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倪瓒(1301-1374)


倪瓒《江亭山色图》 立轴 纸本

倪瓒《江亭山色图》 立轴 纸本 1372年 94.7×4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附录:《文物天地》:倪瓒的同形异本作品
www.xhwcn.com 摘自文物天地 2005-11-11

   元代巨迹现市场

  中国书画史上的“同形异本”现象非常突出。所谓“同形异本”即是内容题材、构图布局、设色用笔等完全相同或极为相似的异本书画,亦通俗地称为“双胞胎”。这些同形异本有些出自书画家本人,更多地是后人的复仿。如宋代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已发现的竟有百余本之多。随着近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同形异本”现象亦层出不穷。2004年,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古书画行情一改往日之受人冷落的困窘,转而升温,不少拍品拍价惊人,成为市场中备受关注的热点。突破千万元大关的就有宋王诜《叠翠争流图》(1650万元)、元倪瓒《江亭山色图》(1980万元)、明陈洪绶《花鸟册页》(2860万元)、清八大山人《花鸟4屏》(3200万元)、清王鉴《仿古山水册》(1265万元),元解于枢《草书石鼓歌》更是以4620万元创中国古书画成交纪录。但因我们是一个新兴市场,市场监管乏力,公司良莠不齐,投机之风盛行,制假贩假猖獗,使不少赝品混迹于市场,某些高价位成交的古书画拍品也概莫能外。

  宋元书画多藏于博物馆中,民间收藏极为稀少,故近几年来国内拍场上拍的古书画基本上是明清两代之作,宋元真迹凤毛麟角,偶有出现,也往往引起很大争议,如隋人书《出师颂》、宋米芾《研山铭》等。某公司秋拍现身的标为元倪瓒所绘《江亭山色图》,为水墨纸本立轴,94×44厘米。据介绍,该图经专家鉴定为倪瓒晚年精品,是迄今中国大陆唯一上拍的倪瓒画作。近百年来一直珍藏在京城一位藏家手中,去世后传给其子,其子今已80高龄,故特拿出来拍卖出售。经竞价该拍品终以1980万元高价成交。

  细观上拍之《江亭山色图》,发现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倪瓒《江亭山色图》可谓同形异本。

倪瓒《江亭山色图》 立轴 纸本 1372年 94×44厘米
中贸圣佳公司2004年秋季拍卖会(北京亚洲大酒店2004年12月)

  倪云林其人其画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常州无锡人。元代杰出的山水画巨匠,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季四大家”,是继赵孟頫之后“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之地位。其独创的枯笔山水,渴笔皴擦,折笔勾勒,惜墨如金,干中见湿,躁中带润,墨法之新奇前所未有。在构图上,倪瓒多画平远对岸之景,近景每每为几棵疏树,一座空亭,中间茫茫湖水一片,远处画平坡远岫,给人水阔天高、萧疏淡远之感,在山水构图中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倪瓒的山水画,笔简意深,格调高古,脱尽尘埃,逸气淋漓,备受后人推崇,被誉为神品、逸品,对明清的山水画影响极大,董其昌、八大山人、渐江、“四王”都曾深受其影响。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评价何等之高!在明代,其绘画甚至到了“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之地步。清一峰道人赞其“元代高士之中,首推倪黄”。   

  应该说,倪瓒“清淡古逸”画风的形成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倪瓒出生于江南富豪之家,家境富有,早年丧父,由其兄一位受朝庭封赐的道教首领教养成人。倪瓒秉性狷介,侠义敦厚,不喜与富贵中人交往,常与当时名士雅聚,或赋诗或作画,过着一种悠然自适的神仙生活。他曾赋诗云:“逸笔纵横意到生,烧香弄翰了余生,窗前竹树依苔石,寒雨萧条待晚睛。”颇有远离凡尘、不食人间烟火之味。至顺年间,吴楚一带饥荒瘟疫流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使其“输租膏血尽,纷忧心独惊,罄折拜胥吏,载星候公庭。”不堪横征暴敛之苦。于是1353年他变卖家产,分给亲戚故旧,弃家遁迹于山林湖泖20年之久。这段时间,他摆脱尘俗世事之累,专门致力于绘画,画技大进。   

  倪瓒的山水初宗五代荆浩、关仝,后受董源影响较大,然晚年遁入江湖后他始自创家法,笔墨、构图与意境均迥异前人,独具一格。在笔墨处理上,倪瓒的线,无论山石,还是树之勾勒多用折带皴,侧锋行笔,枯涩苍劲,给人一种秀峭厚重之感。在用墨上,他更是大胆运用干笔,多皴擦少渲染,干笔皴擦,惜墨如金,形成“干中见湿,躁中带润”的笔致,这种独特的笔墨表现是前无古人的。在山水构图上,由于他流浪太湖四周20年,所见自然景色多疏林平沙、茅亭草舍、小桥流水,故这些景色成为他描绘取材的对象。我们看他所绘的山水,大多近景为几棵疏树、一座空亭,中间空白若茫茫湖水一片,远景再画几座远山,表现了太湖一带水润天高的幽远景色,他这种平远式山水构图确实是别出新意。倪瓒独特的笔墨表现及构图,使他的山水画呈现一种清淡萧疏、逸气高古的超凡意境。倪云林山水画的这种“逸”的境界与格调,是他个人高深学养与独特人生经历的产物,是后人难以企及且极难临仿的。   

