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唐寅(1470-1523)




唐寅年谱

唐寅,以庚寅岁生,因名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父广德,业贾。母邱氏,弟申。

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1470)一岁

二月四日,生于苏州吴县阊门内吴趋里皋桥。

沈周四十四岁 吴宽三十六岁 朱存理二十七岁 文林二十六岁

王鏊二十一岁 梁储二十岁 曹凤十四岁 杨循吉十三岁

都穆十二岁 祝允明十一岁

十一月初六日,文徵明生。

成化七年辛卯(1471)二岁

成化八年壬辰(1472)三岁

文林举吴宽榜进士,授永嘉知县。林字宗儒,长洲人,子即徵明。宽亦长洲人,字原博,号匏庵,本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成、弘间,以文章德行负天下重望。

成化九年癸巳(1473)四岁

江阴徐经生。

成化十年甲午(1474)五岁

王鏊乡试第一。鏊字济之,号守溪,吴县人。博学有识鉴。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六岁

王鏊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

钱同爱生。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七岁

弟申生。申字子重。

顾璘生。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八岁

朱应登生。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九岁

从师习举业。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十岁

文林以丁忧返吴。

徐祯卿生。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十一岁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十二岁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十三岁

文林起复,知博平县,子徵明随侍。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为人和而介,工诗文书画。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十四岁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十五岁

入县学为生员。

杨循吉举进士,授礼部主事。循吉字君谦,号南峰,吴县人。

阎起山生。孙一元生。陈淳生。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十六岁

与文徵明订交。因徵明谒其父林,以文请益。林是年补南京太仆寺丞,谒告返里。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十七岁

补府学生员。交同里张灵。灵字梦晋。文思敏捷,善画,人物高远。嗜酒傲物。

文徵明随父文林至滁州太仆寺任。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十八岁

沈周是年为王鎜所作《壑舟图》,卷后有唐寅与祝允明题。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十九岁

娶徐氏,徐廷瑞次女。

文徵明返吴,入长洲县学为生员。

杨仪生。华云生。

弘治二年己酉(1489)二十岁

与文徵明、祝允明、都穆倡为古文辞。宜兴杭濂亦来共游。穆,吴县人,字元敬,好学不倦,善为文。濂字道卿,工诗文。

弘治三年庚戌(1490)二十一岁

曾题周臣《听秋图》卷。臣字舜卿,号东村,吴县人。工山水。寅初从之学画,其后名盛,求者众,颇假臣手。

应朱存理嘱,录所作送春诗于沈周画杨花卷中。存理字性甫,号野航,长洲人。笃学,以课徒为业。周字启南,号石田,长洲相城人。世以高隐称。诗文书画,为世所重。

文徵明省父去滁州。

弘治四年辛亥(1491)二十二岁

念文徵明甚,作诗以寄,徵明有答。

撰刘嘉 墓志铭。嘉 字协中,吴人,能诗。与寅及文徵明为挚友。子穉孙,后娶徵明兄女。杨循吉亦为嘉 撰墓志。时循吉已致仕归。结庐支硎山下。
秋,文徵明自滁返里。

弘治五年壬子(1492)二十三岁

文林自南京太仆寺丞移病归。每因寅之请谒,规其过失,不少假借;爱其才艺,不厌说项。盖所从往还如祝允明、钱同爱辈皆流连声色,惟文徵明独能自外。然情尚不同,而交情不替。同爱字孔周,长洲人。博学工文,好结纳,喜蓄书。

秋,祝允明举于乡。与祝允明订交约在本年。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人。文章有奇气,尤工书法。好酒色六博,不修行检。

弘治六年癸丑(1493)二十四岁

时父广德已先卒,母、妻及子相继殁。

撰沈隐君墓碣铭。隐君名诚,长洲老儒,以教读为生。

秋,文徵明至江浦从庄昶学,冬归。昶嗜古博学,世称定山先生。

弘治七年甲寅(1494)二十五岁

感时伤遇,作《昭恤赋》。

正月,撰《秦裕伯像赞》。裕伯字景谷,大名人。博辩善论说。元末官福建行省郎中。国初徵授侍读学士,出知陇州,卒于任。

与徐祯卿订交。祯卿字昌国,吴县人。貌寝,性颖利,家无蓄书,而无所不通。寅荐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以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号“吴中四才子”。所撰《新倩籍》,首为唐寅,次文徵明云。

有《白发诗》,文林有和作。

时寅颇嗜声色,文徵明有《秋夜怀唐寅》及《简唐寅》诗。诗有“人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及“高楼大叫秋觞月,深幄微酣夜拥花”句。

撰《吴东妻周令人墓志》及《徐君墓志铭》。吴东,文徵明妻兄。徐君,山西永年人,读书不仕。

都穆在无锡华昶家教读。昶字文光。

王宠生。

弘治八年乙卯(1495)二十六岁

与沈周、文徵明夜游太湖,周作《夜游熨斗柄横卷》。

应吴大渊请,与文徵明、张灵、邢参、朱凯、吴奕题沈周画寿其岳父张西园。参字丽文,沉静蕴藉,以著述自娱;凯字尧民,读书不乐仕进,与参皆长洲人,皆教授乡里。凯与朱存理人称两朱先生。奕,宽姪,字嗣业,号茶香,工书能诗。

秋,文徵明来访,饮于小楼,徵明有诗。尝与徵明商酌画法,皆以李晞古画可为初学楷模。

深秋,登鹦鹉皋岑,玩桂香亭畔,于舟次对景写《桂香亭图》并题。

十二月,邢参、文徵明等来皋桥,观所藏书。邢参题识《太玄集注》、《太玄解后》;文徵明借观《东观余论》,有跋。

撰《许天锡妻高氏墓志铭》。

顾璘、徐经、都穆举乡试。璘字华玉,号东桥,吴县人,徙金陵。少负才名,与陈沂、王韦称金陵三俊。经字直夫,一字衡甫,江阴人。能诗文。

弘治九年丙辰(1496)二十七岁

尝著《广志赋》暨连珠数十首,倾动群类。为倪岳所称。岳,上元人,时官南京吏部尚书。通达国体,天下想望其风采。

仍落落不屑事举业,祝允明劝之,乃闭户翻讨。时吴宽以吏部侍郎居继母忧于家,寅有《上吴天官书》。

尝祈梦九鲤湖,梦有人赠墨一担。又尝月夜骑白驴至虎丘。

为袁鼒撰《中州揽胜序》。鼒,吴县人,方北游自大梁归,绘所历为图。

画《俞节妇刺目图》约在本年。烈妇,文徵明姑母文玉清之女。

顾璘、华昶举进士。

徐经刻孙作《沧螺集》,都穆为校订。作,江阴人,国初官国子司业。

弘治十年丁巳(1497)二十八岁

上文林书,劝其赴官。以林起复知温州而疏辞也。文林以书示苏州知府曹凤,同以为文词奇伟。凤字鸣歧,新蔡人。时称贤有司。

鄞县方誌以监察御史督学南畿。恶唐寅与张灵放浪,科考皆下第。以曹凤荐,黜灵而寅隶名末。誌字信之,成化进士。取士先德行而后文艺,门下士咸厉风检。

与杨循吉、祝允明、徐祯卿等披读钱同爱所藏《文选》,各题名书后。

无锡华察生。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二十九岁

春,与沈周、韩襄、朱存理、徐祯卿等应杨循吉邀,饯文林赴温州任于虎丘。沈周有图,寅另有诗文送行。襄字克赞,长洲人,善医。

秋,与文徵明同试应天,与顾璘相识约在是时。璘举进士后,肆力于学。尝得寅所作《广志赋》,每对客称诵。

既试,座主洗马梁储校寅卷,奇之,谓:“解元在是矣。”遂中第一。储,广东顺德人,成化十四年传胪,仕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于朝政多切谏。文徵明不售。

有谢座主诗。是科,经魁陆山、锁榜陆钟,皆吴人。故知府曹凤作绣旗制联语荣其归。

在南京时,于某通侯家,即席撰《金粉福地赋》。

梁储还朝,以唐寅文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敏政,河间人。十岁以神通荐,学问该博,为一时冠。仕终礼部右侍郎。

宜兴杭濂来访,留宿西楼;文徵明有诗。

冬,与徐经同入京会试。十二月,具币乞程敏政以饯梁储,时储奉使册封安南。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三十岁

上元,于京城看鳌山灯有诗。

程敏政与李东阳同主会试。二场后,给事中华昶疏劾敏政与徐经有私,语连唐寅。时榜未发,诏东阳覆阅敏政所取卷,无徐、唐。言者犹未已,下程敏政、唐寅、徐经及华昶于诏狱。坐经尝执贽见敏政、寅尝乞敏政文,同黜为吏。敏政勒致仕,昶言事不实,调南太仆主簿。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仕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

都穆中进士。华昶之发难,穆实嗾之,故寅誓不与相见,吴中诸公皆薄之。穆晚年亦悔之。

寅黜为浙藩吏,吴宽致书浙大吏为之左右。或劝寅往就,为后来地,异时不失一命;终耻之,不就。

秋归里。

十一月廿七日,撰文具仪往祭文林。林以六月七日卒于任,七月文徵明扶柩归。

有送曹凤入觐诗。凤寻升山西布政司参政。

以所藏旧刻《岁时杂记》抵银一两五钱,佐朱存理买驴;以徐祯卿《方具疏》为募资。

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三十一岁

家居沈湎,生计日薄;继室反目仳离。

致文徵明书,历叙款曲;告以欲远游东南,以弟申为托。

夏,张灵为作《荷塘清夏图》。灵又为钱秉良画《鹤听琴图》,吴宽、朱存理、唐寅皆有题。后廿七年,文徵明亦为作图并题。秉良号友琴,善琴。

秋,有诗寄文徵明,徵明次韵有“用世已销横槊气,谋身未办买山钱”句。时寅有治别业之意。

为新安吴文举兄弟画《椿树秋霜图》卷,沈周、祝允明、都穆题。

有送周延器还吉水诗。延器故吴抚忱之孙。忱大有利于民,郡人为忱建祠,廷器以忱像来。归时,沈周徵诗文送行,文徵明作序。

与金琮、祝允明、文徵明等题沈周《石泉交》卷约在是年。琮字元玉,金陵人,工书能诗。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三十二岁

出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所经有诗。

陈沂、徐祯卿中乡举。沂字鲁南,金陵人。诗婉丽多致。

弘治十五年壬辰(1502)三十三岁

倦游返里。徐祯卿以诗问慰。

因病不复出,托丹青以自娱。

文徵明有月夜怀念诗,有“若非纵酒应成病,除却梳头即是僧”句。

作《送别图》赠韩世贞。

八月望,陈克养过桃花坞,为题所作《蕉石图》轴。

为丘舜咨作《黄茅小景》卷,祝允明、文徵明题,张灵书引首并题。陆南、钱贵等亦有题。南字海观,吴人。贵字元抑,长洲漕湖人。两人皆博学工诗文。

袁袠生。

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三十四岁

频年颓放,落魄愈甚,与弟申异炊。文徵明规劝之,有《答文徵明书》。

治圃于屋北桃花坞中,中植桃树。

于刘缨家见牡丹有女儿娇者,因为图之。缨,吴县人。时以右副都御史予告归里。

撰《潘孺人任氏墓志铭》,张灵书篆。

阎起山撰《吴郡二科志》,于寅传论云:“其所逮事不可知,就其家论之,不裕。”又曰:“惟其不克令终,豪士亦解骨也。”起山,苏州卫人。好学不倦,以教读为生。早卒。

王鏊以丁父忧归。

王榖祥生。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三十五岁

二月,与祝允明、文徵明游东禅寺。寺僧天玑能诗,与寅及吴宽、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往来倡和。寺有红豆树一本,寅与沈周、文徵明恒于花时修文酒之会。

与蔡羽、文徵明、徐祯卿放舟虎丘,文徵明有诗并图。羽字九逵,世居吴县包山,工诗文。

春,沈周作落花诗十首,文徵明、徐祯卿等皆有和诗。寅和作三十首,其“五更风雨葬西施”句,为人称诵。

与沈周、吴宽、顾大典等题文徵明画《林亭秋色》约在是时。大典,吴江人,工书画,能诗。隆庆间进士。

四月,画《坐临溪阁图》赠姚丞。丞字存道,吴县人。工诗,隐居不仕。

七月十日,礼部尚书吴宽卒于官,年七十。

陪王鏊游林屋洞,题名石壁。时鏊以父忧在里。

冬,徐祯卿北上会试。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三十六岁

二月,画《南游图》卷赠琴师杨季静往金陵。吴奕、文徵明、徐元寿、王涣、刘布、黄云、祝允明等皆有题。元寿字尚德,经叔,博学能诗。涣字涣文,长洲人,少与陆南、文徵明齐名。布字时服,亦长洲人。云字应龙,昆山人,熟典故,工诗文,由岁贡仕瑞州府学训导。

