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辽金书坛 | 名家名作 | 相关文章 |
集理学大成 传“尚意”书风
——魏了翁的学术思想与“尚意”书风的关联
作者:卢雨[①]
(浙江大学 艺术学系,杭州 310028)
摘要:南宋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魏了翁,其学术思想以蜀学为宗,以理学思想为本,并逐渐向心学发展,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其书法深受两宋“尚意”书风的影响,并以“篆隶尚意”而载录于书法史;其书论体现了明显的儒家正统思想。本文试图由表及里地通过对魏了翁的传世书迹和书论的评述,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简析,找出魏氏学术思想与“尚意”书风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魏了翁、理学、“尚意”书风
中图分类号:J292
Achieving Success in Neo-Confucianism and
Spreading“Shang Yi” Calligraphy Sty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Idea of
Wei Liao-weng and “Shang Yi” Calligraphy Style
Lu Yu
(Department of Ar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Abstract: The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 and calligraph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ei Liao-weng,
whose academic idea that is originated from “
Key words: Wei Liao-weng, Neo-Confucianism,“Shang Yi” Calligraphy Style
一、魏了翁生平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世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1](12965页)”二十一岁应省试,在《易经》科中居经生之冠。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嘉泰二年(1202),召为国子正,明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1205),除秘书省正字。1207—1210年间丁父忧,居家守制,先后三次辞去朝廷征召,筑室白鹤山下(今四川邛崃市西郊),与诸友研习经书。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创办鹤山书院,开门授徒,传程朱理学,一时从者甚众,“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1](12966页)。嘉定十五年,被召入对,力主抗金,献边防十策,进兵部郎中,历迁司封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秘书监、起居舍人、起居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因上书言事得罪了权贵而被劾,贬谪靖州。其间,于当地又创办了一所鹤山书院,“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1](12968页)。绍定四年(1231)复职,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六年理宗亲政,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进吏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兼侍读。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进封临邛郡开国侯,受理宗面赐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以彰讲学之功。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1237),魏了翁“拱手而逝”[1](12970页)。卒后十日,“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 [1](12970页),后又“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1](12970页)。生平著述宏富,有《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等,后人辑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凡一百十卷。
