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留言评价

黄自元书法对联鉴赏及价值评估
作者:李元茂


  海南日报2006年3月6日的《鉴宝》栏目是介绍清代书家黄自元(1836—1916)的行书对联,这幅对联在去年秋季的海南京海拍卖会上曾经看到过。作品为八字联,内容为“杖策寻山负帙沿水,披林听鸟临池观鱼”,上款写:“联芳仁兄大人属正”,下款落:“敬舆黄自元”,钤白文“黄自元印”和朱文 “敬舆”印两方。以其对联的篇幅之巨和保存完好的程度及其书法艺术的精湛很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对联的质地为纸本,且原装原裱。从外包首看,虽经百年沧桑,显得有些旧气,但画面却保存十分完好,还没有到了所描述的“经历了百多年的老化,已见霉黄”的程度。行话应该说是纸白如新,略显古旧气,偶见浅黄点泛出。这点对于新书画也是无可避免的,对一件百十年的古物来说,当然可以说是不屑一顾了。从保存书画的角度而言,原装原裱的书画能保存到如此程度,可以说是上品中的上品了。从此联这样的品相看,当时多是山西的晋商花高价点名订购的,一般多是压箱底,置而不挂,所以才造成这种品相,与笔者在山西见过的同类东西是相一致的,这些皆是题外话了。现在更重要的问题当是这幅对联的真伪与价值评估。对于这幅黄自元的行书对联的真伪及综合价值的评估,笔者聊以三点依据阐述。

  一、黄自元对联篇幅的特殊性价值

  从黄自元的这幅对联的篇幅而言,高达242厘米,宽49厘米,可说是巨幅对联作品。昔日常见的黄自元真迹对联只是四尺对开的常规尺幅,象这样的巨幅对联真是不多见,诚如介绍中所言:“非高大的厅堂是挂不起来的”。这种格式的书联当时是写来派何用场的呢?这应该说是与中国的古代建筑有关,在传统式的厅堂之上书画的陈设一般是:正面的墙上总是要悬挂一幅中堂书画,中堂书画的两旁配挂一幅对联。与中堂相配的对联一般说来都较短,要较之中堂裱轴的长度短得多,因为在中堂对联的前边要摆置一张条案,条案上要放置一面镜子,镜子两旁放置一对瓷瓶,俗称掸瓶。如果对联过长,就会被掸瓶挡住,对联上的字就看不完整。故这种长对联不是与中堂相配的,而是挂在内门墙或室内柱子两边的。因此说这种对联是中国传统式高大庭堂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书法陈设,而且是民国以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殊陈设形式,尤其是山西的大户人家的一种常见的陈设形式。时过百余年,现代人看起来似乎使用不太方便,但是,从收藏古物与鉴定古代书画的角度而言,这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时代风貌,是那个时代书画与人文形式的一种见证。这种形式的古书画,人们更看重的是它的收藏价值,而不是它的实用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则应是越不实用的东西,收藏价值就越高。

  二、黄自元书体的历史价值

  从该对联的书法体式审鉴,是一幅地道的行楷书,就书法体式而言,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黄自元那种普通的、馆阁体式的刻板形式,而是一种稍带有一点欧柳精神的自家面目的书法体式,这种体式是有清一代三百年来,经过康乾时期的董赵体式阶段,又经过嘉道时期的金石碑版体式阶段之后,又回归到效法晋唐人的成熟时期的一种书法新体。在清光绪朝的三几十年中,效法金石碑版的体式正在泛滥,黄自元的体式并不受部分写金石碑版者的青莱,说他的字刻板,在黄自元的老家湖南的《安化县志》上就是这样记载着:“黄自元书法欧、柳,失之板。所刻碑板,行世者颇多。”这种评价对黄自元的书法成就并不是很公允的,这是对黄自元的书法没有能够全面的考察的一种成见。看一个书家不能离开时代性这个大前题,更不能离开做人的这个大前题,在这两大前题之下,再来观察一个人的书法成就就可以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如果比论起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又有那位书家能博得“字圣”称号;书林中又有那位书家能脱离时代赋予的那个“板”字的根本特征呢?是赵之谦?徐三庚?还是左中棠?经笔者研究,他们差不多或是形态上变革,或是为取悦市井而增添些彩气而已,骨子里并没有什么不同(另文阐述)。相对在《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叙述黄自元的书法较为公允:“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初仿颜体,又摩柳体、欧体。虽书法屡为更变,不能自辟蹊径,未受书林见赏;但博采众家之长,也卓然自成一家。同治帝之母病逝,被诏撰写神位,跪地悬手写来,工整匀称,受到赞赏,赐以“字圣”名号。晚年所仿《玄秘塔》、《醴泉铭》、《正气歌》等,经周墨香木刻拓印发售,作为当时蒙学习字教材,流传颇广。” 《湖南省志·人物志》上的这种评价,既反映了他学书的过程,也不避讳当时人对他的看法,又作出了他能“博采众家,也卓然自成一家”的结论,同时点明了当时作为最高权力的皇家机构对他的书法所重视和肯定的程度。

