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佛教之于智永、怀素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以变化多姿的线条形态给人以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表现人们精神世界,寄托思想感情,体现审美情趣的功能。

  印度佛教文化的传人,在形式上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意,但不可能给中国书法带来新的技法。但佛教文化的传人,却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因为书法可以抄写经文,记载佛经,以传播后世。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繁盛时期,大规模的佛经抄写、造像题记、碑刻铭文,成为佛门僧人的首要工作。在书写佛法经文的过程中,书法得到了很大发展。佛教传人初期,书法主要用于抄写经文,发挥的是其实用功能。到了隋唐时期,书法已成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唐代书法出现了重情感、重心性的特征。这一特征,除了来自艺术自身发展变化的因素外,禅宗的盛行,禅宗心性论、禅境等思想浸染,是推动中国书法艺术步入成熟期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书法史上,佛门书家不在少数。据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到元代止,辑人佛门书家的有59人。实际上称得上书家的僧人,远不止这些。若把善抄经文、碑石等书僧也计算在内,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不已。还有许多书画兼能的禅僧,如宋代的法常、清初的石涛和八大山人等,人们习惯上把他们看成画家,实际上他们的书法艺术很具特色,只因他们在绘画成就更高,使画艺淹没了书艺。北宋以来,社会上的文人士大夫虽未必遁入佛门,但在精神上受禅宗影响极大,宋代的苏轼、黄山谷,明代的董其昌、徐渭,清代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等,他们的书画意味,与佛学禅宗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

  佛门书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智永、怀仁、怀素、亚栖、高闲、贯休、梦龟、文楚、弘一等佛门书僧,为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仅介绍智永、怀素、弘一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佛门书家。

  一、智永与《真草千字文》

  智永,名法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朝梁、陈和隋年问,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他俗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羲之第五子徽之的后代。

  智永少时与其兄惠欣一起出家。会稽嘉祥寺是他们最初拜师学佛的地方。嘉祥寺是王羲之旧居改成的寺院,当时"舍家为寺"是一种社会时尚,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得知智永兄弟崇尚佛教的行为,从他们名字中各取一字,给寺院取名为"永欣"。

  智永在永欣寺参禅学佛,通《般若》、《法华》诸经,好禅寂,人称永禅师。除此之外,他刻苦学书,在寺院旁的阁楼里临仿名帖,发誓"书艺不成,决不下楼"。据说写秃的毛笔头堆积了五大筐。经过数十年的刻苦勤奋,终成书艺名家。

  智永高超的书法艺术,除了自己的刻苦勤奋之外,与他的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家多擅书法,七子王献之草、隶皆佳,王羲之为他写了一篇《乐毅论》,供他学习。智永曾多次有幸欣赏过《乐毅论》,从中学得精妙笔法。献之的《洛神赋》、《中秋帖》等。传世墨迹,也都给智永提供了学习的范本。羊欣(公元307-442年)是王献之的外甥,受王献之启迪,成为著名的书画家。羊欣将书艺传授给王僧虔。王僧虔(公元426-485年)是王羲之从兄王洽的四世孙,他是王氏家族中又一个书法家。《齐书·本传》上载,南朝宋文帝偶见王僧虔书写的扇面,十分赞赏,认为书艺超过王献之。王僧虔的"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的书学思想,对智永有着强烈的触动和影响。南齐宗室萧子云是王僧虔的传人,为当时书名远播的著名书法家。萧子云<公元486-548年)真、行、草、篆俱佳,曾独创小篆飞百,意趣盎然。智永便是萧子云的传人。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与朋友遨游会稽山后,趁兴写下的序文。这是王羲之的传家珍藏。正篇序文共二十八行,324个字,相传书圣王羲之当时纵情挥洒,写下这似有神助一般的文字。待酒醒之后,重写了数十篇,都无法赶上初写的这篇润畅俊美。王羲之本人特别珍爱这卷墨迹,因此《兰亭序》始终由王氏子孙保存,历经七代,一直完好无损。《兰亭序》传至智永手中之后,智永一直精心收藏,整日把玩,用心摹写,收益匪浅。临终时,将《兰亭序》交付大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佛寺里得以保存。但终被酷爱王羲之墨迹的唐太宗得知,设法将《兰亭序》骗到手,令拓书人摹写数本。太宗驾崩时,将《兰亭序》真迹作为随葬品埋人地下。