line-height:150%'>魏了翁精于书法,尤擅篆、行,并以篆法入隶,书法于苏、黄、米外,自成尚意一格;他又长于诗文,其书论体现出明显的儒家正统观;魏了翁的学术思想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其所蕴含的蜀学的思想特征和往心学发展的思想倾向与尚意书风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关联。
line-height:150%'>
二、行草尚意与篆隶尚意的尴尬
line-height:150%'>“尚意”书风,“是宋代书法史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创作思潮特征”[2](94—159页)。指的是宋代书家群体比较全面地继承发展了魏晋以来的书法精神:深化丰富了韵的美学含意,自觉地将“法”当作书法创造的手段,去反映主体的情、志、意、兴[3]。
line-height:150%'>南宋书法承续“尚意”之风,后人书史中多把姜白石、陆游、张即之等诗书俱佳的文人书家视为此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历来着墨甚多,而对“鹤山先生”魏了翁却鲜有提及。或许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魏了翁存世书迹较少,不足为据;二是魏氏学术上的造诣和声望太大,后人对其书迹在文献价值上的挖掘远远大过艺术层面的肯定。但观其传世书迹,“既有功力,又见性情”[4](236页),无论是技法的纯熟与精妙、章法的完备,还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文人气韵,都可谓经典佳构,足以光耀整个南宋书坛。应该说,魏了翁是被历史遗落的一代艺术大师,理应归入书史名家之列。
line-height:150%'>以下二帖是魏了翁传世书迹中最为常见也是最知名的:
line-height:150%'>《提刑提举帖》。又名《机宜帖》或《昭代亲友帖》,行草书,纸本。凡两页,共计二十七行。曾著录于《吴氏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书画鉴影》等书,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帖是魏了翁给赵范、赵葵兄弟吊其父丧的书札。“提刑提举”即指赵氏兄弟之父赵方(彦直)。赵方乃张栻弟子,曾官提举京西常平兼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后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文中“中兴勋德之家”乃为勇抗金兵、保卫京西而得名。此帖虽无纪年,但文中“机宜大孝贤伯仲”之语与《宋史·赵范传》所载“十四年”,“与弟葵俱授制置安抚司内机事”相合,徐邦达据此考订为嘉定十四年(1221),魏了翁四十四岁所作[5]。
line-height:150%'>《文向帖》。行草书,纸本。一卷,凡五十行。曾著录于《吴氏书画记》、《平生壮观》、《过云楼书画记》等书,现藏上海博物馆。传世此札起自“文向来西夏”,非书札起首形制,徐邦达以为“此帖前缺多行”,“须待考正”。卷后别纸,有牟应龙、赵孟頫等十二跋,后又续接另纸何绍基等三跋。此帖为至赵范书札,虽亦无纪年,但文中“今了翁忽辞工侍”一语与《宋史·魏了翁传》所述宝庆元年(1225),“权尚书工部侍郎,了翁力以疾辞”相符,故当为是年即魏了翁四十八岁所书[4](234、235页)。
line-height:150%'>上述两札以行草笔调为主,南宋时在学术上与魏了翁并称“真魏”的真德秀在《西山题跋》中评曰:“李文定公跋临江萧君所藏了翁帖,谓其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今观此帖,信然”[②][6](第313卷183页)。吴其贞以“苍秀”、“用笔遒劲”分别对二帖作评,虽为习语,但细品魏氏行草,出入颜、米之间,以鲁公之稳重补襄阳之跌宕,节奏强烈,明快畅达。察其用笔,法完意足:提处细若毫发、苍劲遒逸,按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提刑提举帖》运笔呈飞掠之势,中侧锋并用,辅以篆隶笔法,于涩逆之势中显流畅,刚柔并重,字形具古朴之态,有“二王”风韵;《文向帖》则间行间草,气韵生动,于清爽中见奇崛。此二札以图示例作为力证,魏氏行草尚意之风可见一斑。
纵观宋代书坛,自北宋苏、黄首倡书意之后,绝大多数的书家都是以行草尚意而得以名垂书史。虽然我们从魏氏行草书札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尚意之风,然而书史的记载对此似乎并不以为然,却对“鹤山以篆隶尚意”之说情有独钟,奈何缺乏实物为证,口说无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尴尬。尴尬的主体是魏了翁,尴尬的主题是行草尚意与篆隶尚意。
若“善篆”之说属实,那么行草尚意与篆隶尚意的话题又有另一番深意:两宋之际,文人士大夫日常行文舞墨惯用行草,而篆隶发展到此时却正经历着一个低潮,习书者甚少。相对而言,行草偏重实用,篆隶偏重艺术或者说学术。如果说行草尚意代表了当时“尚意”的广度,那么篆隶尚意则恰恰能反映出了“尚意”的深度,魏了翁的篆隶尚意与群体书家的行草尚意相较在艺术层面上走得更深,加之魏氏行草尚意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因此,不夸张的说,魏了翁是诸体皆能,诸体皆尚意。
line-height:150%'>
三、魏了翁书论中的儒家正统观
