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欣赏首页 | 先秦古玺 | 秦汉魏晋 | 隋唐宋元 | 明清百家 | 近代印坛 | 篆刻知识 |
--近代篆刻--冯康侯
冯康侯(1901-1983)
冯康侯 (一九○一,五·十·——一九八三·十二·七·),原名强,字康侯,别署老康,晚号康翁;所居曰意在斯楼、可叵居。广东番禺人。
幼耽艺事。名画家温其球(幼菊),先生之祖母舅也,每届其姊寿辰,必来居冯家月余,先生从八岁起即从之学画。年十三,兼习篆刻。一九二八年,先生叔母之兄刘庆崧(留庵)自廉州作幕罢归穗垣,留庵固篆刻名家,以一时赁屋未能惬意,遂假冯家暂住。留庵好阿芙蓉,恒将画作夜,至深宵精神始振,先生心切学艺,常夤夜守其榻旁,细聆谈印。留庵曾语先生:『令表叔欧阳务耘与黄牧父交谊至笃,为其写字刻印作画甚多,借以临习最宜』。先生即往借归,日夕临摹玩味,而至足启示治印者,厥在牧甫所留二百余份一再挪移改写之墨书印稿,及盖於历书上端由初刻、修改,以至完成之刻印钤本,细加分析寻绎,恍如牧甫亲授。先生作书治印之得窥秘奥,盖肇基於此无声之诱掖。年十八东渡日本拟习工程,一面准备学工之基础学科,一面在美术学校攻实用美术,三年未如所愿,乃折返广州。先生有叔祖名耿光者居旧京,梅兰芳与之稔,深感京剧布景单调,欲有所兴革,知先生学实用美术有年,乃邀北上参预其事。闻梅兰芳欢迎诗人泰戈尔访京时所演之《洛神》,布景中之海、石、树木,而鈎以金綫者,即出先生手笔。京中名流若罗瘿公、樊增祥、易顺鼎等,对先生印艺皆激赏,寿石工更建议悬润例於琉璃厂,免使同好有向隅之叹。印铸局长许修直得见所作,许为难得人材,礼聘为技士,时先生年方廿二耳。印铸局乃全国官印铸造机构,唐醉石任印信科长,其下设两课,篆刻课长为王福庵,铸造课长名张乃恭,诸公均印坛俊彦。先生到职後,主篆稿,工作效率特高,福庵先生以『火车头』外号誉之。一九二六年因奔父丧回粤。其後二年,又应聘至南京印铸局任技师,迄南京行将沦陷始返粤。虽一度从业新闻,或充幕僚,然皆为时甚暂。毕生主要精力,皆在书法、篆刻之研究与创作。五十後定居香港,先後在联合书院等大专院校讲授文字学、金石学;又曾在广播电台主讲『正字』等专题,於文教事业多所致力。中日人士诣门从学甚众,日本驻港领事颇有执蛰为弟子者。
先生四体皆精,尤长於篆。每作四屏,多分别书甲骨文、金文、小篆、汉篆,悉以唐宋诗词为之,不假临摹,而神态自若。金文用笔,渊源牧父,小篆则以石如为宗。又嗜用《天发神谶碑》笔意,峻爽凌厉,老笔纵横。隶书初拟汀州,雄劲浑厚;晚年变化《礼器》、《张迁》,别具体貌。楷书导源六朝碑刻,然结体多参用篆法,自抒新意。一九八○年,先生集《三公山碑》字为『道治民无疾,年丰国永宁』—联,参加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上海、渖阳、广州等地展出,备受推崇。其绘画也,山水用元人法,钟鼎博古而缀以花卉者,则纯为牧父家数。治印特为世重,年甫弱冠,所作即神似牧父;及北游幽燕,博览金石,於明清以来诸大家无所不窥,或宗秦汉,或拟流派,莫不得诸心而应诸手。一九三五年陈协之六十寿,朋侪倩先生为刻『颖川家宝 』 一百零二石以赠,诸印风致,无—近同,协公跋谓:『为骨甲金文者,挺劲秀逸;为汉碑汉铸者,浑厚朴茂;为完白、为攘翁、为悲庵、为牧父者,置诸四子印集中,匪日难辨,直是当选。吾知康侯治印为至酣畅时,必将自出机杼,集一应之长,而得一至善之归宿,以自成—家,留庵先生所谓博而约者,此其时乎!』
余於一九四六年底及先生门,时居广州,周末必诣先生逢源路寓斋。先生强调治印宜先习篆、通六书,曾手书《峄山碑》全文见赐,又假以文字学书籍籀读,後余之专攻古文字,与先生启迪有一定关系。别後卅年重谒先生於香江,见示新作,苍劲奇肆,变化神明,一似其书,并臻化境。一九五七年,南天印社所刊《冯康侯印集》,风行一时。一九八○年四月香港艺术馆为先生举办书画篆刻展,并印行《冯康侯书画篆刻》—书。先生治石毕,每系以边跋,胜义如云,如曰:『古玺布白与汉印迥殊,不整齐,不束缚,不乖字意,精审疏密,纯任自然,近人能此者,吾粤易大厂—人耳。』又云:『学汉印不在斑斓,而在浑厚,布白务求干实,运刀深入取势,不善学者,易堕恶俗。』复曰:『秦汉为法,丁邓为师,浙皖—炉,冲切兼施,变化离合,刀笔相依,力求平实,此语庶几。』细索诸论,当有会心。先生临终前已编定《冯康侯书画印集》,正拟付印,病忽至,旋转剧,惜不及见其成矣。(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马国权)
冯康侯印谱
资料来自马国权《近代印人传》
本栏目图片仅供学习使用,转载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