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隋唐五代书法概况 | 代表作品人物 | 相关文章

龙藏寺碑




清末龙藏寺碑拓本



龙藏寺碑碑额及拓片

  《龙藏寺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及恒州诸县名,分5截30行,行字数不等,亦为楷书。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兴寺。”此碑历时虽久,然碑原石尚存,今在河北正定隆兴寺。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 内《龙藏寺碑》碑亭影像



  原碑未署撰、书人姓名,又因碑末行有“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之”(下缺)等字,故历来著录有云撰者即为张公礼,未确。末行碑文张公礼的官衔犹署齐,按周武帝建德六年(五七七)虏齐幼主高恒,齐遂灭,后四年隋建开皇之号,至开皇六年(五八六),齐灭盖十年矣,公礼仍称齐官,书者不以为嫌,当时不以为禁,此皆尚有古道。对于这一现象,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是这样看待的,顾氏认为:“其大书齐官,则必非后人之所加也。余考颜之推仕历周隋而其作《家训》犹谓梁为本朝,盖同此意,其时南北分疆,兴亡迭代,为之臣者,虽不获一节以终,而心之所主,见于称名之际者,固较然不易如此。”

  隋建国只有三十七年,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当然不及两汉,唐宋那样百花争妍,蔚然大观,但是,《龙藏寺碑》在书法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功绩,还是值得一书的。此碑之书法用笔遒劲多姿,结体中和宽博,意韵幽远高古,无六朝俭陋习气,历来被称为隋代第一名碑。康有为曾说:“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清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水与(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王澍《虚舟题跋》将此碑与唐碑递嬗关系总结为:“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治,帮其风气渐归于正,欧阳公谓有虞、褚之体,此实通达时变之言,非止书法小道已也。” 可见初唐诸家大多从此萌芽。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应是褚遂良。褚的《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与它似乎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因此,人们说《龙藏寺碑》是集北碑之众长,开初唐一代书风的“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梯。

  此碑传世善本有:

  一、清黄云、唐翰题、沈树镛等人递藏元明间拓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二、王懿荣、汪大燮递藏明初拓本。惜残缺半页二十八字,张彦生经手配补嘉道本乃成全本。

  三、端方藏明代中期拓本,墨拓不精,装裱凌乱。

  四、李瑞清藏晚明拓本,有曾熙、朱祖谋等人签并跋

  上海图书馆藏元明间“张公礼未泐本”。乃传世年代最早,存字最多,拓工最精之本。经清黄云、唐翰题、沈树镛等人递藏,有莫友芝署端,费念慈题签,黄云、沈树镛题跋,唐翰题校记。共二十七开,册高三十二点六厘米,宽十六点七厘米。碑文二十四开,帖芯高二十五点六厘米,宽十一点二厘米。


上海图书馆藏本选页欣赏:

上海图书馆藏本分页欣赏:

《龙藏寺碑》历代集评

  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
          ——宋 欧阳修 《集古录》

  龙藏寺即今真定府龙兴寺,碑尚存,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
          ——明 赵崡 《石墨镌华》

  《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不可思议。
  隋《龙藏寺》,出魏《李仲璇》、《敬显雋》两碑,而加纯净,左规右矩近千文,而雅健过之。《书评》谓右军字势雄强,比其庶几。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

  真书至初唐极盛。而初唐诸家精诣北朝无不具有。至开皇大业间即初唐矣。此碑置褚登善诸石中直无以别,知即所从出也……其结体,既开《伊阙佛龛》。
          ——清 莫友芝 《龙藏寺碑跋》

  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
          ——清 杨守敬 《平碑记》

  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
  《龙藏寺》秀韵芳情,馨香溢时,然所得自齐碑出。齐碑中《灵塔铭》、《百人造像》,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气。《龙藏》变化,,加以活笔,遂觉青出于蓝耳。
  《龙藏寺》安简浑穆,亦有洞达之意。
  《龙藏寺》如金花遍地,细碎玲珑。
          ——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龙藏寺碑》启功题跋批注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