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作品概况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爽而不流 恣肆奔放
——《石门颂》临写赏析   □ 方玉杰


《石门颂》整拓 藏处不详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是隶书中的极品。
   它全称为《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因为子午谷道路险峻难行,此处又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所以当时的司隶校尉杨孟文,奏准明帝凿通了此处的石门,从而四海似通,商人咸喜,农夫永同,泽被后世。为了歌颂这件功德事,将此颂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于陕西褒城县(今陕西汉中市)东南褒斜谷的石门崖壁之西壁上。共22行,每行30、31字不等,共655字。纵261厘米,横205厘米。现藏汉中博物馆。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四川楗为人)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
   此石刻书写较放松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其结字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爽劲沉着,故笔画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临摹古法帖成为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这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自古至今,不管是写碑的还是写帖的,凡是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过临习之作,在临摹的过程中,大部分书家有自己的见解在里面。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临习书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实临,就是尊重原碑原帖,临写的尽量和原碑贴一模一样,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风神兼备,亦即“一笔既定而整字确也”;一类是意临,主要是临摹字的神似而不求形备,注重笔画间的相互策应和书写的效果。
   第一类实临,出现的弊端是往往只注意了字的外在形状,而忽视了字原有的神韵气息,临写的结果大多是字形象似而缺乏神韵,也或只能成字不能谋篇。第二类意临只注重了作品的气息,弊端是忽视了结字,字气息生动、精神焕然,但字形把握不准,这样也得不到原碑贴的本质面貌。
   因此,两种方法兼容是最好的效果。
   本人在临写中的方法是每临写一个法帖前,先是读帖,把握该帖的整体风格面貌,熟知该帖的书写内容,便于了解作者书写时的心态和环境。然后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字3—5个,进行双勾,力求在外形上的“全似”,通过双勾,了解和把握该字的间架结构,掌握该碑帖的用笔特点;然后进行意临,主要是根据实临的感觉,在尊重原碑贴用笔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气息,行与行之间的摆动呼应,把握一种书写的势;最后,根据该碑帖的内容,按照意念中的原碑贴风貌,进行原生态的创作。
   故,我的临写过程是先“准”后“似”。七分像“她”,三分似“己”。
   

   
   《石门颂》是篆书转变成隶书中的过度作品,既有篆书的用笔特点,也有隶书的泼磔,但它又不拘泥于某种书体,因此,写起来劲挺有姿,疏秀灵动,潇洒自然,浑厚高古。用笔上主要是由篆书蜕变来的,以藏锋逆入为主,但也有露锋直书,如“匪”、“以”、“子”、“其”等字;在结体上,自然安置,随形就势,不拘形式,有些字又采取汉简的写法,章法上一任自然,绝无排比之痕,打破了传统隶书“隶欲精而密”的审美观。
   我在临写中,主要是把握了它既有隶书的特性又有篆书的特点,所以在用笔上,以篆书用笔为主,中锋行走,不激不厉,在力求字的外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原石刻的苍茫厚重之感,做到行笔缓慢而不滞,线条笔画瘦劲而不弱,泼磔随势而出而不娇柔造作。结体上,追求疏朗有致,散淡空灵。在创作上,注重整体作品的气势,寻求字的大小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枯湿转换,尽可能的以中锋用笔行走,按照《石门颂》结字的特点,融入篆书笔法,参以其他汉隶的书写特点,有时藏锋,有时露锋,纵横开阖,不拘小节。其中在一些字的结体上适当进行变化,在一些用笔上穿插枯笔追求苍茫之感。
   自己在临写的过程中,曾尝试用不同的毛笔进行临摹和创作。总体感觉,纯“羊毫”毛笔写出来厚重,但是失去了《石门颂》本身固有的爽劲;纯“狼毫”写起来爽劲,力感丰富,但是稍显燥;“兼毫”用起来似乎是前两者的互补,有墨有骨,适合写隶书,这是自己的一点体会,也可能是自己的个人习惯吧!
   用笔用墨用纸,因人而异,只要顺手就行,只是“纸笔精妙”效果会更好。
   

   
   《石门颂》的大气豪放源于一是摩崖石刻,再者书风豪放。
   清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徐自强、吴梦麟在他们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论》中认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是专指文字石刻。《石门颂》就属于摩崖石刻,先是将文字书写到摩崖上,然后再由刻匠刻凿,所以,刻出来的作品与原作相比风貌会不尽相同,会保持原作结字的基础上,多了金石气息,加上风侵日噬,故又苍劲豪迈,古朴浑厚。这与其它摩崖石刻相似。
   《石门颂》更重要的特点就是其书风豪放。严格意义上说,《石门颂》是篆书向隶书的过度,是对篆书的背叛,是既不恪守篆书的规范,也没有成熟隶书形式的一种书体表现,也正是由于这种放松的心态,真正表现出了一种虽为摩崖石刻却又体现书写的效果。纵观书体的变换,包括草书、行书、楷书的出现,都是对传统的反叛,如果《石门颂》如《张迁》、《礼器》、《乙瑛》等碑那样书写规范,也就不会有其在隶书中的地位和价值了。
   鉴于此,在临写《石门颂》的过程中,能够加上自己的感悟理解,融入其他篆隶书风,当不为过,也是一种变异和创新。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2005级书法艺术硕士)

来楚生临《石门颂》

萧娴临《石门颂》 点击右键直接下载全本(转自书法江湖)

清 何绍基临《石门颂》 点击右键直接下载全本(转自中国书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