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柯九思卒年考
作者: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徐三见


柯九思,字敬仲,号丹邱生,又号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人,元代著名书画家、书画鉴赏家,又“善鉴识金石鼎彝之器”。关于其生卒年,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宗典《柯九思年谱》、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徐邦达《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辩》、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新版《辞海》等,皆定何九思生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1290),卒于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三年(1343),年五十四,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近来查阅了与柯九思有关的史料,发现柯九思的卒年的确有些疑窦。宗典的《何九思年谱》对何的生平履历考证甚勤,但谓柯卒于至正三年以后诸说“不免有为柯氏膺品制造者作佐证之虞”,恐怕值得商榷。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考述如次。

柯九思的生卒年旧有三说:一、明张昶《吴中人物传》卷十谓至正二十五年(1365)得暴疾卒,年五十四。推其生年,则为皇庆元年(1312)。《松江府志》卷六十二、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新版《辞源》等从之。二、清王棻《台学统》卷六十二、《台州府志》卷一百一十七谓卒于至正癸已(1353),年六十四。则其生年为前至元二十七年(1290)。三、元徐显《稗史集传》谓至正癸未(1343)十月丁巳得暴疾卒,年五十四。以此上推,生年与第二说同。本文开头所引诸说本此。

在考述柯九思的卒年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他的生年。何九思的好友著名画家朱德润所撰《祭柯敬仲博士文》有云:“当延祐之六祀,予挟册而观光,同君游于京国,咸弄翰而翱翔。”“当延祐之六祀”,即延祐六年(1319),若九思的生年如张昶所说为1312年,则是年仅虚龄8岁。说年仅八龄的柯九思与朱德润(朱是年26岁)“同游于京国”,并吟诗作画,恐怕不太现实。祭文复云:“际天历之景运,侍清宴于奎章。”柯九思非由科举入仕,亦非少年新进、其任奎章阁博士在天历三年(1330),说这一年何九思年仅19岁,也不大可能。元著名散曲家张养浩为何九思之父柯谦所撰《浙江等处儒学提举柯公墓志铭》有云:“(谦)以延祐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卒于杭之僦居,享年六十有九。其孤九思由婿故参知政事,姚天福家过余泣曰:‘先君平昔辱公为知己,不肖孤又辱爱焉,是再世之契也。先君遗善一二在人者,非公为纪,尚谁托哉!’”张养浩生于宋咸淳六年(1270),是年50岁。张是何九思之父亲何谦的知己好友,此所谓“契”者,两相投事也,若年方总角的柯九思自谓与张养浩的“再世之契”未免有些不伦。由此可见,柯九思生于1312年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按明都穆《铁网珊瑚·书品》载柯九思在虞集为闲上人所书《雍公诛蚊赋》上题为一跋,上钤“惟庚寅吾以降”一印。印文借用《离骚》语,“庚寅”为前至元二十七年(1290),据此,把1290年定为柯九思的一年是没有问题的。

再说柯九思的卒年。柯九思卒于至正三年(1343)之说,主要是依据元徐显的《稗史集传》的记述:“至正癸未(三年)冬十月壬寅,(九思)夜梦有炳义(按当作“灵”)公招之者,且请予筮其吉凶。……乙巳,公与临川饶旭及予出游上方,移舟陆庵,暨临海陈基、吴人钱逵皆会。丙午,过灵岩,遂次天平,拜文正祠,宿留六日始归,盖欲厌其梦也。辛亥丙夜,暴得风疾。越六日,丁巳,卒,年五十四。”

这里必须指出:《四库金书总目》卷六十一《史部传记类存目三》有云:“《稗传》一卷,元徐显撰。显仕履无可考。……是编纪元末王良、柯九思、陈谦、葛乾孙、潘纯、陆友、王冕、王渐、杨椿、王德元、徐文中事。后载沈烈妇等十三人,叙述颇为详备。……其叙柯九思之卒在至正癸亥。按至正纪年无癸亥,而九思之卒实在乙巳,盖此书传写误也。”是则纪昀等在编《四库》时所见之《稗史集传》述柯九思的卒年并不作“至正癸末”。而《历代小史》,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一《子部杂家类存目八》说:“其书盖欲仿曾慥《类说》,每书删存数条,凡一百五种,以一种为一卷。中间时代颠倒,漫无端绪,盖当时书帕之本,以校刊付之吏胥者也。”据此,其可靠性恐怕要打些折扣。