  倪瓒的山水画传世极少,且真伪混杂,目前已知的仅10余件,多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所藏。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雨后空林图》、《松林亭子图》、《江岸望山图》,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虞山林壑图》、《秋林野兴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水竹居图》,上海博物馆藏《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溪山图》等。在这些传世倪瓒山水画作中,最真最精的当属晚年所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亭山色图》和《容膝斋图》。因此二图皆作于1372年,署壬子年款,乃其去世(1374年)前二年的精心之作。该二图不仅笔墨高超,典型的“云林皴法”,且款题甚长,书法精妙,堪称倪瓒一生山水画的代表作。

  两本《江亭山色图》之辨   

  市场上拍卖之《江亭山色图》不仅与台北故宫本同名,全幅构图、局部细节雷同,且画面右上角之书法长题一字不差,所署年款都为“壬子”,给人的感觉好似双胞胎。但细加比对察看,上拍本无论画面气息、笔墨表现、书法功力,同台北故宫藏本大相径庭,有天壤之别。下面试从几方面逐一分析。   

  首先,台北故宫本倪瓒《江亭山色图》(水墨纸本,94.7×43.7厘米)历史上曾经名家递藏,后入清宫内府秘笈,可谓流传有绪。该图钤盖收藏印多达24方,其中,清宫内府藏印12方。图右中部钤有“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白文方),左下角有“信公珍赏”方形朱文印一方,可知此图在清初时曾被耿昭忠所藏。耿昭忠(1640—1687),字信公,清初收藏家,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马远《山水图卷》曾经其藏题或过眼。该图右下方钤有“九如清玩”方形朱文印一方,该印为清初另一大收藏家索额图藏印,可知在耿昭忠之后,《江亭山色图》又转至索额图之手。在该图的最上方至中部钤盖清宫内府藏印12方,分别是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宝、宜子孙、养心殿鉴藏宝、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玺、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真赏等,可知在索额图之后于乾隆年间,此图入清宫内府秘笈。由此不难看出,台北故宫本倪瓒《江亭山色图》是一件流传有绪之作。   

  反观上拍本《江亭山色图》,鉴藏印只有5枚。5方鉴藏印两方钤在画心左上角,朱文印为“蕉林”,白文印为“观其大略”。另三方钤在画心左下角,分别为“云间王鸿绪鉴定印”(朱文长方)、“梦砚斋藏”(白文长方)、“鄂老私记”(朱文方)。“蕉林”为清初著名书画收藏大家梁清标(1620—1691年),其收藏历代名家巨迹甚多,眼力极高。而另一方“云间王鸿绪鉴定印”,则指的是清初另一位收藏家王鸿绪(1645—1723),欧阳询《梦奠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为其藏题或过眼。像梁清标、王鸿绪这样的收藏大家,焉能被如此作品所蔽?此举不过是假托两位鉴藏家之名罢了。   

  其二,上拍本与台北故宫藏本虽构图雷同,没有半点差异,但在笔墨表现,尤其是最显倪瓒个人特色与超凡功力的“云林皴”处理上,上拍本与台北故宫藏本相比大为逊色,二者水平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台北故宫藏本《江亭山色图》将“云林皴”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线折笔勾勒,逆笔而行,疾涩自如,笔力遒劲,线条具有极强的张力。在用墨上,台北故宫藏本干笔皴擦,干中含湿,躁中有润,苍中见秀,皴法拿捏恰到好处,不愧大家手笔。上拍本用笔亦步亦趋,怯弱犹豫,皴法更擦染无法,苍白无力,毫无台北故宫藏本笔精墨妙之半点神韵。   

  其三,上拍本《江亭山色图》之书法长题,矫揉造作,无骨力,书法功力极差,明显抄袭自台北故宫藏本。台北故宫藏本右上角倪瓒所书长题,介绍了《江亭山色图》为谁而作及其由来。款文曰:“焕伯高士嗜古尚义,笃于友道,于医学尤精,隐居养亲,不求知于人也。余过娄江逾日,与仆甚相好,戏写江亭山色并作长歌以留别,二月廿五日,瓒。”款后为倪所作长歌,全部题书190余字。由题文中可知,《江亭山色图》是倪瓒特意为外游时相识的一位友人焕伯高士留别而绘。倪云林的书法也是极具传统功力与个人特色的。他的书法受褚遂良影响较大,有些点画如“戈”法明显是褚体之法,写的十分妩媚。其书法还掺杂了隶书与六朝写经的风格,这可能与他信奉道教熟悉经体有关,从而使他的书法具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古意与洒脱。他题画有时飘逸草率,多有连笔,如北京故宫藏《竹枝图》。有些写的则工工整整,一笔不苟,如《江亭山色图》,书体为小楷,楷中含隶,毫无泄怠,极见功力。字数如此多的小楷题画,在其画作中极少见。反观上拍本之题书,骨力尽失,神韵全无,火气浮躁。   

  结束语   

  近一时期,艺术品拍卖市场火爆,成交额不断攀升,古书画行情随之升温。新中国成立前,从事古玩字画的经营者都知晓“要赚钱,买宋元”,新中国成立后馆藏宋元两代绘画更被视为国家一级文物,可知宋元绘画是何等稀罕之物。因此,在拍卖市场上能买到元四家重镇之一倪瓒的名作巨迹《江亭山色图》,实在是可想而不可及之事。这样的“宝物”出现在市场,如不进行一番审看与研究,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在艺术品造假无所不能的今天,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在投资古书画时切不要奢望买到什么宋元的真迹,以免上大当受大骗,后悔莫及。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