  智永在书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发明"永字八法",即以"永"字的八个笔划作为典范,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关于"八法"的起源,有人认为是蔡邕、王羲之首创。但即使是王羲之首创,它的广泛传播也是与智永的努力分不开的。没有智永,"永"字八法很可能失传。智永为"永"字八法的流传和发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其二、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写《千字文》之风气。《真草千字文》(图十六),是由一千余字编集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这类文章古代即有,但智永所写的千字文影响最大。从传为智永亲笔的日本墨迹本真、草《千字文》看,草书与真书分列两行,草书在右,楷书在左。楷书用以释读草书。这种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是智永首创。既便利释读草书,又能使人同时欣赏·到他的两种字体。后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颊,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六体《千字文》。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师承了王羲之的草字法规。王羲之的方折之笔,以及王献之的长形字态和点捺俊美的逸笔,都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他的楷法,是以草字的笔调来写楷书,和写草书一样,喜欢在每一个字内,加上一二重笔,使字态更为生动活泼,略似"行楷"。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十分喜爱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尤其是书僧怀素、高闲、贯休、梦龟、文楚等人,都以智永的笔法为楷模。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称赞智永《真草千字文》日:"秀润园劲,八面具备。"所谓"八面具备",是说智永运笔相当灵活,八面有势,写出的字能体现出八面力到的态势。苏轼认为,"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智永"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四向,沉著收束。"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智永的书艺得到世人普遍好评,在于他继承二王笔法,又有所发展。拿王羲之《兰亭序》与他的《真草千字文》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永楷书笔法具有《兰亭序》的意趣和动势,特别是用锋的变化。但仔细欣赏可以发现,他的楷书与二王父子的书法还是有区别的。如清代何绍基所说:"二王楷书,具带八分体势",而智永楷书则"此视之觉渐远于古"。这"远于古"的意思,其实是智永把当时楷书中遗留的古拙之意,即隶意,已全部扫除了。尤其结体的处理,别具匠心,因势利导地使上下结构偏长,让左右结构偏宽,并有一定的穿插错落,打破了平缓的格局,从而取得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加上他的用笔呼应紧密,笔势相连,牵丝脉络,清晰可见,颇具天真烂漫之趣,形成了"帖学"流美的风格。

  智永在永欣寺阁楼学书三十年,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 本,向浙东各寺各赠送一本。智永认为,学书之人只要有这样一千个字刻骨铭心,就可心手相应,臻于妙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对后世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三,智永的书法理论著作《心成颂》,是对书学的又一贡献。这部著作没能保存下来,而智永的弟子智果的同名著作流传至今。智果也是当时有名的书家。有人认为,传为智果所作的《心成颂》,很可能就是智永的作品。《心成颂》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书写的姿势、字体结构和布局等,是从原则上微观地为学书者指明途径。

  智永的书法传人众多,除佛门弟子外,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也曾从他学书,得其真传。虞世南后来成为唐太宗的书法老师。盛唐书名赫赫的张旭,也是智永的后学,可见智永书法艺术影响之大。

  智永书艺的精熟,与他天资高且勤奋,又有家学渊源有直接关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书艺上的成就,也是由时代造成的。隋唐之际,整个社会对书法都十分重视。帝王、文人雅士、僧人道士都热衷书法。唐代开设各类学校学书法,并把书法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这种种举措,必然促使书法在艺术上的不断提高。禅门书家层出不穷,正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僧人一方面为弘扬佛法,抄写经书而学习书法;另一方面,有一手绝妙的王体书艺的僧人,可获得王公贵族和士大夫的重视,能够轻易地在士大夫中找到知音和追随者。

  佛教禅宗的盛行,也为隋唐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色调。禅宗精神对于人称"永禅师"的智永,自不必说,深得智永禅书精髓的虞世南,对禅宗的"性白天然",对书道的"源于心悟"深有体会。他认为书道玄妙,必须依赖于自然的神遇,而不能凭借外在的追求。若想获得书法的奥秘,只能是自性一悟的结果,而非凭借摹仿获得。"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笔髓论·契妙》)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