徐祯卿、王韦等举进士。祯卿以貌寝授大理寺评事。时户部郎中李梦阳、中书舍人何景明等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祯卿既与李、何游,遂悔其少作。时李、何以复古自命,并有国士风。

三月,桃花坞小圃桃花盛开作《桃花庵歌》。

九月,游齐云山有诗并联句。于歙县撰《泽富祠堂记》,为吴民道撰《竹斋记》。

十月八日,沈周重题所作《匡山新霁图》,寅亦有题。

十一月十日,陪王鏊等游虎丘,题名剑池石壁。

十二月上旬作《寒林高士图》。

是年有次韵张秋江于长至日访沈周诗,即题于陆复赠沈周《墨梅》长卷后。复字明本,吴江人。

书《醉时歌》呈浮观。

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1506)三十七岁

再赴九仙山祈梦,王鏊有诗相送。梦有人示以“中吕”二字,不解其意。以问鏊,亦不知。

谋于桃花坞小圃筑屋宇,于贻徐祯卿书及之。祯卿有诗解嘲。时祯卿坐失囚,贬国子监博士。出京遨游,返里小住。

正月,画《张果老像》。又画《千山万木图》,祝允明题诗。

春,画《兰亭图》,与文徵明书《兰亭序》合卷。

谷雨日,行书所作七言排律一首。

四月,作《出山图》赠王鏊,时鏊以吏部左侍郎召入京。朱存理、祝允明、徐祯卿、张灵、吴奕、卢襄等皆有诗。襄字师陈,吴县人,与兄雍皆有文名,时称二卢。十二月,鏊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与王鏊登歌风台,鏊有诗,次韵,并作《歌风台实景图》。

五月四日,画《关山行旅图》,吴奕题。

九月,有《兵胜雨晴诗》。初海寇钮东山沿海卤掠扰民,巡按御史曾大有,都御史艾璞讨平之。苏人士相率为诗歌颂其事,文徵明撰《靖海颂言序》。

为杨遵吉画《复生图》。遵吉,循吉弟。年四十余得奇疾,垂死而生,因号复生。

尝作《水墨桃杏》扇面,为狂生妄题。寅怒,以墨笔批抹。杨仪时年十九,在座,洗涤新墨,因余字填补为《长相思》。仪字梦羽,常熟人。家富藏书,性亢简,官至山东副使,以廉能称。

正德二年丁卯(1507)三十八岁

桃花坞小圃中次第筑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寤歌斋等约在是年前后,祝允明撰《梦墨亭记》。

桃花庵初成,与沈周、黄云、祝允明小集同赋。时文徵明因兄以事遘难,百计调解,未遑参与。

二月三日,祝允明书《高士赞》于寅所画《高士图》上。

三月,画《卢鸿终南十景》,吴奕各行楷骚体诗一首。

夏,祝允明为曹骏才题赵雍画《天闲骐骥图》,寅亦有题。

摹王蒙《松阴高士图》。

吕 自南太常寺卿致仕归,次沈周韵题寅所作画赠吴爟《江深草阁图》,有“唐君非画师,英华发于积”句。沈周亦有“愿子敛光怪,以俟岁月积”句。爟字次明,吴人。诗文清简,能鉴古。是年有《水墨山茶梅》并题。

王鏊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

徐经卒,年三十五岁。著《贲感集》,文徵明为撰序。

正德三年戊辰(1508)三十九岁

正月灯夕,访邹蠡谿,留宿数日,作图并诗。

二月十六日,画《杏花草阁图》。

三月十日,与文徵明、朱凯、吴奕等同集竹堂寺。与文徵明各有图,朱凯、吴奕等题。

春,画《许由挂瓢图》。

为朱立夫画《鲥鱼图》,沈周题。

弟申长子长民死,九月葬,为撰墓志。

四月,画《骤雨图》并题。

八月,有诗及画送弟子戴昭还休宁。昭字明甫,曾从寅学诗。沈周、朱存理、祝允明、杨循吉、邢参、陆南、文徵明等皆有赠行诗。昭尝为齐云岩紫霄宫养素道人汪太元乞撰《齐云岩紫霄宫玄帝碑铭》。

秋,画《夏山欲雨》卷。又画《板桥曳杖》及《绝壁流泉》两扇面。

题《钱贵小像》。同题者徐祯卿、陈沂、祝允明、都穆、文徵明、张灵、邢参等十余人。

正德四年乙巳(1509)四十岁

有《答文徵明元旦诗》。

于桃花庵作《四十自寿诗》及图。王鏊、张杰、沈周、吕 等题唐寅像赞于《唐寅像》册约在是时。杰,凤翔人。正统时领乡荐。以讲学为事,名重一时。
画《文会图》寄寿王鏊六十。又赋七绝寿诗,补绘弘治甲子《林屋洞题壁图》等以寄。

与沈周题文徵明《云山图》。

二月,应谭维时请,画《槐荫高士图》寿其岳父陈可竹,吴奕、文徵明各有题。

三月,祝允明为王闻撰《存菊记》于文徵明画《存菊图》卷后,寅亦有诗。闻字达卿,三世业医。画《秋林野兴图》,并题五绝一首。

四月,补《竹炉图》,与祝允明和吴宽《竹炉诗》合卷。初吴宽于成化间观无锡盛舜臣所藏竹炉,乃仿惠山元僧之制,舜臣叔盛颙有铭,因赋七律一首。

祝允明有和。颙,无锡人,景泰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有治绩。

与祝允明等游支硎、天平、一云等寺,归至阊门,邀过小楼小饮,观所藏《褚摹兰亭》,祝允明题。

闻王鏊乞休,有诗寄呈。鏊见宦官刘瑾夺权,事不可为;乞休,允之。赐玺书乘传归。

应顾璘、陈沂、王韦等请以两汉循吏为题,赋诗以赠朱应登出守延平府。寅所作为合浦太守孟尝。文徵明为作《剑浦春云图》。应登字升之,号凌谿,宝应人。

八月二日,沈周卒,年八十三。

九月望日,与王鏊往相城弔沈周之丧,宿宗让家。是年吴中初旱继淫雨为灾。宗让颇多牢愁;王鏊为诗歌慰之。寅作《野望悯言图》并题以赠。

九月廿日,与陈良器观陈颐画《盆石菖蒲图》,因题。颐字克养,苏人,工山水花卉,良器师事之。

十月十日,出郭访张灵,作画记途中所见并题。

十二月六日,在江阴与薛章宪再宿朱承爵存馀堂中,时风雪交作,画梅并题,且索章宪和作。章宪字尧卿,工诗文,与徐经为表兄弟,隐居不仕。承爵字子儋,工诗文,能画。

有《赠苏州府儒学朱泰诗》。泰字世泰,号简庵,莆田人。本年来任。

题周臣画七古一首。

正德五年庚午(1510)四十一岁

至吴江史氏,阅所藏画数日,归而追忆为图十一帧。四月廿五日题而赠之史德弘。

夏,仿李唐作山水。

秋作画《寿黄古溪》并题。七月,祝允明撰记。

为王献臣作《西畴图》。献臣字敬止,吴县人。进士,由行人擢御史,峻洁有直臣风。为西厂所中,谪官。时以高州通判丁父忧归。筑拙政园,遂不复出。

十一月廿四日,以舟往无锡,于文林邂逅嘉定沈寿卿、无锡吕叔通。酒阑联句,成七律一首。冬寓居西山成趣园,雪中摹李晞古《山阴图》卷。

正德六年辛未(1511)四十二岁

有竹堂寺看梅和王鏊韵七绝诗,即书于所作《墨梅图》上。

四月廿二日,仿宋人设色作《斗茶图》。

模宋陈居中临唐人画《崔莺莺像》并题《过秦楼》。

与文徵明等追和孙一元《夜泛石湖诗》。一元字太初,自称秦人。风仪秀朗,善诗。先一年夏夜,与沈周夜泛石湖,有倡和诗。

题姚广孝画墨竹。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度为僧名道衍,劝燕王起兵;燕王立,拜太子少卿,复姓赐名。

为徐梅谷画《观梅图》。昆山知县方豪、嘉定知县王应鹏及都穆均有题。豪,开化人,字思道;应鹏,鄞人,字天宇,皆正德三年进士,均端方有善政。

吴县沈津辑《欣赏编》十种共十四卷成。寅为其中《谱双》作序。津字润卿,家世业医,蓄法书名绘颇多,文徵明、徐祯卿等时往赏鉴。

十二月上浣,画赏梅图并题。

吕 卒,年六十三。徐祯卿卒,年三十三。

正德七年壬申(1512)四十三岁

正月,与王鏊及鏊子延陵、文徵明观吴王墓门于虎丘剑池,题名石壁。时剑池枯。

二月,得倪瓒旧藏汉长生未央瓦当砚,篆书题识。寅藏砚亦多,曾以砚请文徵明题识。其墨霞寒翠砚,后为文徵明所得。

五月望日,赋七律一首《饯日本彦九郎还国》。

中秋,于韩君东斋头为题倪瓒画册。

九月画《山静日长图》册。

十月,王鏊来访,有赠诗,时梅花一树将放,诗及之。

与祝允明、文徵明、薛章宪、陈沂、王韦、王宠等追和王冕画梅原韵,即书于画幅四周绫上。宠字履吉,号雅宜,吴县人,工书善诗,时年十八岁。

是年,得观元张渥《竹西草堂图》并题。

是年,宁王朱宸濠来聘,并及文徵明、谢时臣、章文等。徵明托病拒不见。时臣工画,文善镌刻。

都穆致仕。

朱凯卒。

正德八年癸酉(1513)四十四岁

三月,着色画《山静日长图》十幅,王宠于对幅分书《山居篇》。

四月廿六日,为张冲画《云槎图》。又曾为冲父画《宾鹤图》。冲字应和,号云槎,业贾,以孝义闻,有侠士风。

五月,画《倦绣图》并题。

重阳日,王宠来饮,有歌。时宠与文徵明乡试皆落第,故有“秋风日落嘶长途,我亦垂眉下帝都”句。

为吴县知县何炌画山水并题。炌,江夏人,以进士来任,即于本年以忧去。

书长诗赠谢雍。雍字元和,号云庄,好读书,为人孝友。称寅为“奇士”。雍与祝允明为挚友。

十二月九日,有诗并序送陶太痴教谕临川。

朱存理卒,年七十岁。

正德九年甲戌(1514)四十五岁

三月,与刘麟、顾璘、祝允明观文徵明画扇皆有题。麟字元瑞,金陵人。时赴山西布政使任过吴。

四月,陈淳画花石扇,寅与祝允明、文徵明皆有题。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工诗善画。徵明入室弟子。

重阳日,在梦墨亭为丁文祥撰《三也罢说》,祝允明为撰记。文祥字瑞之,以教读为业。

秋,祝允明谒选得兴宁令,有书来问规谋。冬赴任。

赴江西,应宁王朱宸濠聘。在江西有《许旌阳铁柱记》及《荷莲桥记》等作。谢时臣、章文亦应聘往。

有《上宁王诗》,末云:“是非满目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

十一月,有《致陈春山书》,托向无锡华珵等取花木,于冬间移植。珵字汝德,无锡人,性好古,筑尚古斋以贮书画文物,因号尚古生。

正德十年乙亥(1515)四十六岁

在江西宁邸,见宸濠所为多不法,知其必反,乃佯狂自处。宸濠使人馈物,寅裸形箕踞讥诃。使者以告,宸濠曰:“孰谓唐生贤,直一狂生耳。”遂遣之归。

初,昆山王秩官江西副使,备兵南赣,知宸濠有异志,曾向寅示意。

二月中旬,游锦峰上人山房,为画梅枝。

三月中旬回吴。致姜龙书,告以往江西景况,曰:“所谓兴败而返也。”龙字梦宾,号时川,太仓人。正德进士。官云南按察使,在滇四年,番汉大和。

又《致文徵明书》,愿按颜路年长师孔子例,以文徵明为师。且曰:“非词伏也,盖心伏也。”