因此,柯九思卒于至正三年之说未必能够成立。

柯九思自至顺三年(1331)被迫解职以后,长期流寓吴中,后由友人姚文奂的介绍,结识昆山顾瑛。至元五年(1339),应顾氏之邀而至玉山。顾瑛,一名阿瑛,又名仲瑛,字德辉,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卒于明洪武二年(1369)。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八载:“年四十,即以家产尽付其子元臣,卜筑玉山草堂”,其亲手经营卜筑的池馆有玉山堂、玉山佳处、渔庄、钓月轩等30来处。顾瑛40岁为至正九年(1349),这些池馆多筑于是年前后。在现存的柯九思诗文作品中,有《钓月轩》诗及《渔庄记》文各一(后者辑入顾瑛的《玉山名胜集》)。《渔庄记》云:“玉山隐君顾仲瑛氏,治其第之西偏,稍为台池之胜,号玉山佳处。佳处之东,沮洳蓁莽,久且勿治。君观有异,夷其积水奥草,筑室于上,引流绕屋下,于是萦者如带,抱者若环,……今礼部白野兼善公隶书‘渔庄’二字,以榜其颜。”“礼部白野兼善公”即泰不华,《元史·泰不华传》载:“泰不华,字兼善,……世居白野山。”考泰不华任礼部尚书当在至正六年至九年间,《元史》本传云:“召入史馆,与修辽、宋、金三史,书成,授秘书卿。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元史·顺帝纪》至正五年十月下云:“辛未,辽、金、宋三史成,右丞相阿鲁图进之。”以此而言,柯九思于至正六年间尚健在。此外,宗典《柯九思史料》收有柯所作《行旅图》一,谓其上有柯自题诗及泰不华、陆交(疑陆友之误)题咏,款为“至正四年夏五月望丹邱柯九思。”同书又印有《林亭秋色图》一,上题“至正五年春三月,余归自惠山,值闲居高士过访,且徵余画,情不可辞,遂写林亭秋色图,并赋诗于上:天风起长林,万影弄秋色。幽人期不来,空亭倚萝薜。丹丘柯九思。”此作宗典“疑伪”,然据作品特别是题书来看,面貌风格与其它柯作绝无二致,殊不可以伪作论。柯九思曾撰《秀峰寺重兴修造记》,内云:“至正二年修藏经殿,三年兴盖大佛殿,规制高广,跨旧址若干尺”,末署“奎章阁学士院鉴书柯九思记,郡僧晋慈书,郡人祖顗篆题,至正四年二月既望知事比丘道临永及立。”更值得注意的是,与柯九思情谊最深之虞集题柯绘《古木新篁图》云:“不见丹丘四五年,幽篁古木更苍然。蒹葭霜露风连诲,翡翠兰苔月在川。忆昔画图天上作,每题诗句世间传。前村深雪谁高卧,亦有晴虹贯夜船。至正五年秋九月邵庵虞集题。”此诗收入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九,并见于《大观录》卷十八,显然可靠。其谓“不见丹丘四五年”,通篇无伤悼语,显见柯九思至正五年九月尚在人世。