  《宣和书谱》上记载,唐代书僧文楚,学智永《真草千字文》,在观者看来,落笔轻清,无一点俗气,飘飘然犹如飞云辉映素月,一见就令人有超凡脱俗般的遐想,具有洗净人心的巨大功效。由此可见,真于性情而又脱俗超逸的禅宗意境,为书法走向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表情艺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智永禅师及其传人的书法艺术,其超人的魅力和神采,也正在于此。

  二、怀素与《自叙帖》

  怀素,字藏真,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世称沙门怀素、释怀素或素师。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后移居京兆。其生年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其草书《千字文》自题,较为可信,即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卒年不可确考,但据记载,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怀素六十三岁时,尚存活于世。

  怀素父亲钱起,是唐代大历年间的著名诗人,有"才子"之美称,曾任翰林学士,官至考功郎中。钱起对怀素颇具厚望,有诗送怀素:"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怀素出家后,依附于伯祖惠融禅师。惠融是禅门书家,一手欧体字可与真迹比美。人称惠融"大钱师",称怀素为"小钱师"。怀素表兄邬彤,也是唐代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和行书,是草圣张旭的弟子。他常把从张旭那里学来的笔法,传授给怀素。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中,怀素自幼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怀素学书十分刻苦用功。相传早年苦于无钱买纸,将一个木制托盘和一块方形木板,用油漆刷过后,用来练字,写到后来,木板和托盘都被写穿了底。写秃了的笔头,堆成了小山。后来,他又效法古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办法,在寺后种了一万多株芭蕉,以芭蕉叶代纸练字,因而把他的住所称为"绿天庵"。怀素除了苦练以外,还经常细致地观察自然,从云起云落、林鸟疾飞、雷鸣闪电蛇身扭动、山崖崩塌、破墙败垣等景物的变化中,领悟书艺的笔画。勤学苦练加上超群的悟性,使怀素书法有了很大长进,在家乡湖南一带,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怀素书法主要学张旭,继承张旭大草笔法,但又精于楷书,虽草书狂放,楷法却很精严。也就是说,怀素狂草笔法,是在一定法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没有早年的法度修养,怀素晚年是狂不起来的。

  说怀素"狂",与他创作时嗜酒的习惯有关。他常常酒酣兴起时,在寺院墙壁上、器皿上,甚至衣服上随意书写起来,不足兴不肯罢休,人们称他为"醉僧",他自命"狂僧"。他曾在南朝大画家张僧繇的《醉僧图》上题诗云:

  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系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这实际上是他的自我写照。怀素终日不离酒壶,以酒为伴,醉酒作书、作画,这与他信仰的禅宗有直接关系。怀素醉酒作书,是在追求禅宗空灵超越的"物我同化"境界。酒能使书家心醉神迷,"物我两忘",在这种心态下创作,书就是我,我就是书,书我不分。这时书家的内在生命精神,随摇拽生姿的笔墨,挥洒纸上,成为"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怀素《自叙帖》)的艺术佳品。

  怀素的作品很多,但现留下来的仅有《自叙帖》、《苦笋帖》、《论书帖》、《小千字文》等。其中《自叙帖》(图十七)最负盛名,是怀素的代表作。我们从《自叙帖》中可以看到怀素书法艺术的特点。

  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

  其一、追求空灵超然的情感。唐代书论十分重视创作主体的情感、神韵,把表达情感的作品视为上品。但书法表现情感,比其它艺术如绘画、雕塑更为困难,因为它没有具体的艺术形象,只能依靠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表现。如何将激越的情感,用文字符号表现出来?怀素认为,关键在于气势,气势是表达书家思想感情至关重要的环节。要表现出气势,就要运用快速流畅的笔法。特别对于狂草来说,运笔滞涩,则气势全无。为了表现气势,怀素对草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的字字不相连的草书格式,用"游丝连绵"法,把字的笔画,以及字与字之间连结起来,使书家激越的内心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运笔快,不能违背书写的基本要求,字要有一定的法度,让人辨清字画、字意,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矛盾。怀素书法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矛盾,他的草书"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元沈右语),既能表现气势,又不失法度。他在《自叙帖》中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豁然心胸,略无疑滞。"这说明他创作时气势在胸,犹如庖丁解牛,从"见全牛",到"不见全牛",凭借空灵超然物外的情感,尽兴挥洒,使笔下出现了"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宣和书谱卷第十九》)之势。怀素《自叙帖》中表现出的"骤雨旋风"般的气势,是人们所公认的。前六行字由于是苏舜钦所补,气脉有中断之感。而后面的原作,流畅无滞,气脉一贯到底。苏轼曾用庄子的话形容怀素的气势:"如没人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意思是说,一个善于游泳的人驾船,他没想有什么去向,本是任意行使,即使船要颠翻了,在摇摆万变之中,也能主动操纵,随着船的险势,神态自若地出没在水中。说明怀素能从气势上把握住全局,稳定而自然地操纵着变化多端的字体、字形。怀素对自己的这种气度也甚为得意。他在《自叙帖》中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意思是说,当心中兴致(即灵感)突发时,大叫三五声,便可以挥洒出千万字来。他的《自叙帖》正是在"胸中气"的作用下,一气呵成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除苏舜钦所补的前六行外,每个字都脉脉相承,气贯全篇。