十一月十八日,象圆社长过桃花庵论诗,为书新作。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四十七岁

书近作诗赠吴县知县李经;又为画山水并题。经,真阳人。以进士于九年任。

长洲知县高第来访,失于迎迓,赋诗以谢。第,锦州人,进士,儒雅以文学饬治。

撰《送徐朝咨归金华序》。朝咨为苏州知府徐讃字朝仪之弟,以省母来苏。

重阳日,文徵明等来集桃花坞,徵明有诗。

撰《吴德润夫妇墓表》。德润,吴人,曾从学王鏊。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四十八岁

清明日,书追和倪瓒《江南春》。

三月,于梦墨亭作画并题。

端阳,文徵明跋所借《石经》来还,考定为宋高宗书。

夏,避暑石湖,临李公麟《饮仙图并书饮中八仙歌》,祝允明题。

八月,于学圃堂画《秋树豆藤图》。

十一月十五日,夜宿广福寺有诗。

题文徵明赠杨进卿《飞鸿雪迹图》。时进卿将归金陵。

有送吴县知县李经诗。经以升户部主事去任。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四十九岁

二月社日,为徐子芳书所撰《秋庭记》。

春,与昆山郑若庸等至丹阳,与孙育同休褉。育字思和,号七峰,隐居不仕。若庸精古文辞,工诗善度曲,名闻海内。

三月,临《兰亭序》。

四月中旬,于丹阳孙氏七峰精舍画《丹阳景图》,并题七绝八首,境况欠佳。

八月十四夜,梦草制一联。又有《梦下科场诗》。

撰《岳母徐廷瑞妻吴孺人墓志铭》。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五十岁

有《五十自寿诗》。

制七律一首及《柱国少傅守谿先生七十寿叙》以寿王鏊。

正月,绘《琵琶行图》,后三年文徵明书《琵琶行诗》于上。

三月,画《寻梅图》扇面及《唐人诗意画》轴。

春,画《荷净纳凉》扇面及《山水》卷并题。

中秋,无锡华云邀过剑光阁玩月,诗酒盘桓浃旬,为约略山静日长一则为十二幅,三月始毕。王守仁为按图书文于对页。云字从龙,号补庵,师事邵宝,游王守仁门。官刑部郎中乞休。富收藏。与文徵明交往颇密。守仁,余姚人。弘治进士,以平宸濠功,擢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勳业、气节、文章,皆为人称颂。

秋,作《会琴图》并题。

为西洲作画,即录《五十自寿诗》于上。又书《漫兴》等诗八首以赠,文徵明补图。

为富谿汪君作《双鉴行窝图》册。

沈德徵、郁子江、顾廷茂置酒禅寺招饮,赋诗以谢。

有送王守赴京会试诗。守,宠兄,字履约。本年举乡试。明年会试未第。

本年四月,宁王朱宸濠举兵。七月,王守仁败擒之。谢时臣、章文先事遁逃,仅以身免。

十二月,重观李嵩《渡海罗汉图》并跋。

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五十一岁

二月,画《采莲图》。其后项元汴以文彭书《采莲曲》配合成卷。元汴字子京,号墨林,秀水人。博物好古,富收藏,善绘事。彭字寿承,号三桥,徵明子。工书善诗。尤善刻印。

与祝允明、杨一清、张寰、陈沂等修禊于丹阳孙育所居之南山石壁下。杨一清于悬崖挥毫题名,寅作图并于帧首题长句。一清,字应宁。博学爱才,晓畅边事,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寰字允清,正德进士,以通政使参议致仕,读书自娱。

三月,画《吹箫仕女图》。

四月十六日,泊舟梁溪,为心菊书《水龙吟》二首。廿日设色画山水扇。

五月,于学圃堂画《墨牡丹》。

为晋陵丁潜德画《西山草堂图》。七月既望,钱贵为撰《草堂记》。

七月十六日,用李晞古法画《溪桥听笛图》于桃花庵。

八月画《落花图》并录《落花诗》。

秋,设色画《蕉石》扇面。

十月廿日,画古梅数枝并题。

冬,书旧作七绝二首于寤歌斋。

是年,有《寻山图》扇面作于寤歌斋。

十二月,宁王朱宸濠伏诛。

孙一元卒于吴兴,年三十七岁。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五十二岁

修褉日,于学圃堂画《归牧图》扇面。

三月,画《观杏图》。又画《携琴访友图》卷。

春,画《菖蒲寿石图》,文徵明题。

五月七日,长洲惠茂卿来,一再鼓琴,因于梦墨亭作图以赠。茂卿号桐庵。十五日,画《应真图》于桃花庵。十七日,画山水轴。是月,于梦墨亭仿郭熙画山水长卷,后五年祝允明跋。

夏,结夏福济院,作画并赋诗遣兴。

又于梦墨亭作《品茶图》卷。

重阳日,为张诗画竹于扇,诗爱其早起等七绝,能道意中事,因录十二首于上。诗字子言,北平人,工诗。

九月,画《松涛云影图》并题。

秋,戏画鸡,为王榖祥所得。榖祥,观次子。

冬,在桃花庵画《雪景》扇并题。

祝允明迁应天府通判,不久即致仕归。

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五十三岁

元旦,有诗。正月,书《一年歌》及《人日试笔诗》于扇,另画墨竹于另一面并题。又,作《奇峰古木图》,祝允明题。

清明,行书落花、漫兴等诗卷。

三月,于寤歌斋画《梅鹤》扇面。

四月,王宠来访,为书《五柳先生传》于所藏赵孟頫画《陶潜像》上。寅自有跋并书签。

八月十六日,撰《治平寺造竹亭疏》,陈淳书,释正方立石。

重阳后,画《松林书屋》扇面。是月,为钮惟贤画《墨莲》,以寿其友侯生。

十月,于学圃堂画《竹林七贤图》扇面。

送吴县知县刘辅宜调知沛县诗。辅宜字伯畊,庐陵人。

嘉靖二年癸未(1523)五十四岁

元旦,有诗。

春,向王延喆借阅沈周三画,与文徵明各有跋。延喆字子贞,鏊长子。

文徵明于二月以岁贡入京。以尚书李充嗣荐,授翰林院待诏。

白描《达摩像》。设色《秋林图》扇面。王宠时读书石湖精舍,题寅画《溪山渔隐图》。

春小病,四月病起,摹沈周《牧牛图》于扇,并录沈周、文徵明原题;末云:“以待厥然者赠之。”戏以赠祝允明。允明亦题诗有“偶然醉寤朦胧觑,恍若桃花坞里人”句而还之。

四月十六日,画《钟进士像》于桃花庵。

六月,画《松林讲道》扇面。

文伯仁画《杨季静小像》,寅与祝允明、王涣、王榖祥、徐伯虬、文彭兄弟、王守兄弟、袁袠、朱承爵等皆有题。伯仁字德承,工画,徵明姪。伯虬,祯卿子。袁袠,字永之,号胥台,吴县人。工诗,嘉靖丙戌进士。

中秋日,于学圃堂摹杜堇《绝代名姝》十幅,评论作跋。祝允明各有对题。堇,丹徒人,号柽居,工画。寅尝有诗赠之。

十月,跋刘松年《层峦晚兴图》卷。

行书七律廿一首赠姚舜咨。

撰《陈孝子歌》,颂元孝子陈立兴事,已赋百四十六句。后钱贵以不及终篇,遂成绝笔,因效其体补五十四句。

往访王鏊山中,见壁间揭苏轼书《满庭芳》,下有“中吕”二字。惊而诵其词,有“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句,默然归。

十二月初二日以病卒。卒前取绢一幅,书绝命辞七绝一首,掷笔而逝。墓在横塘王家村。祝允明撰墓志铭。继妻沈氏,生女一,许字王国士。国士,宠子。

注:此表据周道振辑校《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修订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4.240.196.*]


Jacqueline 历代评价 2014-12-13 16:52:37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历代评价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Dec 13 16:52:37 2014), 站内

历代评价

唐寅,字子畏,自号六如,吴人,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其学务穷研造化,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四方慕之,无贵贱贫富,日诣门征索。 ——明·祝允明《祝氏集略》

唐居士子畏,坦夷疏旷,漫负狂名。举业之余,益任放诞。托情诗酒,寄兴绘事,务去尘俗,冥契古人。有所临摹,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少见其长卷大幅,今观此图,几长四丈,峰峦起伏,烟水云林,非胸中有万壑千岩,孰能运妙思于毫端哉?用笔全法郭河阳,尤其专精擅场者,秀润可爱,且志岁在辛巳,距今五年。琴在人亡,岂胜长慨!嘉靖乙酉秋八月望后,允明书于新居小楼。 ——明·祝允明《跋六如仿宋郭河阳手卷》

子畏旷古风流,超尘墨妙,图绘传于人间,真世宝也。适叔贻携示,因题以归之:“溪亭面虚旷,乃在山之阳。俯瞰玉淙淙,仰视岩苍苍。幽人抱奇僻,人筑临此方。惬我清绝想,谢彼驰驱场。爰有同心人,杖策来浮梁。相寻无俗论,幽事与商量。” ——明·文徵明《题子畏岩居高士图》

物外高人思不群,悠然懒性谢尘氛。曾参石上三生话,更占山中一榻云。老去闲情端不愧,静中幽意许平分。年来我亦思怡悦,莫道不堪持赠君。 ——明·文徵明《题唐六如观云图》

子畏画本笔墨兼到,理趣无穷,当为本朝丹青第一。白石翁遗迹虽苍劲过之,而细润终不及也。 ——明·文徵明《题唐子畏江南烟景卷》

画人物者,不难于工致,而难于古雅,盖画至人物,辄欲穷似,则笔法不暇计也。初阅此卷,以为元人笔。比及见右军羽客晤语之状,则人各一度,变化无端。不知右军羽客晤语之奇,抑子畏用笔之奇?盖两相吻合耳。嘉靖庚寅春日。 ——明·文徵明《题唐子畏右军换鹅图卷》

唐寅如贾浪仙,身则诗人,犹有僧骨,宛在黄叶长廊之下。 ——明·李开先《中麓画品》

唐画含英咀华,雕绘满眼。

才雄气逸,花吐云飞,先辈名硕,折节相下,庶几青莲之驾,无忝金龟之席矣。中南京解元,坐事废,逃禅学佛,任达自放。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山献洒洒不穷,信士流之雅作,绘画之妙诣也。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 ——明·王穉登《吴郡丹青志》

唐六如先生寅,字子畏,一字伯虎,吴县之吴趋里人……先生之始为诗,奇丽自喜,晚节稍放,格谐俚俗,冀托于风人之旨,其合者犹能令人解颐。画品甚高,在五代、北宋间,今像颇质而野,顾犹袭太学衣裾,若重戴者可悲也。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

伯虎材高,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至胜国吴兴、王、黄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 ——明·王世贞:《艺苑巵言》

伯虎书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

唐解元一札草草,其书软熟,亦不可恶。 ——明·王世贞《跋三吴墨妙》

人以为徐熙之野逸,胜黄筌之富艳,品遂分矣。吾吴中写生,无过白石翁,而伯虎次之。此十六幅,种种臻妙,盖得徐氏三昧,而稍兼筌笔,不在白石翁下。山斋时一展玩,觉乾坤一种生气,落翰墨间,为之欣然独赏也。 ——明·王世贞《跋伯虎写生册》

唐伯虎解元,于画无所不佳,而尤工于美人,在钱舜举、杜柽居之上,盖其生平风韵多也。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

任长卿侍御有伯虎《桃花》一挂轴,余虽不解画,亦觉其佳。实际情语是伯虎诗本色,虽浅率亦自可喜,彼时方尚中晚,调故应尔,幸不落宋,足矣。——明·孙鑛《书画跋跋》

子畏画仿宋元,无不臻妙,而于李唐遗法,尤得心印。故其遇合作处,往往负出蓝之誉。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

唐寅画竹丛,颇似生成者。原非笔有神,盖是心自野。 ——明·张丑《真迹日录》

唐伯虎虽学李晞古,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 ——明·汪砢玉《珊瑚网》记董其昌题

唐伯虎画一轴,重岩复岭,一老深居,题云:“柴门雪霁桤林强,藤榼新开煮酒尝。正是骚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诗味清绝,乃此老桃花庵中活计也。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

吴人有唐子畏者,才子也,以文名,亦不专以文名;余为吴令,虽不同时,是亦当写治生帖子者矣。余昔未治其人,而今治其文。大都子畏诗文,不足以尽子畏,而可以见子畏;故余之评,亦不为子畏掩其短,政以子畏不专以诗文重也。子畏有知,其不以为我为俗吏乎? ——明·袁宏道《袁中郎先生点评<唐伯虎集>》

唐伯虎疏狂玩世,嵇、阮之流也。诗虽不甚雅驯,而一段天然之趣,自不可及,如“去日苦多休检历,知音谅少莫修琴”、“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船与酒船”、“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弦管醉千场”、“苦拈险韵邀僧和,暖簇熏笼与妓烘”,皆自写胸次,若非组织套语者也。 ——明·徐《笔精》

画家人物最难,而美人为尤难。绮罗珠翠,写入丹青易俗,故鲜有此技名其家者。吴中惟仇实父、唐子畏擅长。 ——明·徐《红雨楼题跋》

写生有两派,大都右徐熙、易元吉,而小左黄筌、赵昌,正以人巧不敌天真耳。有明惟沈启南、陈复甫、孙雪居辈,涉笔点染,追踪徐、易。唐伯虎、陆叔平、周少谷以及张子羽、孙漫士,最得意者,差与黄、赵乱真。 ——明·徐沁《明画录》

唐子畏画师周臣,而雅俗迥别,或问臣:画何以俗?曰:只少唐生数千卷书。——明·黄奂《言提录》

伯虎有《疏林独步》图,万木丛云,一溪漾碧,萧萧寥寥,令人神往。 ——清·王士禛《金陵游记》

唐六如山水一轴,写松壑憩亭阴时意,细润圆秀,全法李晞古,而无画苑习气,精谨之至。无款,凡其初年法宋人者,皆无款也。 ——清·姚际恒《好古堂书画记》

《歌风台实景》,绢本,方幅,高七寸八分,阔七寸,图以白描法写歌风台景。其间高垣瓦屋,乱木交荫,一井当阶,古碑傍勒;右首一角,复用泼墨作远山烟树,曲涧流泉,更为奇思。笔墨布景之妙,诚为罕有。 ——清·安岐《墨缘汇观》

