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代表作品 | 相关文章

李斯(?—前208年)


点击放大

琅琊台刻石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可嘉扫描于《中国美术全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後,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歌颂秦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 七种。这些立石有政治意义,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 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於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 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

  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 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後毛澂知县事,筑亭覆之。光 绪廿六年四月前後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後两次列琅琊台搜 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後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 解放俊移置山东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台刻石》,高一二九厘米,宽六七·五厘米,厚三七厘米。今存原石本十三行,八十六字, 并原空一行,计十四行。清初所传拓本,只二世诏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後阮元遣书佐至其地,剔 秦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

  《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 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 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

  传世秦代小篆刻石,除《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外,余皆属覆刻。而《琅琊台刻石》存字独多,且字形较《泰山刻石》更为完美。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们视为“小篆极则”。王澍评其书法“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清杨守敬跋《琅琊台刻石》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故颇为世重。

  (文/蒋文光)

  本图摄影:孙克让

[汇品]
  唐 窦 臮: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如残雪滴溜,映朱槛而垂冰,蔓木含芳,贯绿林以直绳。(《述书赋》)
  清 杨守敬: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平碑记》)
  清 康有为:秦分裁为整齐,形体增长,盖始变古矣。然《琅玡》秦书,茂密苍深,当为极则。(《广艺舟双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