  其二、追求对立中的和谐统一。从对立中求得和谐统一,是佛教禅宗重要的思想方法。禅宗的文字观和语言特点,就是这种思想方法的结晶。禅宗的这一思想方法,在怀素《自叙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纵观全帖,开首气势比较平缓,只是小有凝拥,随看恐情的高昂,波澜层层迭起,一波高过一波。到了后半段,掀起汹涌大波,激荡喷薄,大有"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的声势。这种布局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怀素采用对比手法分不开。在字形结体上,文字以大、小、斜、正互有呼应,偶成疏密,充分展不了"点"、"线"、"面"的错综变化之妙。如其中"戴公"两字,"戴"字写得非常大,占有三行宽的间距和五、六个字的位置,而下面的"公"字,却又小得出奇。这一大一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如"狂来轻世"中的"来"字,不仅占有三个字的位置,而且中间的一竖,写得又粗有长,同前一行的"孤云寄太虚",也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一段。写得比较紧密,其中参差横斜的短直画和微枯的用墨,似有烟松郁郁之境界。下面的"戴"字写得很大,并留出很大的空白,宛如烟松之旁豁然天开。这种大胆的艺术处理,发挥了疏与密各自的长处,在夸张中抓住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在用笔上,时而用圆劲细挺的笔画,时而用方笔或重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在墨法上,运用渴笔枯墨,使线条在枯润浓淡的对比中,虚实相生,活泼生动。这些艺术处理,处处透露着禅宗思想的意味。

  其三、追求自然真趣。汉字起源于象形,即使演变成楷、草等体,仍有象形成份。狂草虽抽象意味很浓,仍可表现出大自然的客观形态。怀素书法在表现自然真趣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当时有人赞扬他的字,犹如"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松"、"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等等。从《自叙帖》中,我们可以看到赞语所描绘的特征,如帖中最后"愧畏耳时"四个字,就是一笔而下,字行点画钩接引带,活泼而矫捷,恍如跳涧挂树的猿猴,在引肩悬臂,攀藤饮水。"笔下唯看激电"的形象,在帖中也多处可见,往往连续写下的曲转画中,忽然伸张出一条、长直画,有如紧流密滚的乌云问,忽然射出一道耀眼的闪电。至于"字成只畏盘龙走"的形象,与他写的"盘龙走"十分相像。

  为了表现自然真趣,怀素还大胆地改变了汉字写法,将方正的汉字,写成圆形。《自叙帖》就大量运用了圆劲而富有弹性的弧形线条。圆是典型的曲线,具有活泼生动的特性,怀素将圆形巧妙地融入草书中,创造了极为生动的形象,人们从他的字中,领略到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象。诗人李白对怀素书法的这一特征大为称赞,曾写诗云: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扫却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怀素追求自然真趣,并非简单地模仿大自然,而是通过对自然特征细节的再现,体现禅宗超越的精神追求,把自然现象与禅趣融为一体,从中获得内心世界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从怀素书法艺术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书法艺术走向成熟是与唐代盛行的禅宗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禅宗虽为佛教流派,但禅宗的思想与艺术创作规律,存在着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由于怀素等一大批禅门书家,将禅宗思想引入了书法艺术创作中,使书法走向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表情艺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把我国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