唐子畏名成而身废,闲居作美人图,好事者多传之。览其遗迹,未尝不叹其志之有托也。 ——清·李如一《水南翰记》

子畏画本刘、李、马、夏,和似天倪,资于书卷。故法北宗者多作家面目,独子畏起而北宗画法雅格。 ——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山水中人物,赵吴兴最精妙,从唐人中来。明之文衡山全师之,颇能得其神韵。凡写意者仍开眉目,衣褶细如蛛丝,舒逸之趣溢于楮墨。唐六如则师宋人,衣褶用笔如铁线,亦妙。要之衣褶愈简愈妙,总以士气为贵。 ——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双鹤老人云:文、沈、唐、仇为明四大家。仇画极工细,直接小李将军及北宋诸子,而用笔有致,非描摹时手可以乱真,然予不愿为也。石田笔墨苍古,幼尝临仿。六如兼宋元法而笔意秀逸,超宋格而参元意,予窃慕焉。

耕烟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为一宗,法律则精深静细,气韵则疏宕散逸。其在明四大家,则惟六如居士相与颉颃,石田则逊其秀逸,十洲则让其超脱,衡山更退避三舍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4.240.196.*]


Jacqueline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1)南宗气韵 2014-12-14 08:47:58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1)南宗气韵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Dec 14 08:47:58 2014), 站内

南宗气韵

画史论南宗文人之画自唐王维始,其后五代之荆关、董巨、北宋之李成、范宽、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皆其正传,明则沈周遥接衣钵。经文徵明父子之汲引,唐寅二十岁左右当已拜识沈周,其南宗一路山水画即主要通过沈周而上溯。唐寅比较注重精神与品格上的继承,多以南宗风格来表现江南山水意象,所图贞寿之堂、黄茅小景,以及一些标榜林泉隐逸之志的“别号图”如款鹤、毅庵、桐山之类等等,皆布景巧妙,笔墨秀润,概能得平淡天真之意、萧瑟闲远之趣。

贞寿堂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墨笔  纵28.3厘米  横102.2厘米

[upload=1][/upload][upload=2][/upload][upload=3][/upload][upload=4][/upload]

图绘以平远、阔远之法,画青山秀水之畔,有堂屋两间筑于山坳回抱之处、松竹掩映,篱落曲折。堂内家人聚首,共叙天伦;堂侧隔桥一人正袖手而立,作静观之状。图中山石皴笔劲利,晕染轻淡;树法丰富,枝干俯仰有态,点叶、夹叶兼备,点景人物衣纹细劲,神态闲适。风格秀润,意境幽淡,为唐寅早期画作的佳制。

画上款署:“吴门唐寅”。钤:“吴趋”朱文印、“伯虎”朱文印、“唐子畏图书”朱文印。引首有李应祯撰《贞寿堂诗序》,尾纸即为沈周、吴宽、文徵明、唐寅等十七家所作《贞寿堂诗》。据此可知,此图乃唐寅应嘉祥学谕周希正之弟希善之请,为祝其母八十大寿而作。《过云楼书画记》卷四著录。 鉴藏印:“顾子山秘箧印”朱文印。

黄茅小景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墨笔  纵22.1厘米  横66.8厘米

[upload=5][/upload][upload=6][/upload]

图绘西洞庭湖名胜熨斗柄之景致。近景山势奇绝,树木掩映,一文士正举目闲眺。远处石壁逶迤,湖面轻舟,可见水鸟飞翔。山石主要以乱柴皴加淡墨渲染而成,笔法灵动,墨色清润。

款署:“吴趋唐寅作。”钤:“唐寅私印”白文印。拖尾自题:“震泽东南称巨浸,吴郡繁华天下胜。衣食肉帛百万户,樵山汲水投其剩。我生何幸厕其间,短笠扁舟水共山。黄茅石壁一百丈,熨斗湖渚三十湾。北风烈烈耳欲堕,十里梅花雪如磨。地炉通红瓶酒热,日日蒲团对僧坐。四月清和雨乍晴,杨梅满树火珠明。岸巾高屐移小妓,低唱并州第四声。人生谁得长如此,此味唯君曾染指。若还说与未游人,双盲却把东西指。吴趋唐寅为丘舜咨题。”钤:“吴趋”朱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另有张灵题引首,徐守和、祝允明、文徵明等题跋。

鉴藏印:“小清秘阁”白文印、“守和之印”白朱文印、“陆堇庭氏审定名迹”朱文印、“顾子山秘箧印”朱文印等。

沛台实景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  墨笔  纵26.2厘米  横23.9厘米

[upload=7][/upload]

正德元年(1506),王鏊以吏部左侍郎应召入京,途经沛县,唐寅陪同游览汉高祖刘邦歌风台遗迹,此图即据实景而作。临水之处,坡石起伏,围墙周匝,其内古木葱茏,屋宇蔼然隐现;穿门而入,沿路可见枯井、古碑之属。近景坡石用细笔长皴,微作晕染,工劲中兼有秀润;树木杂错,繁而不乱,勾晕兼施。侧旁水面留白,远景略以米氏云山画出,流润之至。

画幅自题:“正德丙寅,奉陪大冢宰太原老先生登歌风台,谨和感古佳韵并图其实景,呈茂化学士请教。唐寅。此地曾经玉辇巡,比邻争睹帝王身。世随邑改井犹在,碑勒风歌字失真。仗剑当时冀亡命,入关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钤:“唐居士”朱文印。曾经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后入清宫,有乾隆对题并钤印。

鉴藏印:“吴玙之印”白文印、“仪周鉴赏”白文印等。

关山行旅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墨笔  纵129.1厘米  横46.1厘米

[upload=8][/upload]

自北宋以后,画家喜绘关山行旅,然多作全景。此幅则作半边之景:近景古木扶疏,坡石起伏,盘踞回互,靠右一人正朝关口前行。中景烟雾沉沉,远景关山一角微露。古木立干或虬曲多姿、或直干挺立;出枝或鹿角、或蟹爪,萧瑟苍茫之甚。屋宇、高墙等建筑则用笔细淡,古寂悠然。远山淡墨带过,意足而已。 款署:“正德改元仲夏四日,吴郡唐寅写。”钤:“唐伯虎”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另有吴宽之侄吴奕题七绝一首。

鉴藏印:“天籁阁”朱文印、“墨林”朱文印、“子京”朱文印等。

云山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墨笔  纵96.6厘米  横28.7厘米

[upload=9][/upload]

此图乃仿米氏云山,烟云袅袅,山岚浮动,溪水新涨,野桥横陈,一高士策杖而过,行吟于烟云春树之间。墨气氤氲,虚实相生,为唐寅难得一见之作。 自题:“树迷春雨暗山椒,自捻藤枝过野桥。山鸟不知身半醉,提壶固固苦相招。唐寅。”钤:“唐寅私印”白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诗堂有王文治题跋。

鉴藏印:“蕉林书屋”朱文印等。

款鹤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设色  纵29.6厘米  横145厘米

[upload=10][/upload][upload=11][/upload]

“款鹤”乃王榖祥之父王观之别号,精通医术,与祝允明为姻亲。图绘层岩叠瀑、湖山闲旷之景。古木虬曲,或枝繁叶茂、或枯枝瑟瑟。主人伏石案而坐,一鹤正闲步而来,一童持扇煮茶。布局开合有致,山石细笔长皴,笔力劲练。人物勾勒简括,意态酣适。

款署:“吴趋唐寅奉为款鹤先生写意。”钤:“唐伯虎诗画印”朱文印、“唐居士”朱文印。拖尾有沈周 、谢希曾、狄平子、吴湖帆等题跋。

鉴藏印:“安山审定”朱文印、“曼农偶得”朱文印等。

毅庵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设色  纵30.7厘米  横112.8厘米

[upload=12][/upload][upload=13][/upload]

此以别号图为题材。图中描绘了松竹清幽、蕉石雅洁的庭院,茅屋中,一高士欹坐执麈,作遐观之状。笔墨苍润挺秀,设色清雅明丽。此高士乃文徵明三十年前砚友朱秉忠,别号毅庵,秉志高洁,为人清简,是一位优游林泉、笃爱诗书的隐士。

画幅自题:“吴门唐寅为毅菴作。”下钤:“吴趋”朱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引首文徵明行书题“毅庵”。尾纸有卢襄、王守、赵应宿、王宠、袁褧、文徵明、陆南、黄鲁曾、王金、袁衮十家题跋。

鉴藏印:“毅菴”朱文印,乾隆、嘉庆、宣统内府等藏印十二方。

桐山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设色  纵31.2厘米  横137.5厘米

[upload=14][/upload][upload=15][/upload]

图绘峭壁间长出桐树数株,其中一株横垂探水;石罅间有泉水汩汩流出,汇入平湖。湖面演漾,浩淼无边;远山逶迤而去。构图有南宋院体影响,皴染则化刚为柔,苍润而醇厚。

自题:“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君今自称亦私淑,渔钩须当借一湾。吴门唐寅作桐山图。”钤:“吴趋”朱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引首王鏊题“清樾吟窝”,拖尾有文徵明、袁袠、蔡羽、王宠、王穉登等十四家题跋。

鉴藏印:“信公真赏”朱文印、“仪周鉴赏”朱文印、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诸印等。

风木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墨笔  纵28.2厘米  横107厘米

[upload=16][/upload][upload=17][/upload]

风木,典出《韩诗外传》,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养。此图以水墨画枯木两株,树间一人身靠蒲墩,悲思不已。树法纯熟,人物简练,地坡寥寥几笔。唐寅年轻时亦遭遇丧乱,风木之思自然流露笔端。

画后余纸自题:“唐寅为希谟写赠。西风吹叶满庭寒,孽子无言鼻自酸。心在九泉灯在壁,一襟清血泪阑干。唐寅。”钤:“唐伯虎”朱文印。引首许初书“风木余恨”。尾纸有都穆、黄姬水、文嘉、彭年、周天球、钱邦彦等二十七家题跋。

鉴藏印:“叶汝川家藏书画印”朱文印、“寒中马思赞鉴藏法书名画印”朱文印、“怀烟阁陆氏珍藏书画印”朱文印、“顾子山秘箧印”朱文印、“虚斋审定”朱文印等。

虚阁晚凉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设色  纵59.3厘米  横31.6厘米

[upload=18][/upload]

图绘山隈临水之处,丛树掩映,茅屋数间。其中一人安坐,童子送茶而来。画法山体略勾轮廓之后,湿笔淡墨略参花青渲染,浓墨点苔。树法出枝繁密,运笔劲爽。整个风格圆浑而温润。

自题:“虚阁临溪足晚凉,槛前千斛藕花香。蔗浆满贮金瓯冷,复有新蒸薄荷霜。唐寅画。”钤:“唐伯虎”朱文印。诗堂有吴湖帆、陈定山题跋。

鉴藏印:“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朱文印、“太仓陆润之印”朱文印、“徐邦达珍赏印”朱文印等。

--

※ 修改:·Jacqueline 于 Dec 14 08:52:51 2014 修改本文·[FROM: 114.240.196.*]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4.240.196.*]



Jacqueline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2)翰墨流芳 2014-12-14 09:04:50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2)翰墨流芳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Dec 14 09:04:50 2014), 站内

翰墨流芳

明代是一个帖学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赵字笼罩风气的时代。唐寅虽不是帖学之专门名家,但亦是当之无愧的诗书画三绝之才,其书法之最大特色即是出入于松雪与北海之间:其结体瘦挺平正、行笔潇洒利落者,乃得松雪赵孟頫清俊流美之趣;其结体以欹侧取势、行笔纵逸雄健者,乃得北海李邕刚健婀娜之风。而李、赵之外,唐寅亦博涉多家,远如钟繇王羲之、近如颜真卿米芾等,皆不乏临池心得。至于其日常性的书写,如邂逅友人而联句、醉眠花下而长歌,以及与友人往来之尺牍,尤令人想象其清狂与风致。

行书诗(卷)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墨笔  纵28.3厘米  横102.2厘米

[upload=1][/upload][upload=2][/upload]

此卷为唐寅弘治八年(1495)所书,时年二十五岁。内容为自作诗十首:《骢马驱》、《紫骝马》、《陇头》、《陇头水》、《夜中思亲》、《登吴王郊台》、《春江花月夜》、《相逢行》、《白发》、《侠客》。字句与本集略有出入,可以参校。书法结体欹侧之势,行笔轻灵婉转,颇有米芾遗意。

此卷题作“旧作一卷呈上史君先生文学,侍生唐寅”,款题:“乙卯十一月三日。”起首钤:“梦墨亭”朱文印,卷尾钤:“南京解元”朱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诸印盖系中解元后所加钤。

