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留言评价 |
赵之谦(1829-1884)
赵之谦《篆书节录潜夫论八条屏》 水墨纸本 169×39cm×8 1872年
图片来自 北京保利拍卖2022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释文:昔圣王之治天下,咸建诸侯,以临其民,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秦兼天下,罢侯置县,于是君臣始有不亲之衅矣。我文景患其如此,故令长视事,至十余年,居位或长子孙。永久则相习,上下无所窜情。加以心安意专,安官乐职,图虑久长,而无苟且之政。
款识:潜夫论。欢伯尊兄大人属篆。壬申八月,弟赵之谦。
钤印: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
著录:
出版:
1.《悲盦賸墨》第七册,第11图,西泠印社,1923年。
2.《赵之谦法书集粹》,第86至89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3. 阮荣春编《赵之谦书画集》下,第700至70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4.《赵之谦书画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5.齐渊编《赵之谦书画编年图目》上,第178至1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北京保利拍卖2022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
估 价:RM13,000,000-20,000,000(元)
拍卖日期:2023-02-23
说明:上款人孙熹,字欢伯,江苏吴县人。监生。历署宁海、黄岩、鄞县县令。他是赵之谦的好友,得到赵之谦持赠的书画印章甚多,是其艺术知音。
赵之谦篆书《潜夫论》八屏,宣纸本,书宗邓石如,融魏碑笔意,笔势浑厚,结体严整,张弛有度,沉劲俊美兼备,极具视觉感染力。款云“欢伯尊兄大人属篆,壬申(1872年)八月,弟赵之谦”,为我们了解《潜夫论》提供了一点线索。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初,赵之谦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五月,自北京返回浙江,十月,离浙赴任江西。居浙的几个月时间里,赵之谦会晤故旧,酬赠墨宝,仅在八月,就至少两次为“欢伯”挥毫创作:
一,篆书《潜夫论》八屏:宣纸本,红线界格,题款“欢伯尊兄大人属篆,壬申八月,弟赵之谦”,钤印“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悲庵賸墨》影印,即本件拍品;
二,篆书四屏:宣纸本,有界格,题款“壬申八月,欢伯尊兄大人属篆,弟赵之谦”,钤印“撝叔”“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影印,辽2-438。
值得注意的是,《潜夫论》八屏与辽藏四屏书写于同一个月,无论篆书正文、行书款题皆呈现出一致的风貌。两组条屏使用了同一方“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白文印章。甚至界格亦极相似。既印证书写时间接近,更说明赵之谦与上款人“欢伯”交情非同一般。
上款人孙熹,字欢伯,自署宋井斋,江苏吴县人,监生,历署宁海、黄岩、鄞县县令。在黄岩任内,建书院,设义塾,发展教育,政绩颇丰。孙憙工诗文,嗜书画,有《宋井斋集》。赵之谦与孙熹往来密切,除在黄岩的公务以外,更为孙氏“作书作画极多”,曾为篆“九梅书屋”匾额。赵之谦两次南归,书画应酬应接不暇,馈赠孙氏最多,书画印各类、诸体皆备,篆书有如前述两组条屏,行书有龚自珍诗四屏,楷书有《齐民要术》八屏,印章如“孙熹私印”“孙欢伯氏”“有万熹斋”等。二人往来信札留存亦多,其中不乏言之有物的长篇信函,内容涉及书画创作、诗集题签、文集跋序、墓碑文书、人事推荐等等。
由此可见,赵之谦与孙熹既是公事上的友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故而赵氏为其所作自是个中佳构,绝非草率应酬之品。
《潜夫论》八屏收入丁辅之等人编印的《悲庵賸墨》。《悲庵賸墨》编纂于1923年,距离赵之谦去世很近,所选作品皆出自第一手收藏者,或出自上款人及后人,来源清晰可靠。编选者丁辅之、吴石潜等人皆西泠印社创办者,是书法篆刻大家,金石书画收藏鸿富,一时罕有其匹。对他们而言,赵之谦是他们尊崇的前辈和大师,编纂《悲庵賸墨》出于对赵氏艺术的热爱和推广,故而鉴别极严,甄选极精,绝无俗品,使得此书成为研究赵之谦最权威的出版物,展现了赵氏书画艺术的最高水准。