魏了翁长于文学,擅作书评。他的书评书论主要是以题跋的形式出现,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关于苏、黄、米
魏氏书论的题跋对象以苏轼、黄庭坚为最多,由此可见,苏、黄这两个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在魏了翁心中的地位。如:
右,潞中烈公三帖,皆元祐初公以师垣便章军国时也。帖所谓“腹疾”,则元年九月也,公以是久在告,不克陪宗祀。时年八十一,得疾稍间,而笔力遒劲若此。且其词气谦厚,惟恐失一士之心。卫武之诗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眎其隅而有诸中者可知矣。后一帖虽史牍,而缄封乃公花书。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如韦陟五云体是也。国朝大老亦多以名为押而圈其下,今其可考者如赵清献、王文公皆然,而熙宁间至有“花书尽作棬”之语,益可推见。今并存此幅,以识前辈典刑云[⑤][6](第310卷92页)。
文忠公自谓作大字不如小字,虽亦有之,然其英姿杰气有非笔墨所能管摄者,则无问大小一也[⑥][6](第310卷107页)。
右二诗一帖,笔意清赡,与世所藏者绝异,盖元浮三年所作,后此者五年而公下世。公尝自谓年衰病侵,百事不进,惟觉书倍增胜。前辈进学之功,虽于书翰余事犹然。今藏于杨氏之孙齐巽,余同年友也。嘉定九年春二月,携以过余于梓州,因书其后[⑦][6](第310卷107、108页)。
line-height:150%'>在魏氏书论中,也有直接或间接提及米芾的:
米南宫心画高妙,不肯为他人下笔,独为刘巨济书此诗。浚仪赵公才思词华,虽见之余事者类绝人远甚,亦为米公临此帖。前辈高怀旷度,虽一技一能乐取诸人,不必自己出也[⑧][6](第310卷110页)。
本朝以书名家者至黄太史、米仪曹各得书法之变,自成一家,未易优劣。景献兼二者而有之,可谓奇遇,但今米帖间有弱笔,乃不逮黄,何也[⑨][6](第310卷123页)?
以上二跋针对米书,前一跋语称米公“高怀旷度”,“乐取诸人,不必自己出也”,从字面上真实地反映了米芾集古字的特点,似意在褒扬。后一跋是对黄、米的比较,虽先有“未易优劣”之语,但其后话锋突转,“米帖间有弱笔,乃不逮黄”,黄、米二人之书在魏了翁心中已见高低。此二跋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样两个问题:其一,为何宋四家均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但扛其大旗者乃苏轼、黄庭坚,而非米芾、蔡襄?其二,宋四家为何以苏、黄、米、蔡而排序?或许从时人对他们书法的优劣品评中乃见端倪。
(二)“书如其人”的儒家正统观
line-height:150%'>两宋之士,因痛感靖康之辱及偏安苟存之耻,所以在书法批评思想上,将艺术家个人的品格奉为批评的首要原则,即“论书及人”,这是尚意书风的附属品。《清河书画舫》中载录了北宋欧阳修的评论:“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载有朱熹的一段学书自述,间接反映了当时“论书及人”的风气:“余少时喜学曹孟德书,时刘共公方学颜真卿书,余以字书古今诮之,共父正色谓余曰: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余嘿然亡以应,是则取法不可不端也”[2](86页)。
line-height:150%'>魏了翁对心性之学极为推崇,故其书论文辞立论严正,强调人心之作用,进而强调“书如其人”的儒家正统观。如下例:
自义理不竞,士不知有为己之学,丧志于记诵,减质于文采,乃且沾沾自喜,以为是射名干利之具,流风益远,颓俗莫返。而坐忘居士房君,生长西南,独能不狃于俗,旁搜博取,以求其会,心有未释,亦不敢有爱于言,将以究诘其疑,图为真是之归。今南轩遗墨,谓其拔于流俗,谓其剥去华饰,谓其白首守道,凛然如霜松雪竹者。呜呼!其贤矣乎。因归其所与南轩往来书尺于其孙兴卿,而叹美之不置也[⑩][7](第1册898页)。
四、魏了翁的学术思想与“尚意”书风的关联
line-height:150%'>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魏了翁独穷经学古,自成一家:他为理学开山周敦颐等请谥,在理学由“伪学”到官方正统哲学、由民间传授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力擎理学之大旗;他折衷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并逐渐向心学发展,使宋明理学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融合心、理的道路;他会通三苏蜀学与二程洛学,以理学思想为本,把蜀、洛两地的学术统一到孔孟儒学为本源的义理之学的轨道上;他吸取叶适功利学的思想,肯定欲、利,求实求理;他讲学会友,为湖湘与巴蜀文化之沟通作出了巨大贡献。魏了翁在长期的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确立了以他为代表的鹤山学派,他也成为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人物,在整个宋明理学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9]。
line-height:150%'>下面,我们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的论述谈谈与尚意书风的内在关联。