鉴藏印:“訒斋所藏”白文印。

行书龙头诗(轴)  苏州博物馆藏

纸本  纵146.5厘米  横36.2厘米

[upload=3][/upload]

此诗行书七律《漫兴》之一,内容乃其科场案后落魄生涯之自况,意绪落寞之中,不乏超逸洒脱之趣。校以本集,此诗多有异文,如首句或作“龙头滥厕棘闱文”。书法风格乃其典型仿李邕一路,结体圆转欹侧,行笔潇洒纵逸。过云楼旧藏,《过云楼书画记》卷四著录。顾公硕捐赠。

释文:“龙头独对五千文,鼠迹今眠半榻尘。万点落花都是恨,满杯明月即忘贫。香灯不起维摩病,樱笋消除谷雨春。镜里自看成大笑,一番傀儡下场人。晋昌唐寅书。”钤:“南京解元”朱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

鉴藏印:“传经堂鉴赏”朱文印、“含青楼书画记”朱文印、“蓉峰”朱文印、“花步刘氏家藏”朱文印等。

行书七律四首(卷)  天津博物馆藏

纸本  纵23厘米  横286厘米

[upload=4][/upload][upload=5][/upload][upload=6][/upload]

此卷行书自书七律四首:《闻太原阁老疏疾还山喜而成咏辄用寄上》、《寄王马监》、《咏身》、《除夕》。前两首为投赠之作,正德九年(1509)王鏊退隐吴中,第一首即盛赞其勋位与清廉;后两首乃唐寅自况之作,可以考见其晚年生活之寥落心态。据第一首可知,唐寅此卷书写时间应在四十岁以后。结字多欹侧取势,跌宕生姿,笔画遒劲圆润,骨力内含,乃其行书风格典型面貌。拖尾有吴湖帆题跋两则。

鉴藏印:“吴湖帆珍藏印”朱文印、“梅景书屋”朱文印、“郭仲易珍藏印”朱文印等。

行书联句诗(页)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纵30.7厘米  横33厘米

[upload=7][/upload]

此页内容系正德五年(1510)仲冬,唐寅、吕叔通、沈寿卿三人邂逅无锡文林舟次而作的一首七律联句诗,意趣酣适。书法结体宽博而欹侧,行笔有李北海的遗意,遒劲而秀润。

释文:“寒林春色满深杯(吕),便觉烘烘暖意回。紫蟹红虾堪入馔(沈),难酬险语更书灰。百年邂逅风尘阔(唐),一叙从容颜色开。莫讶萍踪无定所(吕),别来还许寄江梅(沈)。正德庚午仲冬廿有四日,嘉定沈寿卿、无锡吕叔通、苏州唐寅邂逅文林舟次。酒阑率兴联句,皆无一字更定。见者应不吝口齿,许其狂且愚也。唐寅书。”钤:“唐寅私印”白文印。

鉴藏印:“赤然珍赏”朱文印。

行书与若容手书(页)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纸本  纵27.3厘米  横64.1厘米

[upload=8][/upload]

此札乃写与江阴友人徐尚德。徐元寿(1470-1553),又名尚德,字若容,号纳斋,即弘治己未科场案中徐经之叔父,与文徵明、祝允明皆为好友。国学生,好书籍,家有万卷楼。此札内容,首先提及友人薛章宪新逝而不及赴吊之事,并表达了因前辈如吴宽、沈周相继凋落而风流难续的慨叹。次及自己生平撰述书目:《三式总钤》三卷、《唐氏文选》八卷、《书画手镜》一卷、《将相录》二十卷、《吴中岁时记》二卷、《史议》四卷、《时务论》六卷。书法乃仿李邕一路,行笔端谨而沉稳,风格纵逸而遒美。

鉴藏印:“顾崧”白文印,“安仪周家珍藏”朱文印,“陈昆瑜藏”朱文印、“莲樵曾观”白文印、“介眉审定真迹”朱文印、“孙氏家藏”朱文印、“枝安堂图书印”朱文印,“顾洛阜”白文印、“汉光阁”朱文印等。

行书花下酌酒歌(扇页)  上海博物馆藏

金笺  纵30.2厘米  横32.9厘米

[upload=9][/upload]

此为自书诗,内容乃借花开花谢以表达青春易逝之感,并寄托及时行乐的思想。书法丰润遒美,唐寅之落魄风流可见一斑。

款署:“前乡贡进士吴门唐寅书并作。”钤:“南京解元”朱文印、“吴趋”朱文圆印。另有吴湖帆题跋。

鉴藏印:“吴湖帆”白文印、“吴万宝藏”朱文印等。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4.240.196.*]



Jacqueline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2)翰墨流芳(续图) 2014-12-14 09:07:05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2)翰墨流芳(续图)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Dec 14 09:07:05 2014), 站内

行书和沈周落花诗(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纸本  纵26.6厘米  横406厘米

[upload=1][/upload][upload=2][/upload][upload=3][/upload][upload=4][/upload][upload=5][/upload]

明代吴门诗坛有两大著名倡和,一为《江南春》、一为《落花诗》,二者皆由吴门画派宗师沈周发起。其中《落花诗》,弘治十八年(1505)春,沈周首倡十首之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皆相继而和之,诸家竞美并芳,各前后凡三十首而罢。唐寅此卷所书计十首,诗见本集,其书法流美,得赵孟頫笔意。

卷后自跋:“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视昔人绿阴青子之句,已觉寥然矣。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暇日因书一过,并系小图寄兴。吴趋唐寅书。”钤:“南京解元”朱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卷后另有顾文彬小楷题跋。

鉴藏印:“子山”朱文印、“顾子山秘箧印”朱文印。

行书落花诗与漫兴诗(卷)  中国美术馆藏

纸本  纵23.5厘米  横445.3厘米

[upload=6][/upload][upload=7][/upload][upload=8][/upload][upload=9][/upload][upload=10][/upload][upload=11][/upload]

此卷自书《落花》诗七首与《漫兴》诗十一首。其中《落花》诗七首乃选录自弘治十八年(1505)倡和沈周《落花诗》三十首中;《漫兴》诗十一首乃其科场案后生涯之自况。诗文皆见本集,可以参校。书法结体宽绰欹侧,行笔运转自如,为其典型仿李邕一路风格的作品。

款题:“嘉靖改元清明日晋昌唐寅书。”钤:“吴趋”朱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学圃堂”朱文印。

行书七律二十一首(卷)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纵24.9厘米  横699厘米

[upload=12][/upload][upload=13][/upload][upload=14][/upload][upload=15][/upload][upload=16][/upload][upload=17][/upload][upload=18][/upload][upload=19][/upload]

此卷为唐寅自书诗二十一首,赠与姚舜承者。内容为《嘉靖改元元旦作》、《嘉靖二年元旦作》、《忆昔》、《丹阳道中》、《秋日城西》、《春日城西》、《小阁》、《夜坐》、《晏起》、《晚酌》、《散步》、《漫兴》十首。书法脱胎圣教,参以李北海,结体宽博,顿挫分明,为唐寅晚年书法佳作。

款署:“嘉靖二年太岁癸未,苏台唐寅书于学圃堂。”钤:“学圃堂印”白文印、“唐子畏图书”朱文印。徐充隶书引首,拖尾有王宠、景旸、段金、徐充、文嘉、文彭、梁章钜、吴湖帆题跋。

鉴藏印:“南昌万氏珍藏”白文印、“湖帆鉴赏”白文印、“粤人谭敬印”朱文印等。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4.240.196.*]



Jacqueline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3)北宗风骨 2014-12-15 10:36:49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3)北宗风骨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Dec 15 10:36:49 2014), 站内

北宗风骨

画史论北宗画自唐李思训父子始,其后南宋院体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明之浙派戴进、吴伟,皆其绪余。唐寅对北宗的师承渊源,主要来说一是早年初学时与文徵明切磋李唐画法,鉴赏家称其尤得李唐心印;一是直接师法周臣,惟其腹有诗书,师周臣而青出于蓝。唐寅北宗一路山水,风格刚健,笔墨劲爽,其构图多取半边之式,皴笔之或若斧劈、或若刮铁,水墨之大片拖染,显然皆出自南宋家法。此外,唐寅的山水画还有介于南宗与北宗之间的风格类型,刚柔相济,雄秀并美,足见其会通之工。

骑驴归思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绢本  设色  纵77.7厘米  横37.5厘米

[upload=1][/upload]

此图以高远取势,主峰矫然而起,左侧栈道隐现,泉流悠远;右侧则曲径盘旋,一人笠帽策蹇前行,山坳丛树掩映之处,村舍俨然。前景山石崚嶒,树木蔚然,溪流潺潺,一樵夫正负薪踏桥而过。构图有北宋全景式山水的影子,而皴笔则长披短拂、水墨酣畅,出自南宋家法。笔墨劲爽、风格雄健。

画幅自题:“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吴郡唐寅诗意图。”钤:“唐伯虎”朱文印。另有朱曜和韵题诗一首,诗堂有王同愈、裱边有吴湖帆题跋。

鉴藏印:“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朱文印、“梅景书屋秘笈”朱文印等。

看泉听风图(轴)  南京博物院藏

绢本  墨笔  纵72.5厘米  横34.5厘米

[upload=2][/upload]

此图以隐逸山水为题材,南宋半边式构图,奇峰插天,怪石突兀,古木阴阴,两高士临流对坐,作看泉听风之状。树木蟠曲槎桠,夹叶、点叶兼施,树头倾斜,有若风吹。山石以斧劈皴,石质坚硬。整个画面笔墨刚挺而秀媚,意境空灵清旷。

画上自题:“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钤:“南京解元”朱文印、“禅仙”朱文印、“唐居士”朱文印。

柳桥赏春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绢本  设色  纵137厘米  横67厘米

[upload=3][/upload]

图绘溪山深处,垂柳轻拂,溅瀑汩汩,两文士于板桥上执手话旧。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沿溪岸隐约可见水阁村舍之属。全幅构图充实饱满,柳树枝叶浓密繁茂,山石以斧劈皴,长披短斫与曲笔勾云,形成巧妙的律动感,整个意境清新,令人神往。

自题:“平堤新柳板桥斜,路绕东西卖酒家。拚却杖头钱一串,时时来醉碧桃花。唐寅。”钤:“唐伯虎”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吴趋”朱文印。

鉴藏印:“善孖心赏”朱文印、“藏之大千”白文印等。

湖山一览图(轴)  中国美术馆藏

纸本  设色  纵135.9厘米  横56厘米

[upload=4][/upload]

此轴画湖光山色之景。构图斜向取势,近处山石确荦,杂树掩映,屋宇隐现,一桥可通往来,一阁临湖筑于高处,以供眺望,其中可见三五好友正壶觞对饮,形神萧散。远景则浮汀远渚、云帆扁舟,隐约逶迤之状,令人心旷神怡。画法山石以斧劈皴,整练劲爽;树木圆浑,枝叶繁密,点缀红叶,秋意深深。风格上出入南北、刚柔相济。

画上自题:“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吴郡唐寅。”钤:“梦墨亭”朱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清宫旧藏,乾隆有和诗两首。

鉴藏印:“石渠宝笈”朱文印、“乾隆鉴赏”白文印等内府鉴藏印、“邓拓考藏金石文物”朱文印、“左海”朱文印。

春游女几山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绢本  设色  纵122厘米  横65厘米

[upload=5][/upload]

图绘春花烂漫、长松掩映之处,一隐者策杖前行,一童子相随。踏过溪桥,可见篱落茅舍,清幽静谧。中景楼阁临湖而筑,其中一人正极目远眺,扁舟、远树,皆在领略之中。画法山石主要用斧劈长皴,参以曲笔而出之,构图从一侧起势,布局疏密得当。

自题:“女几山头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心期此日同游赏,载酒携琴过野桥。唐寅。”钤:“唐寅私印”白文印。

杏花草堂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绢本  设色  纵147.8厘米  横73.2厘米

[upload=6][/upload]

此图以半边式构图,山高水阔,长松虬曲,杏花初放。近处树木掩映、山石遮护之处,有茅屋数间。溪桥旁二人对晤,一童担囊随行。山石以斧劈皴,树干曲折多姿,用笔劲健,风格凝重。

自题:“绿水红桥夹杏花,数间茅屋是渔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唐寅。”钤:“学圃堂印”白文印、“唐寅私印”白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

高山奇树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绢本  设色  纵122厘米  横65厘米

[upload=7][/upload]

此轴画溪山隐逸之景。奇峰突起,山石荦确,树木丛密,溪流汇为深潭,沿壁水榭绵延,其中有高士或对坐清谈、或临渊垂钓。画法以斧劈为主,参以曲笔,气息深稳,风格凝重。

画幅自题:“高山奇树似城南,兀坐联诗兴不厌。一自孟韩归去后,谁人敢把兔毫拈。”钤:“吴趋”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唐寅私印”白文印。

渡头帘影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绢本  设色  纵170.3厘米  横90.3厘米

[upload=8][/upload]

