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魏晋南北朝书法概况 | 代表作品人物 | 相关文章

铁山摩崖石刻


  山东省境内有很多北朝时期的摩崖刻石,内容主要是佛经,另外还有一些题字和题名。摩崖刻经的风气盛行于北齐,北周灭掉北齐后继续镌刻,“四山摩崖”是其中最著名的刻石之一。“四山摩崖”是指位于山东省邹县境内的四处刻石,包括铁山、岗山尖山葛山摩崖。这些刻石自清代乾隆末年被发现后,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和赞赏,这沉睡了一千多年的摩崖石刻群终于在国外引起了轰动。

  “四山摩崖”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铁山摩崖。铁山位于邹县城西北,铁山摩崖《石颂》刻石 又称《小铁山刻石》、《匡吉吉刻经》,刻在铁山南面一块倾斜的巨大石坪上,正上方刻有线要构成的巨龙、云气、佛光等图案纹饰,右侧刻《大集经》,左侧刻《颂文》,是北周时期的刻石,由当时著名僧人安道壹的弟子书写。



邹城铁山公园内 铁山摩崖石刻

  书法字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兼有篆书的用笔和结字特征,笔画圆劲凝重,气势高浑静穆,神采飞动,被看作是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一样的北朝时期大字榜书的代表作,可以从中看到我国文字从隶到楷的演变过程,因此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铁山摩崖石刻-经文》墨拓选页



《铁山摩崖石刻-经文》墨拓选页



《铁山摩崖石刻-经文》墨拓选页



《铁山摩崖石刻-经文》墨拓选页



《铁山摩崖石刻-经文》墨拓选页

点击下载《铁山摩崖石刻——经文》资料

铁山摩崖石刻——经文:

佛言善男子云:何名为穿菩提心,菩萨既发菩提心,已囗不复起,相何我慢不著菩提心,囗囗菩提心,不观菩提心,如是则能令心寂静观深。囗法界观诸佛法,深法界者为十二因缘,远离囗边,一切诸法性,自无我观于我,无切囗囗囗囗有主菩空三昧,无相无愿,知诸行法,无有造作,观色如沫受,如水受,想如既炎行,如芭蕉识,如幻观色,已囗无有动囗囗,如能盲心,无暂住,囗囗囗囗囗,无生处,诸法一二,无有分别,一囗一乘,一道一原。观一切声,无有声,相一切曰声,次第不合,一切诸法,不可宣说。名知者相集,相我,无于灭,不增知囗囗竟无囗是,故观身念囗囗知囗来,受念心出灭知,于法界、观界、非界,故修正众欲,得自在,故修如意,足离囗囗囗上,名为信根,乐于寂静,名精进,根非有念,故名为念,根非思惟,故名为定。相远离一切,名为慧根,根不随陁,故为名信,力无鄣碍,故名精进。力囗囗转,故名为念。力心囗自在,名为定力。不观善恶,名为惠力,不放逸,故名念囗分囗囗法。故名择法。觉分如法行,故如法行。故名精进,觉分远离,亦故名惠觉。分身心寂静,名余觉分。知实三昧,名定觉分,不观于二,名捨觉分,囗离诸见,名为正见,离诸觉观,名正思惟,知诸声,诸声性名为正。语于身囗意不生贪著名,囗囗业离疾妒心,名为正囗,不增不减,名正精进,于善囗善,不生囗囗思。名正念观,囗心界,是名正定,实相之性。性其性寂静,毕囗者,名无常,若无我,假名清净,名为大净,能调心者,名之为施身心。清凉名之为戒。诸法无常,名之为忍,勤修是知名为精进,内水清净,名为三昧,观真实故,名为智慧,知诸众生,心性大净,是名为囗观,囗一切等。如虚囗是,名为悲切,一切喜名,名为囗心,远一切行,名为囗心,一切诸法,未来世净。过去种种,现在无我。善男子若能真实观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为穿菩提心。宝菩萨观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陁罗,不囗住来,照明之心,已诸众生,福德力故。自行住囗。坏诸暗冥。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观了,如囗等法,亦复如是囗作囗念,我当利益无量,众生囗令众生,得大利益。善男子若菩摩诃萨,能作是观是、名禅波罗密,般若波罗密,何以故,囗定囗囗囗囗囗观乱心,不能定者,即名禅波罗密,观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如是乃能观于真实,子囗见于一切法相。能作名囗囗切法相,一切法相,名无相,囗囗菩无相者,即是无作,即囗囗作,名之无相,名能永断,如是无相,即无相,相又无相,者名无生相,无相相者,名无灭相,无生无灭,名无相,相若见,无生无灭,无住,无一,无二,无瞋,无净,无有如囗不动,不囗知于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实性,善男子菩萨摩珂萨。观真实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说是法时。十二那由他众生,发阿藕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万六千天。得无生法忍安。