line-height:150%'>(一)尚意书风的特殊表现与魏了翁的学术思想暗合
line-height:150%'>宋书“尚意”的涵义在前文已作了阐述,关于它的一些特殊表现,陈振濂先生在《尚意书风郄视》一文中将苏、黄、米三家作为考察点,并以下述六点为题分别作了阐释:1、兼收并蓄,2、随事注精,3、不践古人自出新意,4、胸次过人为上,5、知书不在笔牢,6、九方皋相马[2](97—103页)。而其中第一、三两点为笔者关注的重点,因为它们与魏了翁的学术思想暗合。
兼收并蓄——书意不是无本之木,乃是向古代经典汲取艺术营养,将前人的经验积累与自我情感完美结合的产物,任何有成就的抒情写意派大师都离不开向古人学习,广存约取的过程。宋人呈现多元化的面貌,除了向写意系统的大师学习外,也向唐代楷法学习,将各家各派都集于笔下,以兼收并蓄的做法为“尚意”的时代地位与艺术地位的稳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不践古人自出新意——这是化用《东坡题跋》“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之句。宋人学古、集古但同时又反摹古,正是苏轼“不践古人”的口号在书坛的积极回响与连锁反应。由是,“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成了尚意书家们的思想精髓。
魏了翁的学术思想与“尚意”的这两个特点关联紧密,十分吻合。
首先,他是继张栻之后南宋蜀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蜀学是形成于北宋,以苏洵、苏轼、苏辙为核心,由张栻、魏了翁等及其弟子在内的文人学士参与组成的,贯通三教而又以儒学及义理之学为主儒学及义理之学为主的四川地区的学术流派。蜀学的思想特点有二:其一,它是宋学各学派中“九流”杂学特色最鲜明的一派,“出于纵横之学而杂于禅”,三教合一会通诸家;其二,以“权变”思想阐释历代学术经典,不墨守成说,注重创新。钱穆先生对蜀学特点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他们会合着老庄佛学和战国策士乃及贾谊、陆贽,长于就事论事而卒无所指归;长于和会融通而卒无所宗主。……非纵横、非清谈、非禅学而亦纵横、亦清谈、亦禅学。实在不可以一格绳,而自成一格[10]。
由此可见,蜀学的“杂学”特点和“权变”思想,不正是上文“尚意”书风的两大特殊表现么?
其次,魏了翁的学术思想强调“道贵自得”,他不固守门户,以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治学方法,扩展视野,广采博收众家之长。他的理学思想上承程朱,又受到了陆九渊思想的影响,并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以理学思想为本,融合蜀学与洛学;他主张把事功同义理统一起来,这又是受到了陈亮、叶适等功利主义学说的影响……凡此种种,正是其受到蜀学“杂学”与“权变”思想影响的佐证。
(二)书画写意“师于心”之说与魏氏的“心学”思想有深厚的渊源
扬雄《法言·问神篇》有对书法的著名论断:“书,心画也。”短短数字,将书与心、法与意的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尚意书风的理论源头恐怕要上溯至此。到了宋代,范宽与苏轼先后在绘画和书法上提出“本心”理论,这是文人写意画与尚意书的中心理念。
魏了翁的学术思想有折衷朱陆而向心学发展的趋势:在长期研究理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程朱理学烦琐、迂阔和空洞不实,使学者难于掌握的弊病,于是,他求诸于陆九渊“切己反省”、“发明本心”和王守仁不假外求的“良知”思想,并将朱熹理学中的心学成分加以发展,以同“陆王心学”接轨,最终使朱熹理学中的客观唯心论转化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把心、理融为一体。
魏了翁的心学思想在其书论题跋中的表现,前文“书如其人”部分已有述及,故此不赘。以下则引用其文集中关于心学的一些倾向:
臣闻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以主两仪,以命万物,不越诸此。……陛下谓此心之外,别有所谓天地神明者乎,抑天地神明不越乎此心也[12]?[6](第309卷96—98页)
心焉者,理之会而气之帅,贯通古今,错综人物,莫不由之,学焉则求以不失其本心[13]……[6](第310卷392—394页)
心之昭昭者,固不与气形俱为澌尽也[14]。[6](第311卷331—333页)
此心之神明则天也,此心之所不安则天理之所不可……人心之外又所谓天乎[15]![6](第310卷191、192页)
管中所窥,魏了翁对心学的终极取向正是承袭了陆九渊、王守仁等“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等哲学思想体系,“心游太玄”,视“心”为最高范畴,其“心”之内涵,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也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最终极之根源,不仅是支配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而且具有超时空的特性,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魏氏之“心”不仅指个人主观之“心”,更是指程朱理学纲常伦理之“理”等主观意识之产物,并将其加上了一层的客观外罩。故而其哲学思想融“理”于“心”,是以“心理合一”的特殊形式出现的主观唯心论,其学术思想的精彩与价值也正在于此[11]。
