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魏晋南北朝书法概况 | 代表作品人物 | 相关文章

龙门二十品


马振拜造像题记拓片

  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洛阳市以南十三公里处,伊水北流,香山与龙门山两岸对峙,犹如一座天然门阕,古称“伊阕”,龙门石窟就刻凿在这伊水两岸的崖壁上。

  龙门石窟雕刻中,北魏时代的作品约占百分之三十。其中第1443窟,即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洞窟。

  古阳洞内正壁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之上,面颊清秀,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双手施禅定印,身后雕刻舟形背光和圆形头光。两侧各侍立一尊装饰华贵的菩萨。洞内南北两壁鳞次栉比众多的龛像之中,有八个排列整齐的较大型尖拱楣龛。龛内都是作禅定印的释迦牟尼佛像,龛楣及佛像的背光、项光构图精巧、内容丰富,以简练的手法,雕刻出极富变化的装饰纹样。从这些龛的规模、有序的排列和造像题记的内容,可以判断,这些造像的施主都是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皇室、贵族、功臣。造像记称颂孝文帝的功德。

  古阳洞的窟顶,大龛、小龛密布,龛内多为交脚弥勒菩萨和千佛,龛外多有造像题记,内容多种多样,一般都是为祈富欀灾而发愿。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现今保留二千八百余方。这在中国众多石窟群中是独有的特点。因为碑刻数量多,龙门石窟又被称作“古碑林”。 题记中北魏时期的占半数以上,而且多数集中在古阳洞中。从北魏造像记中精选出来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是今天书法界特别崇尚的一种书体。

  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富欀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龙门二十品”计有:

尉迟为牛橛造像记       十一 孙秋生刘起祖等造像记
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      十二 高树、解佰都等造像记
比丘慧成为始平公造像记    十三 比丘惠感造像记
北海王详造像记        十四 太妃侯为亡夫贺兰汗造像记
解伯达造像记         十五 马振拜等三十四人造像记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      十六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记
北海王国太妃高造像记     十七 比丘法生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         十八 安定王元燮造像记
比丘道匠造像记        十九 齐郡王元祐造像记
郑长猷造像记         二十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附录】
龙门二十品略论

