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林散之(1898-1989)
林散之《瑶池归来自作诗轴》纸本草书 92×33cm 80年代 浦口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林散之馆藏
释文:劫后归来身半残,秋风黄叶共阑珊。可怜王母多情甚,接入瑶池又送还。
款署:瑶池归来 散耳
钤印:大年(朱) 散之信玺(朱)
附录:《接入瑶池又送还》
作者:桑作楷
阳春三月,雨后晨晓,我漫步于山林、小溪、田园之间。远处的片片轻云和村舍里升起的缕缕炊烟相织在一起,自由飘拂。我享受着它的柔美、清静和秀色。在我观赏散翁师《瑶池归来》这帧书作时,似乎置身于这样一个沁人的环境中。
《瑶池归来》是林散之先生一九七0年春天的诗作。一九七0年春节前夕,林老前往乌江镇浴池洗澡时,不慎滑落浴池内的烫水锅,全身烫伤70%多,不醒人事。家人急送南京鼓楼医院救治,尤为严重、可怕的是林散之先生右手五指皮肉粘连,苏醒后的林老见此情状,悲痛欲绝。经医生全力抢救,将大拇指、食指、中指手术分开,庆幸指关节尚能活动,而无名指却连着小指,小指连着手掌上,已无法恢复。期间,能维持老人生命的主要营养,是大儿媳赵秋萍这位朴实、善良的农家妇女的乳汁。这是大孝。林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劫难,颇多感慨,作《瑶池归来》一首,诗云:“劫后归来身半残,秋风黄叶共阑珊。可怜王母多情盛,接入瑶池又送还。”诗中流露出面对自己伤残的右手,多病的身躯,十分悲凄和无奈。然而林散之先生对诗书画的无限爱恋和执着追求始终不渝,他用浪漫主义的情怀抒发了不因身体尤其是右手指的伤残而放弃,视诗书画为生命的痴情以及从天国回来的欣慰。王母娘娘被感动了,为圆林散之的这个梦,送他重返人间。劫难数月后,林散之先生以非凡的毅力,试用“三指”执笔习字,苦苦求索。一九七二年五月于乡下家中通临《熹平残石》后赋诗一首:“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林三指”(林老常笑称自己)卓越超群的书法艺术,诠释了他实值名归的“当代草圣”。
林老经常教导我们学书要“入得深,才能出得奇。”他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散之先生辛苦寒灯八十霜,仅书法一艺,广涉百家,用他的勤奋与大智,兼收并蓄,师古能化,融会贯通而独树一帜。本文开始,就因《瑶池归来》这帧书作感染着我,把我带入祥和、宁静的世界。此作晋唐气韵,宋明风范。通篇沉着、安详却不失自在、飘逸;既简洁、疏朗,又柔润、劲挺;时而云雾山中,时而清泉流淌,如入仙境,如临桃源,这是气象。再看笔法,中锋主运,侧锋取势,如来、甚、瑶字第一笔,劫、多字的最后一笔,以侧锋和反侧取其形势,振迅、厚重;如残字的第三笔、半字的中竖,珊、瑶的侧玉旁,力大沉雄;如王、接、瑶等字笔画中的金石气,蚕蛀味,刚、柔、毛、涩尽备。又看墨法,重墨如劫、来,枯笔如又、送、还,轻重虚实相映成趣,生动自然。《瑶池归来》行草作品,林老在书写中有感于王母“接入瑶池又送还”的心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天上还是人间?读这帧佳书,如听仙乐,陶醉其中;如送暗香,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令人心旷神怡。
1985年夏天,我去看望林散之先生。谈话间,先生话锋一转,突然问我:“小桑,你说说看,我的字什么时候的好?”瞬间我十分紧张,无言以答。稍后,我还是以自己的坦诚实话实说:“似八十五岁以后更好。”“即是!即是!我的字八十五岁以后静下来了。”林老用手指敲着桌面,自信地讲着。这幅《瑶池归来》正巧是散翁八十五岁时的书作。我曾在《天人合一散翁书》一文中写道:“散翁书法至80年代中后期,又一大变也。用笔更为老道,使墨更为自如,意境更为高远,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可谓炉火纯青,仙风道骨。”林散之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深厚的诗文学养,坚实的笔墨功底,丰富的创作情感,给后来人留下了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林散之先生瑶池归来,完成了他人生的艺术使命后“生天成佛”了(林老绝笔书“生天成佛”)。
作者简介
桑作楷,1944年生,先后拜萧娴、林散之、高二适先生为师。编辑出版了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萧娴书法集。首提林散之“当代草圣”说;林、高、胡、萧为“金陵四家”说。国家一级美术师。
【资料来源】南京浦口区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