  历史地评价黄自元的书法,无疑是一种实用书法,这是时代的产物。不过笔者认为,这种实用书法,决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只是“写字”,或者说是书匠式的“写字”。黄自元所处的正是金石碑板书法泛滥,正统派书法与民间派书法抗争的历史时期。金石碑板书法在当时所谓碑学书法,这种书法在矫失董、赵习气式的书法起到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就书法而言,这种书法体式一旦形成习气,必然走向反面,贻误后学。如当时的曾熙、李瑞清的魏碑书法,就是较为典型的例证。黄自元就是处在一个这样的历史时期,他对扭转当时那种泛滥社会的所谓金石书法的局势,引导社会归到规范尚法的正统书法道路上来,呕心沥血,下了极大的功夫编成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少时曾闻听蒙师宁绍武先生说,在他们少年时代,正是黄自元走红的年代,一本《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竟达到家喻户哓,人手一册,案头必备的程度。宁先生生于1900年,他所说的年代也就是清末民初的二三十年间。民国期间,黄自元所书柳公权《玄秘塔帖》、欧阳询《九成宫帖》,曾由长沙墨香簃书画店刻版印售,开长沙书写刻印字帖之先河。就是在以后至今的七八十年间,其《楷书间架九十二法帖》也久盛不衰。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美术出版社曾重印黄自元的《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和《临九成宫》两种。近年来上海书画出版社又有所再版。可见黄自元为儿童习字打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是伟大而功不可没的。

  三、黄自元的身份价值

  在前清道光年间,黄自元出生在湖南安化县的一个书香之家,关于他生平的记载,一是《安化县志》,一是《湖南省志·人物志》,其他典籍均转抄自这两部方志所载,另外还散见一些诗赋之中。从《湖南人物志》是这样记载的:“黄自元,安化县人。字敬舆,晚年自号澹叟。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同治六年(1867)举人,明年,殿试中榜眼,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九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二年任江南乡试副主考。以事被议削级,旋授翰林院检讨。光绪间,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在任跨马出巡,考察河工。与耆民李槐等俯仰晋接,借求民隐。精修暗洞,以泄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利之。后以丁母忧回籍。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起,时湖南巡抚吴大澂率湘军赴山海关一带参战,他随军参赞。及兵败牛庄,遂从海上逃归。从此居住长沙,先后主讲湘水校经堂及成德书院。并与王先谦等创设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制造机械及电汽灯等件。民国七年(1918)病死于长沙。” 从有关赋诗“鸿爪偶然留远戍,鲎帆依旧返重洋”中也能印证其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起用湘军。黄自元被强诏北上,兵败后从海上逃归的事实。 从黄自元读书、科考、做官,完成着一个中国古代读书人所正常走的道路,在任期间,他能尽心尽责,能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可见他政绩卓著,使当地人民怀念他。由于他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代晚期,国外的机械化工业不断涌进中国,因此他又曾投身企业,做起了实业家,与友人创设机器制造业与电气灯等。但终究以其传统的思想所支配,使他又投身于教育,培育后学,凭着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在湘水校经堂及成德书院任主讲“为诸生析疑解难,勤诲不倦。暇则与王益吾、汪镜清、孔静皆诸先生诗酒往还,讲道谈艺,度其余年”。从黄自元的这些经历可知,他是一个有历史贡献的中国正统派文人。

  四、结论

  黄自元的这幅行书对联品相上乘,书法精湛,规制宏伟。所写书法与其时代风格吻合,与其个性笔墨相符,无任何仿制的痕迹。从对联的内容以及笔墨情趣审视,当是定居长沙之后那段悠闲日子里的杰作。与黄氏其他书法真迹相较属一幅难得的精品,再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依据认为,黄自元的这件巨幅对联作品有相当的收藏价值。也可以说,凡是黄自元书法真迹者,都有相当的收藏价值。

   2006年3月于徐徐斋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