顾瑛《玉山选稿》中有一篇《拜石坛记》,记其得石之始末及柯九思见石慕拜之事云:“后至元戊寅(1338)四月下濣,以粟易得苏题假山,归而立诸庭中。翌年,柯敬仲下访,见而奇之,再拜题名而去。”既而复云:“又思丹邱(柯九思)、白野(泰不华)不二十年皆仙去。”泰不华卒于至正十二年(1352)方国珍之“难”,距1339年为十三年;若柯九思卒于至正三年(1343),距1339年仅四年,则文中谓“不二十年皆仙去”似乎不是太确,而应作“十余年皆仙去”才合理。由此反证,柯九思的卒年当在其拜石之后近20年这段时间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柯九思所书《故处士邬公墓志铭》云:“处士讳庚,……至元重建之五年,处士年八十,十一月初四日,其初度也。……未几疾卒,实其年十二月(甘)六日。其子以至正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壬午葬处士南村风化里纸坊岙之原。”邬庚,临海人,其墓在今临海城南约2公里的梓沙岙。邬庚一生不求仕进,甘居乡里,但和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却颇有交往。故在其立墓四年后,其友赵由正复集邬生前好友20余人的挽诗刻石立于墓侧。据清黄瑞在《台州金石录》中说:“作者皆一时闻人,绎志文与诗,处士德高望重,子孙济美,其流风遗韵犹可想见。”该诗碑于1984年8月征藏临海市博物馆。邬庚的墓志已失,但拓片仍存临海市博物馆,志文则收录于清黄瑞的《台州金石录》卷十三。志额篆书“故处士邬公墓志铭”,首题“宣口口口口书博士朝大夫兼经筵译文官王沂撰,口口口口口奎章阁鉴书博士何九思书,口口口口知制诰宣文阁授经郎儒林郎兼经筵译文馆周伯琦篆。”王沂,字思鲁,真定人,《元史》无传,故其身世不能甚了。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七考述,他于至顺三年(1332)尝为国史院编修官,至元六年(1340)尝为翰林待制,并尝待诏宣文阁(宣文阁即旧之奎章阁,至正元年六月改名)。至正五年(1345)前后,任礼部尚书。至正二十二年(1362)尚在世。《四库总目》称其“历跻馆阁,多居文字之职,庙堂著作多出其手,……故所作诗文,青容和雅,犹有先进轨度。”周伯琦,字伯温,饶州人,《元史》卷一八七有传。据传载,他于至正元年(1341)为宣文阁授经郎,元惠宗爱其书法,命篆“宣文阁宝”,并题扁宣文阁。至正十三年(1353)迁崇文太监,兼经筵官,代祀天妃。至正十七年(1357),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承制假伯高参知政事,台州有其是年撰并书之《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可惜的是。邬庚的卒与葬并不同时,而且两者相距十八年之多。从撰写墓志的通例来说,卒葬的具体时日是可以临时填书的,不过、柯九思是墓志的书写者,从所见的墓志拓片来看,“至正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壬午”诸字与通篇的书体风格完全一致。因此,将柯九思的卒年定在是年之后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那么,张昶谓柯九思卒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是否可信呢?回答是否定的。

一、柯九思与朱德润为好友,柯九思死后,朱德润亲自撰写《祭柯敬仲博士文》,可知柯必卒于朱前。朱德润卒于至正二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则何绝对不会卒于是年六月十七日之后。

二、杨瑀《山居新语》载:“士大夫因其闻见之广,反各有所偏,至有服丹砂者。服凉剂者,服丹砂者为害固不待言,余以目击服凉剂者言之,友人柯敬仲、陈云峤、甘允从三人,皆服防风通圣散,每日须进一服以为常,一日皆无病而卒,岂非凉药过多,销铄元气殆尽,急无所救者欤?可不戒之!”杨瑀卒于至正二十一年,其《山居新语》卷末有至正庚子(至正二十年)三月自跋,卷首有是年四月杨维桢序,书即成于是年,是则柯九思之卒自不会在至正二十年三四月之后。

三、王逢《梧溪集》卷一《谢睢阳朱泽民提学为画<六和塔前放船图>》诗云:“青城丹邱旧所贤,画图曾惹御炉烟。一官归老天宫里,为写浙江秋放船。”诗后自叙说:“六和塔前江水流,天清无云风始秋;夕阳半落锦万顷,著我一个登仙舟。舟行两岸薲花供,吴山越山作趋从;乘壶美酒鲈十头,只少桓伊笛三弄。”右是歌逢丁亥秋所作也。越一纪,君访逢吴门,偶见而叹咏久之。翌日,逢谒君天宫坊寓,隐案间笔研沈沈然,徐示图曰:“烽烟良阻,子其意游乎?”逢喜而持归,敬题绝句。青城、丹邱谓虞(集)、柯(九思)二公,旧推重君者。君名德润,尝受知英宗,寻远引云。

文中的“丁亥”,为至正七年,“越一纪”,即过了12年,可知王逢此诗作于至正十九年。诗、序谓虞、何二人为“旧所贤”、“旧推重君者”,可见二人已于其前去世(虞集卒于至正八年)。