图绘山势峭拔,山泉从山顶奔泻而下。近景坡岸上,长松落落,茅屋隐现,岸边三位行人席地而坐,河中有船夫正摇橹摆渡。隔河一樵夫负薪前行,依稀可见水阁数间。画法山石以小斧劈皴为主,笔力劲健,山石轮廓多用圆笔,树法点叶、夹叶兼施,人物情态生动。

自题:“枯木斜阳古渡头,解包席地待渔舟。隔林遥见青帘影,醵取青钱买酒瓯。苏台唐寅。”钤:“唐子畏图书”朱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

鉴藏印:“倩庵”白文印等。

雪林寻诗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

绢本  设色  纵168厘米  横83.6厘米

[upload=9][/upload]

此图以雪景为题材。构图取高远、深远之势,近景双松立于巨石之上,掩映之下有茅亭一座;中景寒潭静谧,对岸山脚回抱之处,有屋宇隐隐可见。远景主峰峻拔而起,松林落落。画法双松体势矫健,为南宋家法;山石空勾留白以示雪意之外,皴法多以斧劈出之。笔墨刚柔相济,意境清冷野逸。

自题:“蹇驴寒颤不胜骑,雪满高松压折枝。万岭千山鸟飞绝,氅衣逋客独寻诗。吴郡唐寅。”钤:“梦墨亭”朱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等。

匡庐图(轴)  安徽博物院藏

绢本  设色  纵148.5厘米  横72.2厘米

[upload=10][/upload]

图绘“庐山八胜”之一五老峰下三峡桥景。画面取北宋式全景构图,主峰沉雄浑厚,侧有飞瀑如练自山涧落下,溅朴数折,如闻淙淙之音。深谷幽壑之间,浮岚萦带,寒林瑟缩。近景流泉汇为深潭,一桥斜跨,桥上有人策蹇而行,一童随行。皴法缜密,墨法沉郁,意境幽淡,思清格老,尤具形式美的蟹爪树衬托出寒凝悲凉的气氛。

自题:“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朴鱼龙跳。羸骖强策不肯渡,古木惨淡风萧萧。唐寅子畏。”钤:“南京解元”朱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

步溪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  设色  纵160厘米  横84.5厘米

[upload=11][/upload]

此轴以北宋式高远构图,气势壮阔,远景主峰耸然而起,中景烟岚浮动,近则溪流潆洄,陂陀曼衍,怪石突兀,疏林萧瑟,一隐士正啸咏徐行,逍遥自得,童子捧书而来。山石皴笔多用斧劈,活脱劲爽;树木立干圆浑,点叶稠密,迎风之状,如闻飒飒之声。风格沉雄,意境清旷。

自题:“卜宅临溪上,开门近步头。渔樵通互市,耕钓足贻谋。山晓青排闼,波晴绿漾舟。主君期学海,枕石嗽(漱)清流。姑苏侍生唐寅作步溪图并题,奉呈黎老大人先生。”钤:“吴郡”白文印、“唐寅私印”白文印、“唐居士”朱文印。

鉴藏印:“凝香室鉴赏”朱文印。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1.193.53.*]



Jacqueline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4)才子佳人 2014-12-15 10:55:36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4)才子佳人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Dec 15 10:55:36 2014), 站内

才子佳人

唐寅自诩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鉴赏家以为唐寅尤工于美人,盖其生平风韵多也。其所画仕女佳人,或清瘦玉立,或体态雍容;或持扇吹箫、或折杏倚竹;其所画文人才子,或煮茶、或听竹、或观万物之化生、或作空山之长啸。盖佳人非只是花容月貌之态,亦是离愁别绪之影;才子不仅可想其吟风哦月之状,亦起人潇洒出尘之思。又兼擅写风月故事如李端端之落籍、韩熙载之夜宴,绮罗珠翠、轻歌曼舞,一一皆能挥运于毫端,出之以士气,大抵笔墨工致而古雅,晕染微妙而清丽。

空山长啸图(卷)  广东省博物馆

纸本  墨笔  纵29.5厘米  横52厘米

[upload=1][/upload]

啸乃源于魏晋名士放逸之风,《世说新语?栖逸》载阮籍与苏门真人长啸故事。唐寅对啸声颇有研究,曾作《啸旨后序》,论啸之为声,出于平而不出于仄。此图画隐士登山长啸之状:近景竹树板桥,一人立于高台之上,其后急流宛转、远山隐约。笔墨秀润,意境清远,如闻林石传响。

自题:“清时有隐沦,衣冠阿谁肖。幽涧纳飞流,空山答长啸。唐寅。”钤:“唐伯虎”朱文印。卷前裱有清永瑆御制笺题记。

鉴藏印:“渤海后人”朱文印、“天景楼”朱文印、“不负古人告后人”朱文印等。

虚亭听竹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纸本  设色  纵82.3厘米  横47.2厘米

[upload=2][/upload]

图绘溪山隐逸之景,背山临水筑有茅屋一间,其后崇山峻岭,烟云浮动,有瀑布一道如练自左落下,右侧则修竹五竿,奄有凌云之致。屋中高士抱膝坐于蒲团之上,作凝神观书之状;屋前一童正踏桥捧书而来。笔法整饬,晕染微妙,风格凝重,意境清幽。

自题:“虚亭林木里,傍水着栏干。试展团蒲坐,叶声生早寒。唐寅画。”钤:“唐居士”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吴趋”朱文印。裱边有清王文治鉴藏题记。

鉴藏印:“费君直”白文印、“粤人谭敬印”白文印、“龢庵鉴定真迹”朱文印、“龢庵父”朱文印。

射杨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墨笔  纵75.1厘米  横26.6厘米

[upload=3][/upload]

此图为文徵明叔父文彬所画。文彬,字宗质,号贞山。庠生,能武,善骑射,为文老苍,奇气奕奕。以年资贡礼部,未仕而卒。画中一棵古杨半见,人物戴幞头、勒腰带、登长靴,右手前举,左手持弓,立于平坡之上,正目送一箭穿杨而去。人物衣纹多用方折之笔,起伏顿挫;脸部以细淡之笔勾出,眉须若动。淡墨勾勒皴擦陂陀、树干,宛转苍润,枝、叶以若有若无之淡墨勾写,笔法灵动。重墨点苔,提醒画面。

画幅上有祝允明、文彭、陈鎏三人题跋。据之可知,正德五年(1510)庚午文彬秋试时,祝允明为此画题跋,以祝愿其京试高中。此画后散佚,五十年后,复为文彬之曾孙文国鸣得之于市中。

观杏图(轴)  苏州博物馆藏

纸本  设色  纵126.6厘米  横60厘米sp;横34.5厘米

[upload=4][/upload]

此轴画平坡之上,古杏夭矫相对,奇石嵌空玲珑,树下一长髯高士,乌角巾、绛方袍,作拈髭而仰观之状。其侧两垂髫童子,一向茶灶持扇吹火,一捧茗碗侍应而立。树法出枝繁密,运笔劲利;奇石以水墨晕染,气韵微妙;人物情态宛转,衣纹简练。过云楼旧藏,《过云楼书画记》卷八著录。顾公硕捐赠。

画幅自题:“正德辛巳三月吴趋唐寅画。”钤:“唐伯虎”朱文印、“唐寅私印”白文印。另有董其昌题王维咏杏诗一首。

鉴藏印:“顾氏鹤逸秘藏书画印”朱文印。

临韩熙载夜宴图(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绢本  设色  纵30.8厘米  横547.8厘米

[upload=5][/upload][upload=6][/upload][upload=7][/upload][upload=8][/upload][upload=9][/upload]

此卷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系临自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现北京故宫藏顾氏本《韩熙载夜宴图》画共五段,依次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此卷共六段,其将顾氏本清吹一段中韩熙载形象移前作第一段,其后依次为听乐、清吹、观舞、歇息、散宴。此卷内容除了在顺序上有改编外,画中器物以及画中屏风画面等,与顾氏本亦有差别。画法以工笔重彩,每段之间主要以屏风自然隔开,人物情态宛转,行笔流畅劲健,设色明艳富丽,生动地描绘出了主人公的风流韵致;画中屏风山水为院体风格。

画上有唐寅题七绝两首。其中,第一首位于第一段后:“身当钩局乏鱼羹,预给长劳借水衡。废尽千金收艳粉,如何不学耿先生。吴门唐寅。”钤:“梦墨亭”朱文印、“唐伯虎”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第二首位于卷末:“梳成鸦鬓演新歌,院院烧灯拥翠娥。潇洒心情谁得似,灞桥风雪郑元和。吴郡唐寅。”钤:“吴郡”朱文印、“唐寅私印”白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

鉴藏印:“李氏受轩”朱文印、“李咸中”白文印、“清白太守之子”朱文印、“花竹琴书赏心乐事”朱文印等。

李端端图(轴)  南京博物院藏

绢本  设色  纵122.7厘米  横57.3厘米

[upload=10][/upload]

此图画唐代李端端与崔涯故事。图中文士乌角巾、八字须,背靠屏风,执卷安坐于交椅之上,旁有二侍女分别立于书案之侧,案上放有古琴、书卷之属。其前则有一仕女手执白牡丹款款而立,其后随从应之。人物刻画兼工带写,文士风流倜傥,仕女娟秀婀娜,衣纹用笔细劲,赋色明丽。屏风两折,山水秀润清远。

画上自题:“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钤:“唐伯虎”朱文印、“唐居士”朱文印。

鉴藏印:“梅景书屋”朱文印、“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朱文印等。

杏花仕女图(轴)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设色  纵142厘米  横60厘米

[upload=11][/upload]

图绘一仕女立于杏树之前,高髻丰颐,素手持杏花一枝,作凝神沉思之状。柔荑纤纤,衣带飘飘,体态雍容,颇有唐人古意。人物衣纹描法,介于折芦与钉头鼠尾之间,运笔灵动,浓淡相宜。杏树老干虬迈,四面生枝,俯仰有态。藤蔓缠绕,杂草丛生,意趣横生。

画幅自题:“曲江三月杏花开,携手同看有俊才。今日玉人何处所,枕边应梦马蹄来。吴门唐寅。”钤:“唐寅私印”白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

鉴藏印:“马氏丛书楼珍藏图记”朱文印、“古润戴培之考藏书画私印”朱文印、“平斋鉴赏”白文印、“元和顾麟士审定真迹印”朱文印等。

吹箫仕女图(轴)  南京博物院藏

绢本  设色  纵164.8厘米  横89.5厘米

[upload=12][/upload]

图画女子吹箫之状,体态端庄,双眉微锁,似乎略带哀愁,令人想象箫声幽幽之音。画法兼工带写,人物面容娟秀,以“三白法”表现,晕染细腻;衣纹用笔粗简流畅,顿挫宛转;首饰与镶边刻画精工,敷色浓艳鲜明。

自题:“庚辰三月吴郡唐寅画。”钤:“南京解元”朱文印、“六如居士”朱文印。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1.193.53.*]



Jacqueline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5)花卉竹石 2014-12-15 11:01:49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5)花卉竹石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Dec 15 11:01:49 2014), 站内

花卉竹石

唐寅曰:“丈夫潦倒江山花竹之间,亦自有风韵”,其花竹之好,于此可见。夫春之杏花芍药、夏之蜀葵、秋之芙蓉菊花、冬之梅花等,盖非只是四时节气之表,亦是起恨添愁之因,唐寅皆曾遣兴于笔端,或以水墨、或以设色,皆能得清古冶艳之趣。又其写不因时序而改节、聊寄胸中逸气之墨竹,往往萧萧数笔,飒飒之声即可如闻纸上。至于传统文人一向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的枯木竹石题材,唐寅却时而参以北宋李郭与南宋院体的风格为之,可谓于文人墨戏别开生面。

芍药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金笺  墨笔  纵17.2厘米  横51.2厘米

[upload=1][/upload]

此扇以水墨写意画芍药盛开之状。中锋圆笔写干,没骨画花,淡墨点叶,深墨勾筋。俯仰有态,浓淡有致。

自题:“春风吹恨上红楼,日自黄昏水自流。谷雨清明都过了,牡丹相对共低头。唐寅画呈宗瀛解元。”钤:“唐伯虎”朱文印。右上另存题跋一则。

鉴藏印:“乐寿堂印”白文印。

蜀葵图(扇页)  上海博物馆藏

金笺  墨笔  纵28.2厘米  横107厘米

[upload=2][/upload]

图绘蜀葵与湖石相伴。湖石勾勒运笔灵动,细笔点出阴阳凸凹,玲珑剔透;蜀葵花叶以深浅墨色渲染出正侧向背。地坡缀以杂草与荆棘之属。

自题:“端阳风物最清嘉,猩色戎葵乱着花。雄黄更扰菖蒲酒,杯里分明一片霞。晋昌唐寅。”钤:“禅仙”白文印、“唐子畏”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

鉴藏印:“虚斋藏扇”朱文印等。

芙蓉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金笺  设色  纵15厘米  横43.1厘米

[upload=3][/upload]

