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留言评价

国恨家仇未能雪,壮志隐向诗文里
南方都市报


陈恭尹在经历了报国恨家仇无望的半生后,消沉地寄居在今
禺山路附近育贤坊晚成堂,卖文糊口,默默了结壮志未酬的余生。



  随想录
  陈恭尹与新塘

  《辞海》载,陈恭尹“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以避匿得免”。恭尹隐居何方?我们可在其诗作《漫兴》找到答案。
  “借屋增江口,悠悠十八年。力穷群籍内,身老众人前。”增江口就是增城新塘。恭尹出逃,初藏南海弼唐;后被其父好友湛粹派人用小艇秘密接到新塘;并将次女湛艮许配其为妻。从此恭尹借居新塘18年,写下大量歌颂抗清人物,关心民间疾苦而又富于新塘地方色彩的诗篇。《西樵旅怀》之一就是其代表作。
  “罗浮风暖鹧鸪啼,山下梅花客未迷。十里娇歌传玉笛,一弯残月泊沙堤。生存华屋人何处,营垒千秋马独嘶。扶病西州他日路,潘郎怀旧岂堪题。”
  1650年,清兵再进广州,恭尹匿居西樵。湛粹也因避难于东莞身亡。恭尹便写下这首隐喻时势,怀念新塘,追忆抗清将士,感叹壮志难酬的咏史之作。
  康熙初年,增城知县徐凤来“贪婪无度,百姓困苦”。恭尹亲眼目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实,写下《乞食翁》、《耕田歌》等大量反映人民疾苦,抨击官吏欺压百姓的佳作。请看《村居即事》其中一首:“丝丝寒雨湿飞尘,草绿平田不是春。伏犊山中虽有虎,农夫争避带刀人。”
  恭尹青壮年时期经常在增城新塘,新塘为陈恭尹前期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泉。诗人那充满人民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与当时新塘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他的创作更为新塘文化史上增添了闪光的一页。
  湛汝松

  生平简介
  陈恭尹(1631-1700)

  陈恭尹,顺德龙山人,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广东顺德县龙山乡人。传书写“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陈恭尹擅长写七律,著有《独漉堂集》,与屈大均、梁佩兰齐名,史称“岭南三大家”,他是清初广东隶书第一高手。

  人物年表

  1631年(明崇祯四年)9月25日,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12岁),丧母。
  1647年(清顺治四年)(16岁),父陈邦彦抗清战败,被俘获处死。家人或被清兵杀害,或死于战乱;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1651年-1654年(顺治八年至十一年)(20-23岁),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一带,避难,访友,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1654年(顺治十一年)春,增城新塘,与湛粹次女湛银成婚。
  1658年(顺治十五年)(27岁),前往云贵,欲投奔南明永历帝,因清军封锁,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转徒湖北、江苏、河南,继续进行复明活动。
  1659年(顺治十六年)(28岁),探听永历帝逃至缅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1661年(顺治十八年)(30岁),闻永历帝遇害,携眷隐居顺德羊额。
  1668年(康熙七年)(37岁),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1678年(康熙十七年)(47岁),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多,出狱后定居广州城南。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69岁),病逝于广州。

  人物列传

  家族悲剧,是笼罩陈恭尹一生的阴影。中年以前,他为报国恨家仇奔走;中年以后,清醒理解复国无望,仍不幸地因前事受到牵连入狱,他晚年比较消沉,一直住在广州,先在学宫西筑小禺山舍,后迁至育贤坊晚成堂(今禺山路),卖文糊口,诗酒自娱,默默了结壮志未酬的余生。

