣。古人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这两句话正是书法的度世金针,特别是篆书,必须这到这个要求。能写到疏至无可再疏,密至无可再密,到这时候,要方就方,要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追求篆书形态的方、扁,学篆需要寻根溯源,学篆要有具体的切入口。萧蜕的学篆三部既是他个人篆书创作的经验总结,也是给学生们的度世金针。当然,有些他没有说的前提也很重要,如扎实的文字学功底,文化修养的积累,技法的反复体会等。他自己学书下力超越常人,故造诣极深,卓然成为江南一大书家。


    二、萧蜕篆书的艺术性


    《萧蜕公小传》自作评价说:“蜕于书无体不工,篆尤精。初学完自上窥周秦汉代金石遗文,而折衷于《石鼓》,能融大小篆为一,不知者谓拟缶庐。其实自有造也。”这段话大概梳理了萧蜕的学篆经历及篆书的风格。从其传世书迹看,萧蜕的篆书大致有三种面貌:


    1 初学邓、吴的阶段,即萧蜕40岁以前的阶段。这个时期,萧蜕广泛学习乾嘉篆书前辈的书风,在笔法、笔意上逐渐入古。


    传世萧蜕最早的篆书作品为“万里、千金”篆书联。作于1903年,此时萧才28岁,笔法拟《石鼓文》,用笔明显有吴昌硕的影响。线条圆润、道劲,结体工稳,但流畅不足,个人风格不明显。1918年《拟赵之谦篆书六言联》,形态用笔也都打上了赵的印记,但用笔圆厚中有拙朴,线条也比较粗壮,似乎努力摒弃赵书的一些媚姿。这一时期,萧蜕有更多的临作,尝试以各种笔法写篆书。吴江博物馆藏有一件萧蜕临石鼓的立轴,幅后跋云:“模石鼓未脱安吉科臼为恨。”这件作品基本上是吴昌硕的面貌,瘦长结体,从气息圆转来看,已大大优于1903年的作品。但个人的笔意不多,求变的心理很突出。


    2 登堂变法的阶段。指萧蜕40岁至60岁的20年间。这个阶段的前10年,萧蜕在溯源中求变,后10年是其个人风格逐渐成熟的时期。


    萧蜕写于1922年的甲骨文联“宫室、农田”显示了萧蜕对篆书已经有了明晰的认识。甲骨文的用笔,已多方折,造型上也有了个人特色。特别是运笔十分贯气,摆脱了吴大徵篆书的拘谨和呆板。从萧蜕1923年的《临石鼓四屏》中可以看出萧蜕书篆已逐渐从吴昌硕篆书中跳了出来。字形的结体有明显的大篆痕迹,但个别字还有吴昌硕的影子。后来萧蜕临石鼓,字形都取方、扁,不断地实践他的篆书主张。


    3 个人篆书风格成熟期,指萧蜕60岁以后的作品。萧蜕的篆书风格大致可分三种:一为用笔圆转、刚柔相济型的;二是造型上融大小篆为一的偏方偏扁型的;三是疏密安排合理、古意盎然老辣型的。试以昆仑堂美术馆所藏的两幅篆书联稍加分析。

萧蜕庵

萧退庵《拳石胆瓶联》 纸本 146×37cm×2 昆仑堂美术馆藏

    “拳石、胆瓶”联的用笔圆健而流润,线条形态饱满而厚实,用笔健稳而流转,不见霸悍与火气,但又不流于浮滑。筋骨十分健朗。“华”字线条柔中带刚,圆中有方。全联字呈纵势,结字紧凑,笔画所布局势很大,形态活泼,疏密穿插得体。气息古朴。


萧蜕庵

萧退庵《义存字载联》 纸本 129.5×32cm×2 昆仑堂美术馆藏

    另一“义存、字载”联,更见其晚年风格,古朴蕴籍。用笔圆劲古拙,老辣犀利,收笔刹纸洁净。“字”线条浓中有枯,由圆变方,力感更为强烈。结体上一改左右匀称工稳的小篆格局,让造型在欹侧中增加趣味。此联融汇了多种用笔,气息古朴而真气弥漫,是萧蜕篆书的代表面目。行书款生涩老到与篆风相映成趣。


    萧蜕是在碑学盛行之时提出他的篆要方扁、圆转自如的主张的,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他身体力行新的审美主张,可能由于吴昌硕的威望太大,萧蜕的篆书风格还不够有影响力,故未成气候。他自己的篆书也未能有跳眼的笔法特征,可知创新之难。不过即便如此,萧蜕还是江南一大名家。

萧蜕庵

萧蜕庵

【作者简介】 陈凤珍 笔名陈珺,一字莲舟,室名赏秋堂,1969年5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隶书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篆刻兰亭奖,第三、第四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江苏澳门妇女书法展,江苏书法篆刻晋京展等。1998年赴新加坡参加中国当代百家妇女书法展,并作交流。2004年随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妇女书法代表团出访日本并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