综上所述,魏了翁学术思想以蜀学为宗,深受其“杂学”特点与“权变”思想的影响,集理学之大成而自成一家,他的学术思想与尚意书风“兼收并蓄”和“不践古人自出新意”紧密相系。魏氏学术思想是逐渐向心学发展的,而心学与宋代书画写意“师于心”的理论有深厚的渊源。皆强调直达本心从而表现主体之性情,强调艺术家“迹遗情意、契入神悟”的意涵,去体验自然,进而体验无限的永恒的宇宙本体,即所谓的的意蕴所在。加上之前对魏氏传世书迹和书论的评述,笔者认为,魏了翁是宋代学术与尚意书风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在其书法、书论中均有深刻体现,对后世应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第3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965—12971页.
[2]陈振濂.《尚意书风郄视》[A].《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一卷[C].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第69—166页.
[3]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364页.
[4]方爱龙.《南宋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2—236、367—369页.
[5]王连起.《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48、249页.
[6]曾枣、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09—313卷.
[7]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1—3册.
[8](宋)陈槱.《负暄野录》[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376页.
[9]蔡方鹿.《魏了翁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第59—64页.
[10]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第29页.
[11]贾顺先、蔡方鹿.《魏了翁与宋代理学》[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1期:第41页至46页.
[12]网络资源:
《信手拈来,尽显本色——魏了翁<提刑提举帖>》,http://www.gjart.cn/viewnews.asp?id=10375
《宋魏了翁行书提刑提举帖》,http://baike.baidu.com/view/1563084.htm
《魏了翁鹤山真迹走蛟虬》,http://www.pujiang.gov.cn/Detail.php?id=26
《鹤山耆儒——魏了翁》,http://www.shuku.net/novels/zhuanji/vahqfhwrpm/lddr29.html
[①] 卢雨,1983年2月生,男,重庆人,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书法篆刻创作及史论。
[②] 真德秀:《跋了翁帖》,见《西山文集》卷三四
[③] 董史:《皇宋书录》下篇“魏了翁”条
[④]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宋·都钱塘》“魏了翁”条
[⑤] 魏了翁:《跋文忠烈公真迹》,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九
[⑥] 魏了翁:《跋东坡书张志和渔父词大字》,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〇
[⑦] 魏了翁:《跋山谷与杨君全诗帖真迹》,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〇
[⑧] 魏了翁:《题赵侍郎公硕帖后》,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一
[⑨] 魏了翁:《题米南宫帖》,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一
[⑩] 魏了翁:《跋南轩与坐忘居士房公帖》,见《鹤山题跋》卷二
[11] 魏了翁:《跋阆中蒲氏所藏石范文三家墨迹》,见《鹤山题跋》卷二
[12] 魏了翁:《上殿论人主之心义理所安是谓天劄子》,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六
[13] 魏了翁:《程纯公杨忠襄公祠堂记》,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六
[14] 魏了翁:《知威州禄君坚复墓志铭》,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四
[15] 魏了翁:《跋师厚卿遇致仕十诗》,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