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留言评价

展书写意趣 弘甲骨精神
——罗振玉集殷契遗文八言联


    罗振玉(1866—1940),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蕴、叔言、式如等,号雪堂、贞松老人。秀才出身。罗振玉两次乡试落第,充塾师;1896年与蒋伯斧在上海创办农学社,次年创《农学报》,1898年又创东文学社;1900年在武昌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翌年回上海创办《教育杂志》,创办江苏师范学堂;1906年入京,任学部二等咨议官、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去日本考察教育,从事著述;1919年回国后居天津;1924年应清废帝溥仪召入直南书房。11月,溥仪被逐出宫,罗振玉笄将溥仪护送到日本使馆,又设法送往天津日租界。九一八事变后,罗振玉参预“满洲国”活动并任职,1937年6月退休,后病死于旅顺。

    末代皇帝溥仪的“伪满洲国”有两位较有成就的书法家,一是任伪满洲国总理兼文教部长等职的郑孝胥,一为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的罗振玉。

    罗振玉首先是一位学者,其次才是书法家。他研究的项目很广,如金石文字、佚书、青铜器等。甲骨文自1899年始被发现后,引起了一些学者对它的关注。1904年,孙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并著《契文举例》,其后一批学者加入研究行列,有的还以甲骨文入书,罗振玉是其中研究及书写的佼佼者之一。

    今人写甲骨书法的作者,多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有的甚至是抄写前人的成句。在罗振玉生活的时代,则没有这么多便利条件,一切均须从头做起,因此,早期的甲骨文书法家多是兼具学者身份。

    罗振玉于真行隶篆皆工,真书学颜真卿,隶书习汉碑,行书修长,个性较突出;篆书除甲骨文外,学《石鼓文》和金文,但以甲骨文成就最高。罗振玉自跋《临孔宙碑》说:“古人作书无论何体皆谨而不肆,法度端严。后人每以放逸自饰,此中不足也。卅年前亦自蹈此弊,今阅古既多,乃窥知此情。”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罗振玉对书法的认识,我们在他的书法中看不到放纵恣肆的痕迹,有的只是老成持重、法度谨严、一笔不苟而又充满书卷气息,这不能不说是学养使然。

    甲骨文是契刻文字,因工具的原因,许多字的笔画多呈尖锐状,不少书写者便模拟这种效果,使毛笔成了一个附庸而不是发挥毛笔本身书写的意趣,这当然是识见浅薄所造成的,在罗振玉身上决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因习大篆的缘故,罗振玉还常常将写金文的笔法用到写甲骨文上,这种方法效果是否好值得研究,而这里介绍的“惟羊惟牛,以享以祀;为宾为客,来燕来宗”一联(见附图),笔者认为应是最能代表罗氏水准的书法作品之一。该联纸本,纵135厘米,横20.5厘米,荣宝斋藏。它除了瘦劲符合甲骨文的精神外,最重要的是具有笔意,也就是书写的趣味。此联一些笔画除坚挺遒劲的主笔外,辅以略轻松的笔调,墨的枯湿变化很微妙,体现了书家对刻与写、刚与柔等诸种对立因素的良好调控能力。

    近现代研究甲骨文者有著名的“四堂”: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和彦堂董作宾,四人研究甲骨文侧重点不一样,成就也各不相同。罗振玉以研究甲骨文较早、著有《殷墟书契考释》、《殷商贞卜文字考》等书和甲骨文书法实践而具有先导的意义,功莫大焉。他曾在安阳搜罗甲骨达二三万片之多,利用有限的甲骨文字集成一百七十多副楹联,从而将古奥难识的甲骨文引向书法艺术,并使之推广开去。

来源: 中国书画报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