综上所述,柯九思当卒于至正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之后,而在至正十九年以前,由此而定,其卒年当为至正十八年(1358)。不过,并不排除其卒于至正十九年上半年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王逢题《谢睢阳朱泽民提学为画<六和塔前放船图>》诗虽作于至正十九年,但未署具体时月。又《稗史集传》载柯九思之卒在至正癸亥,而至正纪年无癸亥,故“癸亥”或许为“己亥”(至正十九年干支为己亥)之误。这里再引一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八著录元黄公望《缥渺仙居图》,上有柯九思题诗及跋:“玉观仙台紫雾高,背骑丹凤恣游邀。双成不唤吹笛侣,(阎)苑春深醉碧桃。至正已亥三月十五日过张外史山居,观此图,遂题一绝。”此画据宗典先生说,仍藏上海博物馆,并谓“此诗与倪瓒题黄公望《秋山幽寂图》二绝之一同,……柯诗仅改‘笙’作‘箫’,‘四月十七日’作‘三月十五日’,纪年至正己亥距九思去世已16年,显系后人抄袭倪诗而伪托者。”这话不大确切,因为从全诗内容看,绝非“秋山幽寂”的意境,内中“玉观仙台、“丹风……吹箫”、“阆苑春深”显然是题“缥渺仙居”之作,且属春天的景色,而此诗已收入《元诗选》三集柯九思《丹丘生稿》名下,故似乎只能相反说明倪题《秋山幽寂图》系后人抄袭柯作罢了。是则柯九思卒于至正十九年(1359)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现存史料来看,记载柯九思卒年的情况确实比较混乱。如倪瓉《清秘阁集》卷四有云:“至正十三年三月四日,同章练师过张先生山斋,壁间见柯敬仲墨竹,因怀其人。其诗文书画,鉴赏古迹,皆自许为当代所少,狂逸有高(按当作“米”)海岳之风,但目力稍恕耳。今日乃可得耶!”复题诗云:“柯公鉴书奎章阁,吟诗作画颇不恶。图书宝玉薄鼎觯,文彩珊瑚光错落。自许才名今独步,身后遗名将谁托。萧萧烟雨一枝寒,呼尔同游如可作。”这篇东西完全合乎倪瓉的口气,自然不会是伪作,而倪与柯又是好友,所说应当是可信,据此则柯前此已经作古。鄙意文中之“至正十三年”抑或为“至正二十三年”之误,大概是后人传抄刊刻时脱讹所致。此类情况还有,乃至今人怀疑有无传讹何九思已死而实未亡之可能性的存在。

柯九思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任职奎章阁也不到三年,即于至顺二年(1331)九月遭御史台弹劲而被迫解职。他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抑郁中度过的,但就艺术上而言,恰恰是他的成熟时期。他的作品见于各种著录者甚多。不过膺品亦复不少。因此,若能够准确地考定其生卒年代,对鉴定其作品的真伪意义重大。如曾经乾隆御藏而被列为“上等”的《古木新篁图》(作于至正十一年),陈高华以为“单从其款识年代,就可断定是伪作”当然,果如何的卒年在至正十八年或十九年,那就另当别论了。

以上就管见所及,略为考述,若有谬误,祈诸方家指正。


附 记: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与宗典《柯九思史料》,发现两者存在着一些完全相同的错讹,盖原本如此。如《稗史集传》的“夜梦有炳义公招之者”,“炳义公”乃“炳灵 公”之误;《清秘阁集》“狂逸有高海岳之风”,“高海岳”则为“米海岳”之讹,谓米芾。还有朱德润的《祭柯敬仲博士文》,因其所据版本有脱字,故不少地方标点后不成文句。现以临海市博物馆所藏清黄瑞抄本勘校如下:

《史料》:“予既晦于林泉,君竟跻于帝际。天历之景,运侍清宴于奎章。”

《抄本》:“予既晦于林泉,君竟跻于帝旁。际天历之景运,侍清宴于奎章。”

《史料》:“於乎!罔冥为元,吾闻于杨,藏身于终,吾闻于亢。仓天回地,游风高日。凉灵有筵讴有绋,俎有肴而壶有浆,恸衷情于千古,魂仿佛来飨。”

《抄本》:“呜呼!罔冥为元,吾闻于杨口;藏身于终,吾闻于亢仓。天回地游,风高日凉.灵有筵而讴有绋,佾有肴而壶有浆,痛哀情于千古,魂仿佛而来飨”(按“杨口”似为“杨朱”或“杨生”,中国古代哲学家,又称阳子居或阳生。“亢仓”即庚桑楚,亦称庚桑子、亢仓子,《庄子》寓言中的人物,传其著述亦即曰《亢仓子》或《亢桑子》,仅散见于《庄子》、《列子》等著作中。)


原文刊于《东方博物》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http://www.lhinfo.net.cn/,还未得到作者同意,仅供学习使用,请勿随意转载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