  家仇 未及弱冠家破人亡
  “三千死士,冲突于东西南北之间;一片孤忠,照耀于山川之表。……山林感奋,义勇顾忠。两攻广州,五复郡邑。一妾屠戳,三子丧亡,指挥依然,须眉益厉。……慷慨伪庭,强一屈之不可。从容俎上,甘万死之如饴。……”——陈恭尹上表永历帝陈父为国殉难
  陈恭尹之父陈邦彦,初乃顺德大良城北锦岩的一位教书先生。家中兄弟四人,他是长子,自幼即被家中寄予厚望,受父亲亲自教导。《清史列传》记载陈恭尹“性聪敏端重,幼承父训,习闻忠孝大节”。他十五岁补诸生,可见其较早已以才学见长。
  1646年佟养甲、李成栋部清军偷袭广州得手后,李成栋继而率主力攻广西,广州防守空虚。因拥戴逃往广西的桂王朱由榔,陈邦彦联络义军攻打广州城,以围魏救赵之法解桂王之急。
  1647后,佟养甲突袭陈邦彦家乡顺德龙山,抓走在那儿避难的陈邦彦家人:两个儿子陈和尹、陈虞尹,一个何姓的妾。陈恭尹在清军围城先期,易服逃跑到弼唐村(今佛山弼塘村)躲避;而他还有一个兄弟陈馨尹,死于离乱。
  白鹅潭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失利,陈邦彦一路北退至清远。清军攻破清远城,陈邦彦被斩决于广州四牌楼。
  被清军俘获的陈氏家人亦被处决。时年陈恭尹不过十六岁,已经家破人亡,无依无靠。
  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这个名号,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这强烈的感怀身世之情,在他胸中郁积,而在诗歌中爆发,成为陈恭尹创作独特的灵感激发点。
  多亏陈邦彦一位至交湛粹,打听到陈恭尹的藏身地点,立即命人驾舟秘密接他回增城新塘坭紫村。
  那时清军通缉陈恭尹正紧,增城县令徐士赓怀疑湛粹窝藏“重犯”之子,假召他到县上,将之扣押,而急派数名衙吏骑马往新塘,搜查湛家。此举激起新塘民愤,沙贝村上千人到县上为湛粹鸣冤,徐士赓怕把事情闹大,终止搜查行动。而湛粹被拘留40多天,终不得不以千金行贿,方获释放。
  湛粹解围后把陈恭尹接回沙贝家中,藏于夹墙内,整整一年。到1648年,李成栋因不满清王朝不考虑他有战功给予实权,反而重用辽人后裔佟养甲,在广州发动兵变,宣称归顺广西的南明永历王朝。新塘树起南明旗帜,陈恭尹才出夹墙,重见天日。

  国恨 抗清复明壮志未酬
  “ 滚滚向东流,绿浦黄龙识御舟。初日平沙群跃马,二年杯酒独登楼。星连牛斗曾传檄,寒报湘沅尽赐袭。孤棹一辞天万里,几回风雨吼吴钩!”——陈恭尹
  1646年,桂王朱由榔不甘心唐王朱聿 在福建称帝,也在肇庆建立政权,国号“永历”。1648年,永历帝还都肇庆,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得授锦衣卫指挥佥事。然而1650年清军反攻,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攻破广州,杀七十万人,永历帝逃回南宁,陈恭尹正是获假回家治丧期间,局势一乱,只得进西樵山避难,与永历王朝失去联系。
  从此,陈恭尹怀着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开始长达七年的寻觅行动,为与永历王朝或抗清义师取得联系,参加抗清斗争,四出奔走。
  1651年秋,陈恭尹入闽;次年春,又由闽入赣,至浙,抵金陵。他与很多独自行动的明朝遗民一样,企图在漂泊途中,遇见并加入抗清义师。
  奔走三年,没有结果,然而父死未葬,“一日,父友遇诸涂,责之曰:子不归葬,奈何徒欲一死塞责耶!”父亲朋友的训责,如当头棒喝,令陈恭尹从徒劳的漂泊中脱身而出。1654年,他回到增城葬父,并与湛粹之女湛银成婚。
  翌年,返回顺德羊额,寄居在何衡、何绛家,但陈恭尹心仍不息,密切关注时局。1658年,陈恭尹再度出行,与何绛出新会崖门,渡铜鼓洋,欲结遗臣志士,写下著名的诗篇《崖门谒三忠祠》。此次出行,仍然无功而返。
  同年,陈恭尹第三次出行,打算西走云贵,投奔永历朝廷。行至湖南湘潭,适值清军严密封锁,改道北上,登南岳,泛洞庭,顺流江汉之间,寓芜湖。
  其时郑成功围攻南京,张煌言驻节芜湖,声势大振。陈恭尹上书郑成功,参与谋划。后来,郑成功南京一役受挫败走,张煌言间道出海。陈恭尹乃济江入汴,北渡黄河,徘徊太行山下,沿途留心观察地形关隘,绘成《九边图》,置之行箧,打算做一番事业。
  然而西南抗清力量已成强驽之末,1659年春,他在郑州遇见平西王吴三桂从云南遣送京城邀功的象队,得知南明政权倾覆,永历帝逃入缅甸,只得悒悒南归,隐居于增城新塘。
  两年后(1661年),复闻永历帝遇害的噩耗,哀恸之余,见清朝统治已成定局,痛心复兴无望,再无心远行,他携眷返顺德,隐居羊额七年。
  恭尹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旧时太平沙附近杨柳低垂,炊烟袅袅,陈恭尹题字“太平烟浒”故得名。

