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网站留言 | 相关文章 |
祝允明楷书《燕喜亭等四记》卷(局部) 纸本 20.5×20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7.8
附录:顾盼生情神采飞扬 祝允明《燕喜亭记》浅析
(www.lztour.com 摘自《闽南日报》作者 蔡汉长)
祝允明于明英宗天顺四年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名门,字日希哲,又作晞哲,晞喆,号支指生,枝指生,又号支指山人,枝指山人,枝山,枝山道人。
祝允明以其草书的磅礴气势鼎立于明代书坛,他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作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才气,当筵疾书,思若泉涌,尤工书法,此卷自署书於成化二十三年。纸本,小行楷书四篇,凡一百十三行,计一千六百三十七字。长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为祝氏二十八岁所书,是其传世墨迹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也是其传世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小楷作品。帖后有文征明,王榖祥,周天球、彭年阁,文逸等题跋。文征明晚年在此卷后跋云:“支山先生文章名世,尤工书法,此四文成化丁未岁作,于时专法晋唐,无一俗笔,非若晚年大草烂漫,人可学也。王榖祥亦跋云:“支山逝矣,其字迹流布海内,若草书大笔,往往而是。至于真行小字,未可多得。此卷亦谨见耳。当是其佳品也已。”
从风格上讲,此作中流动着王书的精神,流淌着王书的血液。
从技法上来讲,此时的祝允明技巧已纯熟,情感的跃动比较均匀,持恒,没有大起大落或脱节,犹如一个蓄水池,其水流潺潺缓缓,绵绵不绝没有牵强,每一个字都闪动着情感的光泽,有着活生生的神采。
从用笔上来讲,以巧为主,许多横画切笔直入,有的甚至没有切笔就露锋直入,因而显得率真又有精神气,其后期的草书作品也常用此法,而收笔多回锋且力送笔端,每一笔的起讫乃至游丝都勾勒得十分清晰,其游丝更显示其用笔的功夫。整卷用笔以中锋为主,用了许多弧形线,大圆小圆大转小转熟练之至,恰到好处,尤其是使转多圆线条不滞不糙,更显示其用笔的精妙。
从章法上来看,纵有列而横无列,字时大时小,有长有扁,字的结构以左低右高为主,偶有左高右低,如第三行“斩”字,因势取形,不拘于常法,上下呼应,在既定的形中,看到活泼泼地来往不定的势,从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明人“尚态”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所谓:“字高巧处在用笔,犹在用墨。”此作品用墨以润为主,通篇一气呵成,简直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地方重新沾墨,一路潇洒而去,毫无焦渴,滞涩之感,使线条富有弹性和张力,这与其后来草书用笔苍茫,时见刷笔用墨方法大相径庭。作品最后下了四行半题记,盖了两个白文印:一是祝氏枝山,另一枚是祝氏允明印。
祝允明此时正处在雄心勃勃地追求功名之时,楷法以晋唐法帖为主,也是此间打下的娴熟技巧和文化修养,才有后期天真烂漫的草书佳作。 (www.lztour.com 摘自《闽南日报》作者 蔡汉长)
释 文 :
燕喜亭记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之人景常元慧者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焚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下缺:……)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余见前辈手录古文百数,盖谓亲书一过,尝得其大略也。映窗展册,足以兴起,后人允明,有志未逮,偶得佳纸,乃录四家文各一篇,聊以自适,安得拟前辈好学之勤哉?成化二十三年秋七月朔日枝指祝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