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张伯英书艺及功业
□ 王冰石
张伯英行书条幅
一九二八年张伯英题右军书范校记本
右军书范校记本封面
1941年张伯英在所考证的《泉州阁帖》上题跋
张伯英(1871年—1949年)是清朝末年至新中国诞生之间的著名书法家,在近代书坛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他与傅增湘、郑孝胥、华世奎被称为当时的四大家。张伯英的书法造诣主要体现在真书和行书上,书法脱胎于魏碑,自成一体。我们从其传世的墨迹考察,真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形规整而又活泼,用笔方圆兼备,如镕铜铸鼎,沉着雄强;行书则潇洒流落,点画凝炼,张弛有度,技艺精湛。总体特征是出入魏晋,清健古雅,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神采意境。已故名家启功先生早年曾向他求教书法,见过他写的墓志,起初以为是北朝人字迹,后看落款才知是张先生所书,就很感慨地说:“如此境界,始是临学碑版之优秀结果”。启功是知书善书者,他评价张伯英书法是“行书中自有刚健之骨,真书中自有生动之趣”。
艺术家的成功,自由个人的天分、才识、功力三方面决定,张伯英也不例外。他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父亲、祖父皆擅长书法。他自幼聪颖,又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良好教育,学习书法很快就深入堂奥,脱颖而出,得到长者的赞许。及长,入徐州云龙书院,受业于当时名师,32岁中举,成为后起之秀。其时他的书法又有新的进境,他既探六朝真书,又好二王草法,并精研唐宋书帖,镕碑帖于一冶,最终获得成功。他后来到北平谋事,书名倾动京师,至今北京琉璃厂商店还留有他题写的匾额。由于识力所及,张伯英不仅书法超群,而且在碑帖的鉴赏和评论方面也卓有成就,他著有《法帖提要》一书,七卷,数万言,列举了自宋至清传世刻帖512种,品评其中得失、真伪、流传过程,往往一经他拈出,学界便视作定论,奉为圭臬,成为帖学研究领域里的权威著作。著名金石家容庚教授对此书极为推重,在所著《丛帖目》中常引用其学说。张伯英自己也说:“平生无他技,唯承家训,辨书帖真伪无所失。”除《法帖提要》外,张伯英还将研究心得发之于吟咏,有《阅帖杂咏》诗卷传世,共一百余首,在诗中他进一步阐发学术见解。这卷墨宝,集诗、书、论于一体,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当年齐白石大师看到后非常赞赏,在册后题诗曰:“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
张伯英还是著名收藏家。因精于鉴赏,故生平收藏独精。藏品中最著名的有唐摹王羲之《此事帖》,宋拓唐弘文馆刻王羲之《十七帖》,北魏《张黑女墓志》原拓(孤本)等,都是价值连城,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十七贴》曾有域外人出数万元求售,张伯英为保全祖国文物不至流失海外,不为巨金所动,最后由上海图书馆珍藏。他这种保护国粹,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非常值得称道。
张伯英珍爱祖国文物,还体现在对家乡文物与乡贤书画文稿的搜求上。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两汉文物流传较多,其中汉画像石是重要一项,然前人多不识为国珍,常泛作石材使用,破坏严重。张伯英早年即注意搜集,共得实物及拓本数十方,其中《牛耕图》、《纺织图》为精品。新中国建立后,这些汉画像石皆由其后人捐献给国家,成为现今建成的徐州汉画像石馆中的瑰宝。对乡贤书画、文稿的搜辑,张伯英特别关注明末二遗民万年少、阎古古的手迹,每有所遇,必尽所藏;编辑《徐州续诗征》时,他倾注了对地方文化的极大热情。值得一提的是,他历尽艰辛,主持修编成《黑龙江省志汇稿》一书,62卷,140万言。全书分类有体,取材真实,论断严谨,可补近代史料之缺,这部煌煌巨著有裨于后人,功不可没。
张伯英是书家、诗人、学者,他的书法成就、诗文论著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他天性温静、不苟言笑、淡泊名利、安贫乐志,在当时很受人尊重,在今天更应该值得颂扬。
注:本文作者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文联副主席。
【资料来源】:转自《新华日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