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怎样临习《包山诗》(5)
作者:马于强 来自网络


   二、点画的书写方法
   点画是构成字形结构最基本的元素。尽管点画在用笔方法上,小楷与大楷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小楷比大楷要细微得多,它在形态上是很富有变化的。相传钟繇小楷,点画各异;右军作书,万字不同——无怪乎姜夔在看到魏晋人的书迹后发出由衷的慨叹。他在《续书谱》中说:“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之精妙也。”故凡艺术造诣愈深,变化就愈大;变化愈大,就愈觉其无止境;愈无止境,其所得到的乐趣愈无穷尽。但作为临习者,不必因此而畏难不前。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变化无非是形变,而这些形变亦只不过是从方圆、藏露的笔法中派生出来的。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形式变化之中,我们必须先把它的基本点画掌握好,以形求法。当掌握笔法中的基本规律之后,再去掌握其具有“共性”的客观规律。

   1.点。点在笔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包山诗》中的点变化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侧点。它的写法是:露锋入纸,顺势而落,向右下铺毫。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云:“侧之祖,妙须三作用,锋向右而势向左。”这些都是说明侧点的书写要求。如图一中的“河”“茫”“湖”三字的点。

   (2)上尖点。尖笔入纸后向下铺毫,用力由轻到重,收笔时将锋向左上轻顿一下即可。此点如刚破土而出的小竹笋,显得格外有精神。如图二中的“行”“竹”“何”三字的左边短竖,便是用此种点法书写而成。

   (3)顾盼点。这主要是指左右相互顾盼的两点。如图三中的“未”“足”“帝”三字中的左右两点。这两点相互呼应,略带行书笔意,左右顾盼,脉脉含情,极为生动。左点的写法是:露锋起笔向下运笔,然后向右上挑出,接着顺其笔意,借势作右点,右点的收笔应向左下,与左点呼应。两点一线高,错落有致。

   (4)圆点。这种点在该帖中较多,如图四中的“吟”“年”“太”三字中的点,似圆非圆,给人以憨厚可爱、活泼天真之感。其写法是:起笔较快,运笔动作较小,点到为止,稍顿即收。这种点有时只凭手腕的感觉去写,但千万不能写得像一个圆乎乎的小黑点。

返回《包山诗集》简介与全图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