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篆刻欣赏首页 | 先秦古玺 | 秦汉魏晋 | 隋唐宋元 | 明清百家 | 近代印坛 | 篆刻知识

--近代篆刻--马公愚

徐无闻(1931-1993)


    徐无闻(1931—1993.6.20),原名永年,字嘉龄,三十後耳失聪,更字日无闻。凡书法篆刻及论艺之作皆以无闻署名,故艺术同好只知其字,而原名反晦也。斋名歌商颂室。四川成都人。

    其尊人益生公以书法篆刻擅名,规模汉印,极饶朴拙之趣,年轻时家境寒素,尝靠鬻艺以赡家小。无闻兄幼承庭训,七岁即由父督习欧书,年十二兼攻《峄山碑》、《三坟记》、《石鼓文》,同时并操刀摹习古印,及泛滥明清印家之作。十五岁获识著名学者、监藏家潜江易均室先生。均室先生尽出所藏王福庵、李尹桑、唐醉石、赵叔孺、方介堪、邓尔雅等当代诸大家刻印供其摩挲学习,眼界由是大开。均室先生虽不孥刀刃石,然精究印学源流及印艺评监,曾先後辑谱《古印甄》、《文何印萃》、《明清名印集拓》、《铁书过眼录》、《锦里篆刻精存》等,不唯於其治印多所启迪,而於古文字、辞章、监古诸学之指引,皆有深远影响。

    及长,就读四川大学中文系,一九五四年以优异成绩卒业,次年分配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今称西南师范大学)任教,先後主讲唐宋文学及文艺理论等课程。虽课务较忙,然於宿好未尝一日忘怀也。中岁笃嗜褚登善书,於《雁塔圣教序》尤所心醉,一九六三年以赴沪从郭绍虞先生学古代文论之便,曾两谒沈尹默先生叩请笔法,沈老固以精究褚法而闻於时者,并挥毫二纸赠之。於印则仍请益周菊吾、方介堪两先生,方老居温州,求教唯托邮筒而已。

   七十年代初,余以介堪先生之函介,始与无闻兄通鱼雁,互道治艺旨趣,皆强调书刻应以文字为之基,力崇端雅,引为同调;并交流所作印蜕。其印典雅干正,力求印从书出,选字布局,极意经营,拟古玺、汉印及明清印派等品式,皆风格各具,绝不曲趋俗好,雍容隽逸,卓然大家。後以时局风雨频仍,通信遂歇。一九七九年春,余因工作需要移职香江;是岁夏,无闻兄率《汉语大字典》字形编辑组出差广州,并访余旧寓,留字而别,深以未能把晤为憾。至一九八四年参加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始获叙於杭州刘庄,比邻而居,促膝谈艺每至深夜;篆刻而外,余告以前年曾有《沈尹默论书丛稿》之辑,无闻兄则云正筹划《沈尹默先生人蜀词墨迹》之出版。同尊—老,何巧合若是也。

   自改革开放以来,无闻兄工作日益繁重,教学上兼任唐宋文学及书法史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而编撰工作亦无片刻之闲,先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印行一由其主事、一由其主编之《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两巨著,而後者尤为难能可贵。盖秦汉至六朝间,汉字演变至为迅急,前人以资料所限,向乏专门著作,是书不但搜辑完备,编排复井然有序,引证详明,允为研究汉字及书法、篆刻者不可或缺之宝典。

   一九九一年,继以主编之《甲金篆隶大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刊行问世。此书收列之字形,时代自殷代至西晋,约一千五百年;字体从甲骨文至隶书,基本体现了现代汉字以前的演变过程;取材而言,新资料将近—半。内容之丰富,堪称同类字典中之翘楚。

   所撰《小篆为战国文字说》一文,以众多之出土文物与文献相结合,论证小篆乃通行於战国之秦国文字,把成形期提早约一百二十年,还其历史之本来面目,非始皇时始创制也。而《颜真卿书竹山联句辨伪》及《成都西楼苏帖初笺》两文,则从文物考据与艺术分析细加论定,要皆探骊得珠,若刘勰《文心雕龙》所谓『操千曲而後晓声,观千剑而後识器』,所论均不可移易。佳著累累,恕不二绍介。

   以其贡献良多,叠膺中国书协理事、四川文联常委等职务。正当其艺术创作舆论著日攀巅峰之际,不幸忽染癌病,遽归道山。噩耗传来,余不独为失—同道而悲,亦为学苑艺坛丧一英才而浩叹也。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日 马国权)

徐无闻印谱

共收录有55方

  

资料来自中国篆刻网

本栏目图片仅供学习使用,如需使用,请与中国篆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