此扇以没骨法画秋芙蓉一丛,花繁叶茂。淡笔点叶,浓笔勾筋,花朵以胭脂约略画出,冷暖相宜,转侧多姿。运笔洗练大方,风格清劲秀逸。

自题:“戏和青黛挤胭脂,画出霜前绰约姿。想处情中弄褥上,绕身皆是此花枝。”钤:“唐伯虎”朱文印。

菊花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纸本  墨笔  纵135厘米  横55.5厘米

[upload=4][/upload]

此图以水墨画菊花、奇石,配以杂草和荆棘之属。枯笔深墨立干,淡墨勾出菊瓣,菊叶则随前后俯仰之态而以湿笔点出。墨色浓淡相宜,笔法灵活秀逸。秋菊之风姿绰约,如在眼前,颇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趣。

自题:“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荷花入酒瓢。”钤:“唐伯虎”朱文印、“南京解元”朱文印。

枯木寒鸦图(扇面)  故宫博物院藏

金笺  墨笔  纵17厘米  横49厘米

[upload=5][/upload]

此扇绘突兀山石之后,一株枯木偃曲而立,寒鸦或栖于枝头、或翔而欲下。山石轮廓方硬,皴染圆浑,树木枝干虬曲宛转,寒鸦情态生动。笔墨虽简,却有凄清荒寒之境。

自题:“风卷杨花逐马蹄,送君此去听朝鸡。谁知后夜相思处,一树寒鸦未定栖。唐寅赠懋化发解。”钤:“唐伯虎诗画印”朱文印。

鉴藏印:“吴氏睛溪鉴定”朱文印、“友竹居藏”白文印、“季彤鉴定珍藏”朱文印等。

墨竹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  墨笔  纵83.4厘米  横44.5厘米

[upload=6][/upload]

此图画竹枝两枝自左斜出,临风飒飒,构图新颖,俯仰有致。用笔铦利洒落,墨色秀润。

画上自题:“满窗萧洒五更风,怪是无端搅梦中。梦见故人忙起望,白烟寒竹路西东。南塘邹蠡溪过余学圃堂,因言及南沙知己,故写此为寄。唐寅。”钤:“唐伯虎”朱文印。

鉴藏印:“陆润之藏”朱文印、“天泉阁”朱文印等。

灌木丛篠图(轴)  苏州博物馆藏

绢本  墨笔  纵109.4厘米  横58.9厘米

[upload=7][/upload]

此画原系屏条之一,以枯木竹石为题材。宋代苏东坡以后,文人画家喜写枯木竹石,以寄托胸中逸气。所画斜坡之上,奇石连环透空,兀傲而起;其侧枯木映带,萧瑟而扶疏,点缀丛竹、藤萝之属。运笔劲爽,墨法清润,风格雄放,坡石有院体风规。庞虚斋旧藏,庞增和捐赠。

古木幽篁图(轴)  南京博物院藏

绢本  墨笔  纵146厘米  横148.2厘米

[upload=8][/upload]

此图以枯木竹石为题材。画面近处枯树两三株高低偃仰,其旁幽篁散生,溪流宛转,远山隐隐起伏。树法用笔严谨,立干苍迈,出枝繁密,有李、郭遗意,丛竹以墨色分出远近。近处坡石多以方笔线皴,远山参用斧劈皴。画面墨色清逸,气息幽深,颇得萧疏苍茫之趣。

墨竹图(扇页)  上海博物馆藏

金笺  墨笔  纵30.2厘米  横32.9厘米

[upload=9][/upload]

此图以浓淡墨写竹一枝,寥寥数笔,沉烟沐雨之状,跃然纸上。上方自书小楷诗文,密密匝匝,相映成趣。款署:“唐寅戏笔。”钤“禅仙”白文印。

自书诗十二首:《梦见》、《早起》、《看花》、《南楼》、《酷热》、《咏鸡》、《所见》、《牡丹》、《仕女》、《渔父》、《庐山》、《墙花》。款署:“绝句十二首,皆张打油语也。子言乃谓其能道意中语,故录似之,时正德辛巳九月登高日书于学圃堂。晋昌唐寅。”钤:“南京解元”朱文印、“唐子畏图书”朱文印、“吴趋”朱文印。

鉴藏印:“虚斋藏扇”朱文印等。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1.193.53.*]



Jacqueline 真实与传奇:唐寅的故事 2014-12-16 10:13:54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真实与传奇:唐寅的故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Dec 16 10:13:54 2014), 站内

真实与传奇:唐寅的故事

美术报  特邀撰稿  张长虹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明代书画家唐寅因受科举舞弊案牵连,丧失了仕进之路,从此靠卖画为生。他信佛教,好诗酒,游戏人生。唐寅身后,经过后来者小说、戏剧等一步步渲染,他的形象逐渐塑造成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本文将从多方面揭示这一建构过程,看真实的唐寅形象如何被后世精心包装,并最终成为世人心目中的“传奇”艺术家。

[upload=1][/upload]
唐寅 落霞孤鹜图 189.1×105.4cm 上海博物馆藏

  引言:唐寅《落霞孤鹜图》绘危峰高耸,山腰云雾缭绕,山脚下柳荫中一阁临江,一文人静坐。图左上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

  这是比较常见的带有点景人物的山水画,与其他山水画相比,这张画有何特别涵义?画面上的这首题画诗,可说是解读的密码。此诗句句用典,“画栋珠帘”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文后的滕王阁诗。“落霞孤鹜”典出《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南海”指王勃,他为探望父亲,从广州渡南海去交趾,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8岁。“曾借龙王一阵风”是有关王勃写《滕王阁序》的一个典故:唐王勃省父,舟次马当,距洪州七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达旦抵南昌,参加宴会,写下著名的《滕王阁序》,一夜成名。

  此诗借王勃得水神龙王之助而赶上滕王阁盛会,以一篇《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的典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无人相助。全画也因此诗而染上浓浓愁绪。此画是送给“德辅契兄先生”,这位“德辅”姓卢(唐寅另有“为德辅卢君作诗意图”,知其人姓卢),应该也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读书人。唐寅为其创作此画,既有同病相怜的意味,也有共勉之意。

  唐寅的情绪为何如此悲愤、消沉?这位名满后世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呢?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221.221.208.*]



Jacqueline 唐寅其人 2014-12-16 10:17:15 发信人: Jacqueline (花仙子◆唯有低贱,或能长存-M.J.<二月兰>), 信区: Art
标  题: 唐寅其人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Dec 16 10:17:15 2014), 站内

唐寅其人

  1.唐寅的一生

  据唐寅生前好友祝允明撰《唐寅墓志铭》,唐寅生于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虎年,干支庚寅,故名唐寅;因是长子,故字伯虎,后改为子畏。卒于嘉靖癸未(1523)十二月二日,享年54岁。唐寅出身于小酒店主家庭,被父亲唐广德寄予厚望。唐寅早慧,“性极颖利,度越于士”,且与一般早慧儿童只知读书不同,他是有远大抱负的:“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唐寅很少与人往来,只与祝允明趣味相投,甚为相得。唐寅的同学中还有文徵明,其父文林对于唐寅很器重。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深情地写下了《祭文温州文》,以纪念这位去世的敦厚长者。

  唐寅远祖是前凉的陵江将军唐辉,由其始定居于西北的晋昌郡。唐辉的曾孙唐瑶、唐谘,都做过晋昌郡守。唐谘之子唐揣,唐瑶之孙唐褒,均曾受封为晋昌公。唐褒六世孙唐俭,隋唐之际跟随李世民起事,因开国之功被封为莒国公,图像凌烟阁。唐寅落款的“晋昌唐寅”,表明他认可晋昌原籍,并不忘其祖先的伟绩。这从他早年的《出塞》诗也能读解出来。

  唐寅早年有侠客之梦,崇尚朱家、郭解之为人。并希望能为国建功,这种心态在其《出塞》诗中表露无遗:“烽火照元菟,嫖姚召仆夫;朱家荐逋虏,刀间出黥奴。六郡良家子,三辅驰刑徒;笳度乌啼曲,旗参虎落图。宝刀装革毕埲,名驹被镂渠……”这类诗参照唐人边塞诗,抒发自己奋战沙场,像其祖先一样功成受封的理想。还有一首《侠客》诗,表达了他“酬知性命轻”的豪迈心态:“侠客重功名,西北请专征;惯战弓刀捷,酬知性命轻。孟公好惊坐,郭解始横行;相将李都尉,一夜出平城。”

  友人祝允明壮其志,赠与古剑两把。后又试图索回,写诗致意。诗为《为唐子畏索剑》,诗前小序云:“昔年承唐子惠爱,曾以双剑赠答其意,别来恒念之。其一镂青萍二文者尤忆,间以一章问之,或肯假抑更惠乎?”

  唐寅在《与文徵明书》中也回忆自己早年“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鸣琴在室,座客常满……愿赉门下一卒,而悼世之不尝此士也。”

  唐寅初意不在科举,只是“一意望古豪杰”。但其父唐广德望子成龙,专门请人教授唐寅举业,希望他将来能光宗耀祖。唐广德去世后,祝允明劝唐寅,如要实现远大理想,前提还是“时业”,即考科举。唐寅答应了,准备花一年时间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若弗售,一掷之耳”。如果考不上以后也不再考了。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29岁,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是为“南京解元”一印之由来。次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传云又是第一名,这是他“龙虎榜上名第一”一印的来源。

  会试主考官为程敏政,时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朝中有人弹劾他曾将试题泄露给唐寅。但经李东阳调查,否定了此事。然后又有人揭露唐寅考前和主考官过从太密。此外和唐寅同行的江阴巨富徐经被传曾贿赂程敏政的家童盗窃试题。这些事都和唐寅沾边,所以徐经、唐寅皆因科场舞弊案入狱受审,程敏政也被革职回乡。经调查,唐寅是无辜的,他只是被牵涉到官场的权力斗争中。但这一经历彻底宣告唐寅仕途的中断,他被贬黜到浙藩为吏。唐寅耻不就,“放浪形骸,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海,浮洞庭、彭蠡”。借壮游抒发郁闷之气,同时也为其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来唐寅既中解元,名声大振。入京会试,公卿竞相造请,不料却因科场舞弊案的株连,被捕入狱,受尽刑罚。上至“天子震赫,召捕诏狱”,下至“童奴据案,夫妻反目”,又自以为“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以至于他“扶案而思,仰天而叹”,“愤悒而哀伤”。当年的“剑客大侠”梦已然破灭,唐寅在给好友文徵明信中说,自己之所以忍辱活下去,有自己对人生独特的看法:“窃窥古人:墨翟拘囚,乃有薄丧;孙子失足,爰著兵法;马迁腐戮,史记百篇,贾生流放,文词卓落。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亦将隐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传之好事,记之名山。”

  尽管经受打击,早年报国理想无望,唐寅仍准备以司马迁等前人为激励,在学问上“成一家之言”,以便成果能像《史记》一样“传之好事,记之名山”。可见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是要换一种方式。此期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说是这样说,但唐寅显然不甘老死于书画典籍之间。宁王朱宸濠到处礼聘文人,唐寅的同学文徵明断然拒绝邀请,而唐寅欣然去往南昌,期望有所作为。后觉察宁王有谋反志,装疯逃出。宁王谋反不成,被江西地方官、哲学家王守仁所擒获。唐寅又一次经受打击,从此遁入佛教,号“六如居士”。此期有印“逃禅仙吏”。

  对于人生中这段坎坷,唐寅一时间很难释怀。在写给王宠的《伏承履吉王君以长句见赠作此以答》可能就是他在功名彻底无望后的心态表露:“岁月信言迈,吾生已休焉;春滋未淹晷,暑退大火流。洒扫庭户间,整饰衣与裘;元鸟乐高荫,攀援聊淹留。仲尼悲执鞭,富贵不可求;杨朱泣路歧,彷徨何所投?”