《潜夫论》其文,是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政治著作,凡十卷三十六篇。其内容多为讨论治国安民的政论文章,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历史、思想、文化诸多领域。《潜夫论》对东汉后期社会状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思考,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附录:中国嘉德2017春季拍卖会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2017-06-19 )
按语:同治十一年壬申初(1872年),久寓北京的赵之谦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同年五月,他返回家乡,会亲晤友,稍事休息,整理行装,十月即离浙赴江西,开始了他晚年的游宦生活。返浙期间,他的故旧亲朋,知他又将远行,求他作字作画以及刻印者不少,他为好友孙欢伯所作《篆书潜夫论》八屏就写于此顷。八屏为宣纸本,朱丝界格,每屏二行,末行款云:“欢伯尊兄大人属篆,壬申八月,弟赵之谦”。他的篆书,取法邓石如而上溯秦人,流利圆转,结体宽博,线条柔婉而筋力内蕴,一变前人规整板刻之习而显得生动活泼,遒美多姿。此八屏尤其如此,轻松自如的圆润线条与若方若圆外宽内敛的结体相得益彰,将传统篆书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此年,他四十四岁,十月以后他到江西任职通志局编修江西通志,从此不再刻印,极少作画,连书法也很少涉笔了。他的艺术高峰几乎戛然而止,真让人扼腕而叹。他的人生是一个悲剧,穷愁潦倒,贫病而逝,去世不过五十六岁,但他正直的为人,甘守清贫而决不贪墨的为官,以及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却不会被人遗忘并足以长留青史的。
此八屏民国初曾由丁辅之等辑印于《悲盦剩墨》中,该书是研究赵之谦最为权威的作品集,作品来历有自,鉴定精审,编选者皆西泠印社创办者,都是书法篆刻大家,对他们而言,赵之谦无疑是大家崇拜而熟悉的前辈大师,他们主动发起编印赵氏遗墨,全然出于对他的仰止之情,是为了弘扬他的艺术,故选编作品特别严谨。这套《悲盦剩墨》从此成了鉴定赵之谦作品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上世纪末,上海出现四条内容书法与此八屏相同的“赵之谦篆书潜夫论”(今在浙江某私人艺术馆),有研究者认为“其中必有一件为双钩填墨者”。我们同意此观点。经过仔细研究比对,我们发现此八屏书写极为流畅,走笔及收笔时所有飞白都十分自然。因为用长锋硬毫,运笔时常常露出抢毛,(或称贼毫)这贼毫常常在笔画的右侧及上方,贼毫宽大约一毫米多,呈现出有规律的略离主线条的枯笔。因为赵之谦写篆书运笔甚速,这些旁出的枯笔尽管细若毫发而依旧畅达直注,很有力量也绝无犹豫之处,这种细劲的开花笔线,是硬毫中抢毛散出,又用力甚速,自然出现的。若是双钩填墨,必露迟疑、瘦弱或抖颠的现象,此是这八屏为赵之谦原作之一证。我们不妨找出几个字来细辨,如第一屏首行“天”字右边一笔与第二行“诸”字最右一笔,其枯毫散锋的状态几乎相同,可见是用同一枝笔,以相近的力度速度运笔而出现的,这种细劲流利的散锋极难勾摹。因为既然是勾摹,就不可能如此流畅,如此有力度。绝不可能做到如本幅的绝无疑滞,力透纸背。另第四屏之“文”字末笔,第七屏之“无”字末笔,散锋都在笔划左边,大小距离亦都相似。这种有规律的散锋,说明赵之谦书写此件时用的那支笔总是那几根贼毫会散开。(这类散锋在八屏中比比皆是,不历举)因为是硬毫,书写着力速度又快,很多字收笔时墨少了笔锋也会散开,最后一屏落款行书字较小,用的仍是这一支笔,撇捺等收笔也无不散开,可见书写自然,绝无做作掩饰之处。但作伪者不会这样,因为既然作伪,勾摹时各种顾虑多:散锋勾得好不好,散锋多了会不会惹人怀疑,再加上为了省时省工,常常会避免勾那么多散锋,只以一笔浓墨带过了。
更有力的证据是,八屏虽然有红线界格,但因为书写时心无拘束,有些字常常书写出格,如第一屏“临”字的一长笔,第三屏“是”字的末笔等等,都穿过下方的红线,这是大方家书写时放笔直注的自然之状态,勾摹作伪者不敢如此。(浙藏四屏都不出格)我们一比较就能发现是四屏书写自如,还是八屏写得通脱流畅,笔无疑滞了。(八屏所钤“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印章,所见有章法相似刻法略异的二方,都曾在他的书画上钤盖,书画家刻钤类同的印章并不少见,不足为奇)再说一说八屏的流传,以证其不伪。《悲盦剩墨》的编印,离赵之谦去世不过二十余年,因此,很多藏品都出自第一手收藏者,很多还出自上款人及其子女。此八屏的授受者孙熹是赵之谦的好友,他得到赵之谦持赠的书画印章甚多,自然是其艺术知音,对其作品也自然特别爱惜,(八屏保存状态极佳就是明证)他不可能在赵之谦一去世就将其作品出手换钱,因此《悲盦剩墨》征稿时此八屏就可能得自其家。另,八屏目前的收藏者兄弟数人都已七八十岁,据他们说此八屏自他们的祖父在民国初收得后八屏一直在他家从未面世过,(八屏多次出版,都翻印自《悲盦剩墨》)后家中析产,八屏分归四房而分散守藏至今,经我们多次动员终于再聚一堂面世,亦可说是近世艺林难得的胜事。
声明: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图片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