晚年的陈恭尹在禺山路育贤坊度过余生。

  地理记忆
  育贤坊后求自保,太平烟浒独漉痛
  
  育贤坊晚成堂
  地理位置:今禺山路
  北京路上的商铺五光十色,禺山路与惠福东路相接,与北京路呈十字相交。这段老路古榕茂密,如今的定位乃北京路商圈的风味食街,除了广东风味的老牌小吃店,还进驻印度菜、韩国料理等异域食肆,还有几家批发桌球用具的商铺。
  这块闹市之中相对的清静地,民国七年时是市政公所所在地,是督辖全市拆墙筑马路的指挥中心;清代后期是关帝庙;清乾隆时提督行署亦选址于此。
  育贤坊乃其中一小街巷,晚年陈恭尹在此度过余生。时至今日,他的晚成堂已了无痕迹。
  致力于复明事业多年,毫无成果,中年以后的陈恭尹息影田庐,以诗文书画琴酒自娱。1668年夏,湛氏夫人病逝,他携儿女扶柩移居增城新塘。
  八年后,康熙削藩,吴三桂以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先后响应,“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从吴军于桂。1676年耿精忠战败投降,1677年尚之信亦投降。
  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1678年,陈恭尹被捕下狱,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
  经此变故,陈恭尹锐气消磨殆尽,心存畏惧,筑室育贤坊后,日夕与清廷权贵唱酬,因此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
  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
  
  太平沙
  地理位置:北京路南段太平沙
  提起太平沙,似乎人们印象更深的是那里的“财记驰名牛腩粉”,其实这个名字,乃出自陈恭尹之手。
  清初,这里还是靠近珠江北岸江面上的沙洲,开垦沙洲的农民在低洼处种莲藕,洲边种上柳树,夏季莲花盛开,细柳低垂,江上帆船穿梭,风景秀丽迷人。
  由于育贤坊离沙洲很近,陈恭尹常到沙洲边散步。后来农民在沙洲边上建牌坊,看到经常到此散步的陈,就上前问他可否在上题字。陈恭尹一听,十分兴奋,以为农民也讲风雅,故连声道:没有问题。但他没想到农民只是希望他题“子孙昌盛”之类的话。
  陈恭尹看晚霞中珠江远处江面水雾轻起,两岸炊烟缭绕,沙洲垂柳静谧,口中不由念念有词“太平烟浒,太平烟浒”。于是回家铺开宣纸,隶书“太平烟浒”四字,第二天命书童送给农民。
  农民不懂题字,遂问书童,书童读书不多,亦不知这是一句写景的句子,信口胡诌,说“太平世界,有很多炊烟,指家里人口多,人多所以煮饭炊烟就多了”。
  农民听了非常高兴,即命工匠把题词刻在牌坊之上。陈恭尹的题字,遒劲飘逸,为沙洲增色不少,很快牌坊成为沙洲上引人注目的标志,久而久之,人们把这块沙洲称为太平沙。这一带后来发展为珠江北岸的街区。