附录二:山东邹城市的名胜——铁山摩崖刻经

  在邹城北郊铁山公园内西侧,海拔146米的铁山之阳的一斜坡为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刻有大字数行,即为铁山摩崖刻经。

  佛教的典籍亦谓之“经”。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到南北朝时已极为盛行,寺院经济迅速发展,出家僧尼急剧增加,大量的佛寺和僧尼必然影响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某些当权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相当严厉的打击、抑制佛教的措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魏太武帝下令诛沙门,毁佛教;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又下令废佛教。史称“魏武法难”和“周武法难”。

  伴随着两次法难的刀光剑影,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界,始终笼罩着一种“末法”将至的巨大恐惧感。为了捍卫佛的尊严并致佛法永存,佛教信徒们除在各地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外,也格外重视保护和庋藏佛教经典。他们懂得,金石造像难毁,皮纸经书易焚,保存佛教的最好方法便是开凿石窟和刻写石经,于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北部大地上便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和刻经。邹城市境内北周时期的铁山、岗山和葛山摩崖刻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铁山,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邹县志》称为南岗,岗山为北岗山,载有“岗山,县北,距城二里,南北两岗,此即县之坐山也。南岗有石坪,阔数丈,上有大字数行,或以为古释文。北岗有石,卓立如碑,数大字剥落不可读”。当地传说,八仙之一的道家铁拐李曾在此传道,因释道之争,在铁山半山腰跺出一个大脚窝,因此而得名铁山。而邹城市诸山北朝刻经,千多年来一直沉寂山林,无人问津。直至清乾隆年间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黄易(1744—1802年,清篆刻家、书画家,字大易,号小松,官山东济宁府同知时,广搜碑刻)所访得,著录于《山东金石志》(另说《岱岩访古曰记》)才得显名于世,并逐渐引起众多金石学家及书法家的重视。包世臣《艺舟双楫》、阮元《山左金石志》、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李佐贤《石泉书屋·金石题跋》、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金石索》、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及《山东通志》、《邹县续志》等著作相继著录,对其书法艺术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日本也有不少著作对其进行研究著录,具有代表性的有清原实门《四山摩崖研究》、坂田玄翔《秘境山东的摩崖》等。

  铁山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2米,面积1085平方米。刻石的内容可分为经文、石颂、颂文和题名四部分。经文,是摩崖刻经的主要部分。南北排列17行,行59字,最多者60字,最少者仅6字。共944字,现能够辩认795字。经文排列整齐,行距均匀,界格清晰。字大如斗,字径一般在45—60厘米之间。其场面博大,气势恢宏。刻经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大集经》全称《大方等大集经》。铁山经文是该经卷八“海慧菩提品第五之一”的一部分。字体以隶为主,篆楷意味浓厚,间有行草,开阔险峻,宽阔空灵,被誉为“通隶楷、备方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石颂,位于经文上端之西,刻“石颂”二字,篆书,直径90厘米,系颂文标目。



《铁山摩崖石刻-石颂》墨拓 篆书

  颂文,刻于佛经右侧,共12行,行43—52字,字径22厘米左右,隶书为主,共614字,现可辩认476字。颂文系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华丽,极富文采,记述了铁山刻经的时代背景、经主家世、刻经年月;记述了铁山摩崖的位置与周围地理环境,“瑕丘东南,大岗山南岭之阳。前观邾峄峨峨……却瞻岱岩巍巍……左顾昌岩,右临车驿……”并特别赞美了刻经书法艺术的精妙,“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意指其书法艺术可与“书圣”王羲之和韦诞、张伯英、仲繇相媲美。经主匡喆,系汉丞相匡衡之苗裔,是当时邹县颇有影响的名门望族。颂文记述的刻经时间为“皇周大象元年岁大渊献八月庚申朔十七丙子”,即公元579年为铁山摩崖刻经的年代。“大象”是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年号。是年,由他敕令禁止排佛事件的发生,允许官民信奉佛教,长达4年之久的“周武废佛”宣告结束,铁山刻经就是这次佛教复兴的产物。从颂文中“寻师宝翰”、“敢辑遗训”词句分析,颂文作者当系安道壹的弟子。由于颂文本身无年号可考,也有人推测其时代为隋朝(见王思礼、赖非:《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书法》1989年第二期)。



《铁山摩崖石刻-颂文》墨拓

点击下载《铁山摩崖石刻——颂文》资料
铁山摩崖石刻——颂文:

观下白泡囗水澹清波而囗守,赤囗囗囗震囗光而易灭。但以四毒而躬,囗疵萦骨,秽纳皆罗,孰有谁无?自非体括三乘,身苞十力,讵辩囗囗之章,自知囗护之品者哉!是以有信佛弟子匡喆及显、囗、祖、珍,汉丞相衡之苗裔也。秀德自天,英姿独拔,知宏纲尚,缺囗地纽,方颀囗囗囗囗,还嗟囗囗言囗。囗弃乌涂而在,囗囗清f而府。于是乃与同义人李桃、汤囗、囗奴等,可谓门抽杞梓,家握芳兰。飒囗龙腾,谷谷 然凤举。乃率邑人,敢欲寄臬天沼,共汲无竭之津。囗财法肆,同囗永用之宝,仍割家赀,稳缢叶。在皇周大象元年岁大渊献八月庚申朔月十七子日丙子,瑕丘东南,大岗山南岗之阳,前观邾峄峨峨,G拂囗之囗,却瞻岱岩巍巍,囗排云之岳。兼复左顾昌岩,右临车驿,表里山川,林囗文囗。于是有大沙门安法师者,道鉴不二,德悟一原,匪直仪相咸韬,书工尤最。乃请神豪,于四显之中,敬写《大集经穿菩提品》九百四十字。道斯胜句,囗囗拔世。遂乃约石图,炅炳常质,六龙上绕,囗萦五彩之云,双龟下蟠,甲负三阶之路。纵使昆仑玉谍,囗观金简,周穆记功,秦皇勒绩,今囗胜囗,辟彼蔑如也。释迦本演之世,工囗十二那由他,众生发菩提心一万六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况此群英,联珪共琲,同发善心,采斑倕之巧,成斯福业者乎?从今镌构,逢劫火而莫烧,神囗囗囗,对囗囗而常住。尔其丹青囗唯,所以图其盛法,金石长存。囗囗雕之不朽,此岩不琢,后叶何观?璋才同返,鹜藻谢归,犹览此徵,诚何堪/跃。聊措寡豪,以申短韵,乃作颂粤:

囗囗大道,囗若囗囗,空来寂住,能卷能舒。想囗囗崖,远离陷途。称肌代鸟,放鸽残躯。六度常满,三空不缺。敢辑遗训,式彰余烈。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寻师宝翰,区囗囗高。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蹯雾,似凤腾霄。圣囗幽轨,神囗秘法,从兹宝囗,树标永劫。

  题名,在刻经的下部,原共10行,行9字或3字不等,共66字,字径40厘米,字行间有阴刻界格。现仅存6行44字,内容记载了经主及佛经书写者姓名。第6行刻有“东岭僧安道壹署经”的词句,当系安道壹为铁山刻经的题名。《题名》书风较经文略显瘦硬寒峻,结体严谨,冷隽绝俗,富有山林野壑之气。另据《山左金石志》、《山东通志》载,《题名》附近还刻有“安上”、“鄣离”、“佛善”、“实性善男子菩萨”四种刻字,何义,无考。



《铁山摩崖石刻-题名》墨拓局部

铁山摩崖石刻——题名:

囗任城郡,功曹南平阳县,功曹大都维那,赵郡李巨敖。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县令囗囗。东岭僧安道壹署经。齐搜扬好人平越将军周。任城郡主簿,大都维那闾长嵩。



《铁山摩崖石刻-题名》墨拓局部



《铁山摩崖石刻-题名》墨拓局部

  颂文中还描述了刻经周围“六龙”及“双龟”的祥瑞图案,向人们提示了铁山刻经的形制。在铁山刻经上方,有阴刻的巨龙缠绕、云气和佛光的图案,中部书有“大集经”三字,总体形制酷似一座古代碑刻中蟠龙。经文下部刻有双龟对踞的图案,龟背纹异常清晰,有足,有头,比例适中,雕刻精细,形象生动。这种“石图”,表现了铁山刻经似一座龟趺、龙首的巨碑,虽然刻写的内容是佛经,而表现形式却是汉民族传统的碑制形制。其书法艺术价值早在清代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如杨守敬《匡喆,刻经颂》云:“相其格度当于泰山《金刚经》、焦山《瘗鹤铭》相颉顽,云峰山郑氏诸碑,尚觉不及,自非古德命世之英,安能有此绝诣哉!”康有为盛赞四山摩崖“通楷隶,备方圆,高深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铁山佛经“字大如斗”,以隶结体,简静质朴,运笔平稳,沉著凝重,有其自然和穆的艺术特色。而《石颂》的书法艺术则雄浑险绝,方圆兼施,笔势开张,自然疏朗,别具特色。铁山摩崖刻经居邹城市四山摩崖刻经(另有岗山、葛山和尖山摩崖刻经)之首,字数最多,面积最大,纪年明确,可与泰山经石峪相媲美,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珍贵的佛教经典。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