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网站留言 | 相关文章 |
祝允明《行楷书岳阳楼记扇面》纸本行楷书 19.5×61.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略。
款识:祝允明书。
钤印:祝希喆
鉴藏印:宣统御览之宝
说明:
《岳阳楼记》是北宋名相及文人范仲淹(989-1052)的名作。缘於仁宗庆历四年(1044)春天,贬謫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县)任郡守的滕宗谅(子京)重修建於唐代的岳阳楼,请好友范仲淹為文记之。文成於庆历六年(1046),当时范仲淹已罢去参知政事,任地方小官(邓州),滕子京特地致书求写记文。全文五段,先述作记的缘由,其次描写巴陵胜状,想像骚人墨客登临岳阳楼观览,无不触景生情,遇阴雨则悲从中来,遇晴朗则神怡心喜,惟有胸怀高尚的仁人志士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后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句為结。据范公偁《过庭录》说滕子京「謫巴陵,愤鬱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材,恐后貽祸」,所以趁子京求记之便,藉景生情,寓物说理,以尽僚友忠告善道之义。(註)文章本身駢散相间,以赋為文,大量运用排比句,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於一炉,在歷来歌咏岳阳楼的诗文中,独树一帜,其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一段,意象鲜明,经常成為绘画创作的题材,祝允明这幅扇面的另一面,或许就是作如此描写的一幅图画。
书法在抄写诗文时,和绘画表现不一样,不能呈现具体的形像或意境,而是以本文為媒体,创作独立的作品。欣赏者可以不顾文字的本意,纯粹玩味书法本身的美,不过〈岳阳楼记〉是人们耳熟能详,甚至琅琅上口的文章,见到这样的作品,就不知不觉的跟著吟咏起来,也因此重新经验了作家的情感与思维。这样看来,书法比绘画更能具体而直接的传达文学名作的原意。
祝允明(1461-1526)是明代中期苏州的书法大家,自幼生长在文学艺术气息浓厚的环境中,三十三岁中举,后来作过五年的广东惠州府兴寧县知县,及不到一年的应天府通判,官宦生涯中,政绩并不显著,只留下有纪念性的「祝京兆」之名。比较起来,他在书法上致精取博,尤其晚年发展出狂纵的草书,融合怀素、黄庭坚和汉晋古法,具有相当独特的面貌。 这幅作品写在弧形的泥金扇面上。扇面布局与一般卷轴册页行间等距不同,由於扇面形式向左右张开呈圆弧形,书写时须顺著弧形角度向内收拢,形成辐射状,又因上宽下窄,若行行写到底,则必上疏下密,不匀称,所以写成长短行形式,前一行写到底,后一行只写前几字,如此长短间隔,整体看来便有匀称的美感。
【资料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人扇头书 册(故-書-000912-00002)
《毫端万象-祝允明书法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