  遗址
  
  恭尹之墓,村人不知
  地理位置:广州市东北郊龙洞柯木塱高塘石杨屋村后、祥云岭南麓
  乘坐535号车,到高塘石站下,杨屋村就在路旁,村后是山,林深树密,家狗横行。问村人可知村后有陈恭尹墓,皆茫然不知,只道山上有古墓。
  1700年,陈恭尹病逝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陈墓藏于竹林中,保存完好,坐北向南,为传统山手形墓。墓前立有三访护墓石碑,分别是民国的番禺县政府公告、重修陈独漉先生墓碑和重修陈独漉先生之墓记,东侧仅距数步即为民居。重修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198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园乡石匾,狗肉煲换得
  地理位置:黄埔区下园村
  夏园乡即今天黄埔区的下园村,村口立起高大的蓝黑色牌坊,尽管村里新式小洋楼随处可见,可鱼塘两岸树荫浓密,拱形小桥跨过水面,村里一切井然有序,风光如画。最吸引人目光是放置在村头由青麻石凿成的“夏园乡”石匾,三个隶字气韵流动,落款“陈恭尹拜书”五个隶体字。
  就这块石匾的来历,记者请教黄埔区文化局前副局长黄应丰。原来当时夏园村民知道陈恭尹字写得好,想找他帮忙写村匾,又因为他名气大,担心他拒绝,于是聚集商量如何请得动他。其中有位老朋友,知道他喜欢吃狗肉煲,心生一计,吩咐村民宰好狗肉下锅,邀请陈恭尹前来吃饭小聚。
  陈恭尹来到夏园乡,正是开饭时间,焖熟的狗肉散发阵阵香气,顿时馋劲大发,然而朋友东拉西扯地聊着家常,就是不说开饭。终于陈恭尹忍不住,问怎么还不开饭。朋友说,夏园村的岗楼准备上一块村匾,他们要等师傅来写了村匾才好开饭。陈听后立刻说,这还不容易?我来写不就得了!此言一出,等候一旁的村民立刻端上笔墨,铺开宣纸,陈恭尹一挥而就,放下笔就说,赶紧开锅吃肉!
  从此夏园乡拥有了一块字迹姣好的村匾,光荣地将之挂在村口,至今如是。

陈恭尹手书的“夏园乡”是村民用香喷喷的狗肉换来的。

陈恭尹是清初广东隶书第一高手。

  专家访谈
  为国雪耻是他的毕生心愿

  郭培忠,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独漉堂集》校点人。
  
  自古以来岭南出身的著名诗人不多,唐代以张九龄为代表,明清时期多一些,“岭南三大家”可算其中。一直以来,我做历史地理的研究较多,写《广州史话》时,考察广州古地名的来历,镇海楼一副对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极有气势,形象十分鲜明。这副对联就是取自陈恭尹《九日登镇海楼》中的两句。因此当时各人选校勘著作时,我就选了陈恭尹的《独漉堂集》。 
  《独漉堂集》之名是有来历的,大家知道陈恭尹晚号独漉子,“独漉”一词出自古乐府《拂歌舞》,其中一句“父冤不报,欲活何为”乃陈用此词之心意;后来李白仿古作《独漉篇》,“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抟九天。”诗中表达为国雪耻建功的抱负,正是陈恭尹的毕生心愿。

  诗歌主张

  陈恭尹提出诗歌贵在创新,“当求新于性情,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不必专期于解脱。”他强调文学创作在不断发展中变化,反对盲目崇古和拟古。他指出“文章大道以为公,今昔何能强使同?只写性情留纸上,莫将唐宋滞胸中。”他的诗多以感情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岭南风物为主题。
  增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湛汝松说,陈恭尹早期的诗歌关心民间疾苦,鞭挞官吏腐败。他僦居增城新塘期间,写了大量反映百姓悲惨生活,揭露贪官污吏丑行的篇诗。清末的《增城县志》记载清康熙初年增城知县徐凤来贪焚无度,民不聊生的史料中也附上陈恭尹痛斥贪官的《村居即事(五首)》。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李小翠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除署名外)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