  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处,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我国的三大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朝、唐等朝代,其中以北魏和唐代营造的时间较长、规模大、雕刻多、艺术价值高。
  龙门以石刻艺术见长,据统计龙门东西两山现存佛龛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000余方,佛像10万余尊。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更是龙门石窟艺术的精华所在。其群像雕造,气势雄伟,雕琢精细,神形兼备,表现了古代艺术大师的高超技艺和才华。古阳洞和慈香窑中的龙门二十品则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奇葩。
  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镌刻于古阳洞中,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体现北魏风格的一个典型洞窟。古阳洞内正壁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跃坐于方形台座之上,面颊清秀,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双手施禅定印,身后雕刻舟形背光和圆形光头,两侧各侍立一尊装饰华丽的菩萨。洞内南北两壁鳞次栉比众多的龛像之中,有8个排列整齐的较大型尖拱楣龛。龛内都是作禅定印的释迎牟尼佛像,龛楣及佛像的背光、项光构图精巧,内容丰富,以简练的手法,雕刻出极富变化的装饰纹样。从这些龛的规模、有序的排列和造像题记的内容,可以判断这些造像的施主都是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皇室、贵族、功臣。造像题记的内容多是称颂孝文帝的功德。
  古阳洞的窟顶,大、小龛密布,窟内多为交脚弥勒菩萨,龛外多有造像题记,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是为祈福禳灾而发愿。而作为思想内容,则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是研究北魏统治阶级如何祟尚佛教巩固其统治的实物资料,又使我们看到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广泛影响。龙门石窟造像题记,至今保留3000余方,这在中国众多石窟群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多,龙门石窟又被称为“古碑林”。在龙门石窟的题记中北魏时期的占半数以上,而且多集中在古阳洞中。北魏造像题记的精品——龙门二十品就大都出自古阳洞。
  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代表,是北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20种的统称。魏碑书法艺术曾被明珠暗抛,很长时间以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清中叶后,提倡北魏书法,有人在北魏造像题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及“孙秋生”等20种,称为“龙门二十品”,拓本传布,盛行于时。其书法方峻雄强,颇多变化,可见北魏书法风格之一斑。由于这些作品是北魏书法艺术的精华,魏碑书体的代表,故为世人所重视。
  龙门二十品分别是20个窟龛的造像记,按年代依次为:《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太和十七年至景明三年;《长乐王丘穆亮夫人尉迟造弥勒像》,太和十九年十一月;《步辇郎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大和二十年;《比丘惠成为亡父始平公造石像记》,太和口二年九月十四日;《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记》,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游激校尉司马谢伯达造弥勒像记》,太和二十三年;《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等造释迎像记》,太和末至正始末年;《邑主仇池杨大眼造石像记》,太和来至正始末年;《比丘道匠造像六区记》,太和末至正始末年;拍b海王太姬高氏造像记》,太和末至正始末年;《云阳伯郑长以为亡父造弥勒像记》,景明二年;《邑主高树等三十二人造石像记》,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弥勒像记》,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造弥勒像记》,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邑主马振拜等三十四人造石像记》,景明四年八月五日;《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弥勒像记》,景明四年十月七日;《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妣造释迎像记》,正始四年;《齐郡王元祐造像记》,熙平二年;《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神龟二年”。
  龙门二十品所属的龛像大多是北魏造像艺术的精品。室内的造像主要有释迦牟尼的禅定像和说法像,数量更多的是弥勒佛的交脚像。交脚弥勒的流行是北魏佛教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反映当时人们的心态和对佛教信仰的祟拜,即通过造像对来世寄托了强烈的渴望。在二十品诸龛中,不论佛、弥勒、胁侍菩萨和飞天,以及秀骨清像的造型和古朴的文字均代表着北魏龙门艺术的精华。
  龙门二十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国书法艺术演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从龙门二十品的推出到备受推祟,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书法史的一种革命,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创新,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9世纪中叶中国书坛出现了变革的先兆,其背景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清朝洽嘹的皇帝特别喜欢赵孟頫、董其昌的规整柔弱的书体,提倡印制这类书体的字帖供士子摹习。因皇帝的首肯,这就使书坛形成了追求雅、甜、单调、僵化的局面。其二是古代金石书法遗存被发现、发掘出来。一些爱好书法的文人学者对这些醇古朴茂的古代文字进行摹写,在摹写过程中,就若有所悟地变化其形态、体势,以显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在原先流行于世的楷、行、草之外,又兴起了一种带有金石意味的碑体书法,使整个书坛开始出现标新立异的新鲜气息,并为时人所重。
  这股书坛的变革之风,到]9世纪末叶由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发轫。康有为大力提倡学习北碑,此论震撼书坛,使书法的变革出现强劲的势头。康有为在北京鼓动政治改革期间,购买了许多碑帖,进行仔细的研究,于1899年写成了一部6万余字的书法论著——《广艺舟双楫》,以求振兴当时书坛委靡不振的局面。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提出了尊碑抑帖的观点,将碑学的地位推向极致,使历经1000余年的帖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洛阳魏碑,前承汉、晋,后启隋、唐,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成为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艺术风韵的独特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它“沾灌后林,启发来者,初唐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名家的作品,曾与此有明显的承继关系。清代的包世臣、赵于谦、张裕钊、沈曾植、邓世如、吴昌硕等服膺魏碑,他们共同把学习魏碑椎上了一个时代高峰。在康有为等人变革思想的影响下,“众多治书者敢丁向君王倡导,学府支持的帖学也举起反叛大旗,将过去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魏碑带进了书斋,学而习之,挂上了高堂,炫而耀之。有人形容当时的盛况是‘二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
  应该说,以洛阳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的兴盛,是政治维新思想在书法领域的反映,正如康有为所认为的那样,当时的书法与政治一样,都必须改革,物极必反,这是天理。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青铜铭文、甲骨文以及竹木简上的古老文字和魏碑一样受到重视,并被用做学习和创新的样本。这样一来,它们与魏碑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广泛的碑学。康有为和他同时代的书家走的都是碑帖互补、碑帖并用的变革之路。他本人醉心于北碑,将北碑的特质与他早年学习店宋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帖揉到一起,自立门户,写出一种“康体”行书,其特点是结体紧密,奇险多力,平中求奇,巧中带拙,体现出挥厚天成的特征。 (董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