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沈度(1357-1434)
沈度《赤壁赋册》 楷书,24.8厘米、横12.4,8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未署款,钤印三方:白文“云间沈度”、朱文长方印“自乐轩”、白文方印“玉堂清暇”。后有“嵋樵偶识”草书跋。
附录:明态品咂|婉畅雍容 修美飘逸——沈度楷书《赤壁赋》册页赏读
作者:曲庆伟
去年,故宫博物院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着实火了一阵子。参观时,一件明沈度的楷书《赤壁赋》册页引起了我的注意。
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与友人夜游赤壁后作《赤壁赋》,赋中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其在思想上由苦闷到超脱的转变过程,是他贬谪期间思想的真实反映。此作也是苏轼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此赋,很多书法家都写过,沈度以此为内容,用楷书创作也并不稀奇。这本册页为纸本,每页纵24.8厘米、横12.4厘米,共四面八页。每个方格二厘米左右,字并不大,按当下标准已近于小楷了。没有署款,钤印三方:白文“云间沈度”、朱文长方印“自乐轩”、白文方印“玉堂清暇”。欣赏沈度的书法,我们应该先通过一些资料了解一下什么是“台阁体”以及关于书家的一些情况。
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七年(1374)始设直省舍人,隶属中书省,秩从八品。洪武九年改中书舍人,并改为正七品。之后,在洪武、建文、永乐、宣德几朝中,统治机构屡有变更,除在建文年间(1399—1402)革除中书舍人改为侍书外,始终没有废除过中书舍人的设置。由于中书舍人在洪武初曾隶属中书省,后来才主要承办内阁或者皇帝直接吩咐的缮写任务,而唐、宋以后中书省曾取代尚书省,汉代称尚书为台官,这样,中书省的官员也兼有台官的职能。又由于明代中书舍人书写的文字有一定的体格风貌,所以,人们就用中书舍人所在的官署及其职能,合称其书法为“台阁体”。有明一代从未间断过中书舍人之职,而永乐年间(1403—1424)则是最盛时期。此段时间,“台阁体”占据了当时书坛的主要地位,其代表者是号称“二沈”的沈度、沈粲兄弟。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博学经史,文章务去浮饰。洪武年间中举文学,不就,坐累被谪云南。成祖即位,诏简能书者入翰林,沈度被选中并深得激赏。凡金版玉册等必命其书,名出诸士之右,屡获升迁。据《皇明世说新语》记载:“太宗(成祖)征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明初百年,沈氏兄弟的书法独占书坛,与帝王宠爱推重相关。
帝王宠爱书家,明代不算是首例了。最有影响的要数唐太宗推重王羲之书法,号召力极其强大,从而使王字成为帖学之祖,至今经久不衰。然而沈度却没有这样的运气,虽曾有“我朝王羲之”的美誉,但于当下几乎见不到爱好者学他的字,估计知其名或者了解他的人也不会太多。问题是,是当年的皇帝没有眼光,还是大家都“皇帝的新装”式地跟着一味地瞎捧胡吹?用当下人的眼光看沈度的书法,写得到底好不好呢?沈度的真迹在眼前,不同的欣赏者有各自的答案。以笔者的拙眼观之,若用当下最时髦的能不能入“国展”的标准来衡量,沈度的楷书应该具备竞争的实力,或许是能入展的(展览也有一些幸运的成分,这个因素可排除在外)。
沈度的这本楷书《赤壁赋》册页,给人以温婉典雅的美感。用笔平和工稳、珠圆玉润,结字端庄严谨,取法上有智永兼虞永兴的遗韵。楷书这种字体,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书法功底的,通俗一点讲,是糊弄不了人的。楷书写到一定的高度,既需要时间的积累,也要有高超的悟性。一笔一画的严谨,起笔、行笔、收笔的精准到位,笔画间的涵泳与意趣,以及弥漫在整体章法上的气脉通畅、温文尔雅等,这些信息,都直观地显示这是一件成功的楷书创作。可见,当年的皇帝也没有走眼。
当下的一些书者,一见到打格的楷书作品,诸如写得比较规矩的小楷类作品,便喜欢用行草书的标准去审视,常常讥讽其“状如算子”,没有变化,没有书写性,或者干脆说没有艺术性之类的偏见之语,认为不值一观。楷书的学习,应当遵循先平正后险绝、再平正的原则。品质高的楷书,往往是平中寓险,险中寓正,既灵活又自然生动。楷书的训练,往往是先在格子中写,追求整齐;有了基础之后,即使纸上无格,也能写得整齐。所以,欣赏楷书,整齐也是一种美,横竖成行,应规入矩,难道不美吗?这种美不仅仅局限于实用价值,更是楷书美学的第一要求。整齐之下,如能有细微的小变化、有品咂的意味,就应是上乘之作了。当下个别楷书作品盲目追求稚拙,忸怩作态,越品越漏洞百出, 这种不耐反复品咂的作品格调往往是低下的。以笔者的楷书实践来看,楷书写在方格内的章法与只打竖格或者不打格子的章法相比较,往往前者更难写好。受格子的局限,书者往往放不开,容易把字势写僵写呆了。从这些方面再仔细观察沈度的这本册页,虽说是一格一字,却没有丝毫拘束感。字势雍容连贯,技法表现游刃有余,静中寓动,流畅自然。“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种字里行间拥有的自信洒脱,即使以当下的审美评判标准来看这本《赤壁赋》册页,沈度仍然算是楷书创作的高手。换言之,当代人的书法,单从书写的技术上,写到“台阁体”的程度恐怕也是很难的。很显然,沈度楷书端庄优雅的品格属于雅俗共赏的类型,取法也不繁复,只是局限于唐代虞褚。从入笔与出锋看,从容果断,技法娴熟。露锋不飘浮,出锋不单薄,把控有度。字的折笔多转少顿,呈圆转之势,这样的处理增加了字的柔韧性与圆融感。笔画之间偶尔出现的细小牵带,可以想见书者笔锋在纸上有节奏地起落。犹如纤长的手指,在钢琴键上弹奏,流淌出和谐舒缓悦耳的旋律。我相信,好的书法作品可与倾听一段美妙的音乐形成通感,对于欣赏者的心灵是一种滋养。
现在提到“台阁体”,应该是僵化呆板、无生气、无个性的一类书法作品的代名词,是含有贬义色彩的。当年的沈氏兄弟,因为一笔好字,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位极人臣。由此,书法也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成为很多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敲门砖。沈度楷书从俗的方面讲,规矩实用,美观大方,喜欢的人一定很多。写公文,传圣旨,科举考试,这种字也非常地实用。既然皇上喜欢,为了讨好圣上、求取功名,那大家就都学吧!于是,大家争相仿效,红极一时,形成一时的风气。其实,沈度的书法,未必人人都能学好,更不可能人人都写到沈度这样的高水平。沈度的书法,成为当时习书者追慕学习的对象,到最后沦为僵化无生命力的实用性的俗体,也许是沈度本人始料未及的。
传世的沈度书法作品,还有楷书《敬斋箴页》《谦益斋铭页》《四箴页》、隶书《七律诗页》、行书《七律诗页》等。总体上看,沈度书法精湛的功力令人折服。但为迎合皇上的喜好,一味地追求圆熟,而忽略了用笔的变化以及舒卷自如的情绪投入,最终走向了刻板甜俗,应该是沈氏书法的悲剧。清人王文治有诗曰:“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这是对沈度“台阁体”的赞美。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