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智永与《真草千字文》
作者:傅德锋
隋朝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比较关键的特殊时期,尽管它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短短的三十七年,但在这一时期的墓志碑刻和以智永为代表的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却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书法,对南北朝时期不同风格的楷书进行了融汇和综合,以使其逐渐趋于统一,从而为唐楷法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隋代书法是一个必要的过渡,在此当中,智永无疑是值得大书一笔的重要人物。
智永是隋朝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的僧人,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生于南朝陈,进入隋朝时为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据有关记载,智永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极为勤奋刻苦的有志之士。书法史上著名的“铁门限”和“退笔冢”之典故就是因他而起。智永初从萧子云学书,后以其先祖王羲之为法,他在永欣寺研习书法三十年,不但尽得王氏家法,而且广取诸家所长,终于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因为其书名远播,影响很大,故上门求书者络绎不绝,可谓摩肩接踵,门庭若市,所居门限都被人们踏坏,从而裹上铁皮,故称“铁门限”。智永所用坏而废弃的毛笔竟积累了几大箩筐,掩埋成冢,号称“退笔冢”。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以真、草两种书体书写,是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法书墨迹。据说,那时智永隐身于永欣寺阁楼之上,仅就梁朝人所集王右军《真草千字文》,竟临写八百本之多,均散世间,江南各个寺院各得一本。时代更替,历史沧桑,除了自唐朝时就流入日本的那一本尚存外,其余皆不知下落,无缘复观。日本所藏那件系册装,共202行,每行十字。在西安碑林有智永《真草千字文》石刻本,摹刻上石于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世称“关中本”。此外,还有各种摹本和刻本。
唐朝开国后,书法方面,经太宗李世民大加倡导,确立了二王书法的尊崇地位,并创立“书学”,开设“弘文馆”,在此前提下开始建立真书的楷模地位。在影响唐代楷书规则建立上,很显然,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起到了对书体的规范化和对新书体的倡导与推广作用。因此,在这个特殊环节,智永的历史功绩不容忽视。他的《真草千字文》的楷模作用,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书史上的一本名帖,广为后世人所取法学习。也可以说是隋代书法艺术高峰的一个标志。刘熙载在其《艺概》中就曾说到:“永兴(虞世南)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含筋骨。”《宣和书谱》说:“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连虞世南这样的楷书大家都明显受到了智永的熏陶,可见智永书法在当时社会上的的影响力之大。苏东坡对智永的书法有这样的评价,他说:“精能之至,迫造平淡”。而智永书法所体现的就是这种练达娴熟又平淡自然的神采。尤其是他在技法技巧上所达到的熟练程度的确是很多书家所不及的。明代万寿国《宋代薛刻本千文题跋》称:“永师千文真则圆劲古雅,草则丰美匀适,诚书家宗匠然。”此外,还有明代都穆《寓意篇》亦谓:“智永真草千文真迹,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我们从智永书法的实际艺术成就来看,这些评语都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即使是今天,我们学习书法,智永《真草千字文》仍然是足资取法的极好范本。他在真、草两种书体的用笔和结体上所达到的这种精熟程度一般书家所无法比肩的。尤其是智永学习书法的这种勤奋刻苦、好学善悟的学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他而流传于世的“铁门限”与“退笔冢”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习者。特别在今天对我们的广大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精神鼓舞力量。因此,智永禅师虽然早已走进了历史,但他的艺术精神却生生不息,万古流芳……
本文来自《青少年书法报》 作者: 傅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