  以孔子、杨朱之才,欲求富贵而不可得。人到中年的唐寅承认“吾生已休焉”,基本上也就这样结束了。

  《漫兴十首》之二,表达了他历经坎坷后甘愿从此隐居苏州的决心。而《四十自寿》诗似表示他已习惯隐居生活:“如此福缘消不尽,半生无事太平人。”

  2.唐寅的生计

  唐寅的绘画,早年学沈周。在科举失败后,他又专门拜苏州职业画家周臣为师,学习南宋画院一派,尤其是李唐的山水画风,画法秀润。兼工人物画、花鸟画。作为职业画家,一般各题兼擅,以应市场之需。唐寅与文徵明、仇英、张灵都是绘画上的同学,他自认诗画不输于文徵明,但人品则远逊于文。

  仕途无望,唐寅后半生基本靠卖文、卖画为生。他留有“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诗,说自己不佛不道,饮酒卖画,自食其力。

  根据资料分析,徽商是唐寅当时主要的顾客。歙县黄仕政,号问政山人。以雄资懋迁,有声吴越齐鲁间。其子黄明芳是个能干的商人,并喜欢与文化人打交道,在其父60大寿时,他出钱请唐寅、文徵明等绘制祝寿作品。唐寅等人传世的《椿萱图》之类的作品,大都是出售供人祝寿用的。《双鉴行窝图》(北京故宫藏),落款“吴郡唐寅为富溪汪君作”,也是为徽州汪姓某人所作。

  《嫦娥执桂图》(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看起来是人物画,表达的其实是蟾宫折桂的意思,是家有科举应考者的家庭喜爱选购的礼物。《牡丹图》扇页(北京故宫藏)则是“画呈宗瀛解元”的,寄寓富贵之意。《东方朔像》(上海博物馆藏),款“唐寅为守斋索奉马守庵寿”,是祝寿作品。《山路松风图》(台北故宫藏),款“治下唐寅画呈 李父母大人先生”,为苏州某李姓地方官所作。

  除了绘画,唐寅有时还为人作文取润,如《王氏泽富祠堂记》后云“弘治乙丑,余行旅过徽,友格以币交,故为记其事云”。

  戴昭,徽州商人之子,遵父命游学于苏州,曾从唐寅学诗经,为唐寅弟子。后又从薛世奇治易。学成告归,唐寅绘《垂虹别意图》,祝允明书引首“垂虹别意”4大字。苏州众文人以诗送之,并题于卷后。据卷后戴冠《垂虹别意诗并叙》,戴昭先学诗经于唐寅,后与沈周、祝允明、文徵明、朱存理、杨君谦等名士均有交往。《垂虹别意诗卷》共有沈周、谢表、祝允明、吴龙、文徵明、陈键、唐寅、杨循吉、戴冠、朱存理等苏州名士33人的赠诗,戴昭及其商人家族的显赫声势可见一斑。唐寅培养这样的富二代,报酬当也不菲。

  出售书画在明代苏州地区是普遍现象,唐寅、都穆、祝允明等苏州文人,几乎完全将书画艺术品作为商品来对待,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观念。余英时认为:润笔发展至此已超出传统的格局,而和今天文学家、艺术家专业化的观念很相近了。

  唐寅以卖画为生,因为家口众,有时书画生意不好,竟至断炊。这在其诗文中有所反映,如“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思和”。在书画销售无路,生存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唐寅悲伤地发出了“笔砚生活苦食艰”的哀叹。

  当然,生活中并非总是不如意,多数情况下唐寅的书画销路还是不错的。有时作品供不应求,有人竟将唐寅老师周臣的画也改成唐寅款以谋高价。唐寅卖画得款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筑桃花庵,建梦墨亭,常与好友祝允明、黄云、沈周等饮酒赋诗,并作《桃花庵歌》以明心志。仕途无望,对于以诗画谋生,唐寅基本还是满意的。

  可是他并非完全放得开,烛影摇红向夜阑,在酒杯旁,在睡梦里,他依然有“此生甘分不甘心”的慨叹。其诗《梦》,虚构20多年后重下科场,而学业已荒,“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似乎看破,其实依然有留恋。

  3.性情唐寅

  唐寅与祝允明生活态度一样,轻狂、好酒色。唐寅诗集中有一些诗是写给歌妓的,包括《花酒》、《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等。陈继儒《太平清话》记:“唐伯虎有《风流遁》数千言,皆青楼中游戏语也。”但此书久已失传,不明所以。

  唐寅作品中有不少歌妓图,包括历史题材的《孟蜀宫伎图》、《李端端落籍图》(画扬州名妓李端端与诗人崔涯的故事)、感叹身世的《秋风纨扇图》等。《题自画红拂妓卷》表现唐代传奇《虬髯客传》中红拂妓慧眼识英雄的故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此外,他还应邀画了一些春宫画,这些画在当时很受欢迎,但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艳诗《题花阵图》八首应该是写在一套春宫画上的,内容很直露。

[upload=1][/upload]
唐寅 孟蜀宫妓图 124.7×63.8cm 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有《落花诗》30首,其中多处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哀伤,如:“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以及“无限伤心多少泪,朝来枕上眼应枯”等等。句意颓败,令人想起《红楼梦》中黛玉和湘云中秋夜联诗(第七十六回),黛玉有句“冷月葬花魂”,妙玉特地打断说:“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她认为诗句实关乎人之气数,此观点于唐寅尤信。是以唐寅中年而没,而其同学文徵明为人宽厚,则年至90。红学家俞平伯甚至认为林黛玉的形象就是曹雪芹受唐寅影响而创造的。

  总结一下唐寅的几个突出特点:豪迈任侠、精于书画、好酒色、诗文迥异时流。唐寅的英年早逝,在朋友中激起一定的反响。好友祝允明、王宠帮助安排后事,祝允明并撰写了《唐寅墓志铭》。又有诗《哭子畏》 二首,其一为:“万妄安能灭一真,六如今日已无身。周山既不容神凤,鲁野何须哭死麟。颜氏道存非谓夭,子云玄在岂称贫。高才剩买红尘妒,身后犹闻乐祸人。”

  最后一句表明,有人竟为唐寅的去世而幸灾乐祸,这一方面应该是对于他绝世才华的嫉妒而造成的畸形心态;另一方面可能是为这个不尊礼法的浪荡子终于去世而庆幸。显然,唐寅在生前并不那么如意。那么,真实的文人、画家唐寅是如何演化为公众心目中的风流才子型的唐伯虎形象的呢?


小传统的上升与唐寅的再发现

  唐寅去世后,友人文徵明偶睹其画《红拂妓图》,慨然题云:“六如居士春风笔,写得娥眉妙有神;展卷不觉双泪落,断肠原不为佳人。”最可叹,千古文章未尽才。睹图思人,文徵明泪落双行,为好友英年早逝而伤心断肠。作为一个科考的牺牲品,一个被上层社会所拒绝的人,唐寅生前并不如意。这样一个近乎潦倒的历史人物,是如何演变成为后世所交口传诵的风流才子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转换过程,此处引入“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么一对概念,对唐寅再发现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解读和阐释。

  “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两个名词是由美国学者Robert Redfield 在《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中正式提出来的。什么叫“大传统”和“小传统”呢?一个社会有上层文化,有下层文化,有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有在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当中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化,和在基本群众当中流行和传播的另一种文化。这两种文化不完全一样,也不完全同步,它有很多内容、形式上的不同。但是,这两种文化之间有一种交流的关系,“大传统”与“小传统”可以并存,国家传统与地方传统各有侧重,但国家传统所提倡的儒、释、道的知识性传统渗透到地方性传统,在地方性传统中也有反映,如年画、戏曲等。在国家控制力量强大时,大传统有挤压小传统的趋势。而国家传统或意识形态的放松,也会相应导致地方性传统或民间文化的兴起。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形态也有可能转化为国家传统,即“小传统”上升为“大传统”。余英时先生也认为可将其看做为“上下层文化”或雅与俗的关系。

  明代初中期,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永乐皇帝朱棣都是铁腕人物,国家控制力量强大,而到晚明时期,渐呈思想解放趋势,尤其万历皇帝因与朝臣的矛盾,30年不上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控制相对减弱,“小传统”逐渐上升。明代文学领域,早中期主要是“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思潮,所推崇的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受时风影响,唐寅早年好为古文辞,其诗也曾追随过盛唐,比如《出塞》等。但由于迭遭打击,怀才不遇,因此诗文转向于多自抒胸臆,与当时的文学复古思潮迥然不同,《唐伯虎全集》中词曲占一定比例,这在当时是为文人所不屑为的。他的诗歌也多趋向口语化,如《桃花庵歌》、《一年歌》、《一世歌》等。因此,评论唐寅诗文者,均指“俚俗”为其特征。如顾璘说他“托兴歌谣,殉情体物。务谐里耳,罔避俳文。虽作者不尚其辞,君子可以观其度矣。” 王世贞评价唐寅诗也说:“先生始为诗,奇丽自喜;晚节稍放,格谐俚俗,冀托风人之指。” 顾璘和王世贞虽指出唐寅诗“格谐俚俗”的特点,但也都看出他的诗是别有所托的。

  想是得到了朋友的规劝,在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唐寅谈到了自己个人品行遭人非议,以及诗文的不合时流。唐坚持认为自己虽不为当世所容,也无意中触怒了文徵明,但在品行和诗文上却都是天性所致,自抒性情而已。不可能再修身养性,去适应社会规则。坚持自己的个性,不愿低头从人,这是李贽、徐渭和“公安三袁”之前,提倡尊重性灵的最高呼声。唐寅文学思想具有超越传统束缚的创新意义,在明中期及以后的文学思想的新变中成为先行者。但在复古思潮盛行的情况下,当时其诗文并不被认可。其价值要到万历中期重真情、重适意的文学思想在全国展开时,才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袁宏道任吴县令,推崇并点评唐寅诗文,所撰《唐刻全集序》使其流传更广。

  与唐寅的沉浮可以拿来比较的是,关羽地位在明代的浮沉。明初被“罢庙祭,去王号”的关羽,嘉靖年间对其崇拜又有升温,万历十年(1582年)封关羽为协天大帝,万历二十二年应道士张通元之请,进关羽爵为帝,关羽庙为“英烈庙”。万历四十二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掌管神鬼人三界。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中国古代,孔子为“大传统”的代表,关羽为“小传统”的代表。这一关羽地位在明代由降到升的过程,也反映了在明后期,“小传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唐寅的被推崇,基本和这一过程同步。

  唐寅点秋香“三笑故事”的形成,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赵景深《三笑姻缘的演变》是最早对此问题展开研究的。据赵的研究,故事起源是元代乔吉的戏曲《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明人叶宪祖的杂剧《碧莲绣符》与此相近。笔记记载类似故事的有姚旅《露书》(记江阴吉道人娶秋香)、王同轨《耳谈》(记吴江人陈玄超娶秋香)。以上诸书虽成于唐伯虎故事之前,但都已具备三笑故事雏形,只是男主角不是唐伯虎而已。

  明中期被大传统所摈弃的唐寅,由于主动接近下层民众,并吸收了“小传统”的营养,在晚明“小传统”上升的过程中,成为众所追随的先行者,因此其传奇形象在明清小传统的各种艺术形式,如小说、戏曲、说唱中也得到多方表现,一个风流才子型的艺术家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离唐寅本人真实形象则越来越远。

[upload=1][/upload]
唐寅 毅庵图 30.5×112.5cm 故宫博物院藏

为什么是唐伯虎

  祝允明《唐寅墓志铭》惋惜唐寅的英年早逝说:“气化英灵,大略数百岁一发钟于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有过人之杰,人不歆而更毁;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

  这种“气化英灵”的思想,为曹雪芹所继承,并作了扩展,发展出一套仁者秉正气,恶者秉邪气的理论。《红楼梦》第二回就说唐伯虎、祝枝山等艺术家都是秉正邪二气而生的。

  明代艺术家成百上千,为何唐寅在晚明时被选中为众多民间故事的主角,或替换别人成为主角?这与唐寅本身性格也有一定关系,即唐寅生平坎坷,令人同情,而且他风流潇洒、书画诗文样样精通,符合一般人心目中的艺术家形象,只需要稍微做点加工即可。唐寅,作为一个可以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接受的人物,能诗文、善书画、好酒色,坎坷的人生经历,既有过人之能,也有性格缺点,他的各方面条件满足了这个接受群体的最大公约数。对这个群体来说,据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多:

  其一,单从数量上来看,在群体中的个体能感觉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这能让他的本能欲望无所顾忌地释放出来,但当他是个孤立无援的个体时,他必须得限制约束这些欲望。其二,感染现象在决定群体特性的同时,还决定着群体一般会接受什么。

  按照这个理论,“唐伯虎现象”毫无疑问是个“感染现象”,人越多传染越快,接受程度也越高,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言唐伯虎”的地步。尤其是借助现代的影视剧手段,唐伯虎“三笑”故事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世意义。不过,这应该算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结 语

  俞平伯《红楼梦辨》认为,曹雪芹在写作林黛玉形象时,直接受到了唐寅的影响。这可能不便完全坐实。曹雪芹可能是综合了唐寅、徐渭等一大批怀才不遇的落拓文人事迹,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在林黛玉身上,曹雪芹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实因曹雪芹也是怀才不遇的落拓文人。况且林黛玉和贾宝玉还有共读《西厢记》之举,因此两人一直被视为反传统思想的代表。此点也可暗示曹雪芹对于唐寅之类人的态度。有趣的是小说《红楼梦》从开始的被禁,到后来的红遍全中国以至世界各地,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最高成就,也正是“小传统”上升为“大传统”的绝好例证。被“大传统”所抛弃的画家唐寅,由于其文人、画家身份,本身好酒色,写艳词,接近社会底层和下层文化,最终在“小传统”上升过程中被成功包装推出,被集体性记忆重组,推举为晚明个性解放的形象代言人。与其情况类似的有晚明艺术家山阴徐渭。但唐寅既有俗文化的先行者名声于前,又被人选择性地替换为小说“三笑”故事的主角,借助小说、戏曲等传播媒介广为传颂,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也由此演变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家社会形象的重要代表。

【资料来源】:《天津博物馆藏书法》(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