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博观约取 写吾心意
——我的习篆体会
顾 翔


参加张海主席书法艺术馆开幕式

    我学习篆书时间不长。1997年参加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举办的第一届篆刻培训班,在那里听了李刚田、王镛、石开等老师的授课,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篆刻家,必须把篆书学好。要想形成自己的篆刻语言,必需要有自己面目篆书做支撑。几乎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成功的篆刻家精篆刻而不擅篆书的,更不用说那些开山立派的大师级人物了,抱着成为“篆刻家”的理想,我开始走近这古老的文字,悠远静谧的气息,凝练诡秘的线条,自然古朴的造型结构,常常让我为之流连忘返,废寝忘食。对于篆书我只是刚刚入门得之皮毛,在创作方面也没有高深见解和成熟理论,仅将十余年来学书之点滴,拼凑成篇,求教于诸位方家。

    篆书是汉字书法中最古老的一种字体,由于其形成的年代久远,而且有先有后,加之有初创及其发展演变期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写法和形体各异的多种书体。仅从篆书的笔法来说,有工稳与写意之分。工稳的如《墙盘》、《大盂鼎》、《泰山刻石》,犹如今天通行的汉字“正书”,笔画匀整圆融与字形结构相适应,行笔有一定的法则而又因乎自然。写意的如《散氏盘》、《侯马盟书》、《秦诏版》,犹如“行书” 、“草书”,由于书写疾速,自然就不可能每笔都起止藏锋,粗细均匀,点画形态各异,一派天真烂漫。

    殷和西周的金文书法,较甲骨文更丰富多彩。在共同时代风格中,又有多样的个性。我个人而言,比较偏爱穆王以后的金文。这段时间的金文点画较单纯,增强了线条化,起止藏锋一如后世小篆;字形大小大多渐趋一律;章法上以行距字距相对整齐为主,《散氏盘》、《毛公鼎》既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散氏盘》则更张扬其个性,为金文中写意的代表。《散氏盘》已去尽了工整纯熟、精美华丽的铸铭技术。行散神蓄,神态各异,形方势圆,用笔恣肆放逸,深厚苍茫,且富于草书线条的韵律,有如行云流水,言恭达先生称其“开了草篆的先河”。故临习《散氏盘》,首先要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它古茂雄秀,大气磅礴的气势。吴昌硕、陶博吾以及现代的言恭达、王友谊先生都对《散氏盘》有较深入的研究。

    在“书同文”的秦代,《秦诏版》可谓是小篆的个例,因制作时间紧迫而匆匆凿就,故文字大小错落,笔法瘦劲,甚具跌荡生动之致,汉代之金文、碑额等均是其风之延续,为后世学者开一新境。

    盟书与简帛文字是先秦人亲笔,所书之文字,较金文结构灵活而笔意流走,别有天趣。陶文、币文、古玺文等因文字支离而且地域性复杂,故书家很少宗法,唯篆刻家时一取之。今浙江林剑丹先生对战国古玺文字应用于书法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研究发展篆书树立了典范。

    学习篆书还是要从工稳一路学起,不仅容易入手,也可避免流入狂野粗俗之途。篆书的临摹不仅是对笔法的训练和字形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对篆法的研究。不能比葫芦画瓢,徒有形式。写篆书必须研习“六书”及《说文解字》,明白字义以免写错。一个铭文字数不多,篆书创作当中经常会遇到没有的字,我们可以从同一时期,同一风格作品中,变通借用。然而书写的篆书形体应该有可靠的根据,随便错写古文字的笔画,或者把“她” 、“们”这类后起字用偏旁拼凑法仿造成古文字形体,都是不妥当的。

    学习篆书,不仅要临习范本,还要经常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甲骨文编》、容庚编《金文编》、故宫博物院编《古玺文编》。

    说到大篆的笔法问题,都饶不开“铸”与“写”的转化问题。金文经过铸造,很多铭文笔意丧失过多,但大篆的用笔可以从简书、盟书等参照物中窥测。体味、揣摩上古三代先民“未知有法,而法在其中”的那一种空间姿态和自主而率真的书写。通过简帛书体,我们可以发现大篆用笔多圆笔;笔画多曲,线条质感丰富;线形复杂、随手万变。康有为说:“圆笔用绞”、“圆笔不绞则萎”。大篆的用笔无疑含有“绞”的成分,“绞”则必“转”,故邱振中先生名之为“绞转”笔法,以说明在行笔过程中要使用笔毫不同的侧面。齐国晏婴论音乐时曾讲到“……清浊、小大、短长、疾作、哀乐、刚、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这何尝不可以理解成是讲篆书的用笔呢?

    相同的铭文,不同的书家临摹与创作出的风格迥异,表面上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却是不同的书法家,不同的个性,所造成的不同线条。线条能够使形象生动的原因,就是注入了个性因素。

    仅仅善于用笔还是不够的,还应写出墨的节奏来。工稳的篆书特别是铁线篆,墨色的变化是有限的,而写意篆书则不同,大可像行草书那样,蘸一次墨书写多个字,这样使墨有了韵律美。太浓无韵,太淡伤神。在篆书用墨方面,我们可借鉴宾虹老先生,他的“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思想,把水墨画中的墨法在他的金文书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欲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求水流远,源泉需博深”。学习篆书,只有从古人的技法宝库中含英咀华,锤炼出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语言,并表现出自己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才算是真正把握了书法艺术的命脉。掌握笔法技巧固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仅只于此,则不能尽书艺之能事。因此,还得尽心于笔意的讲求。笔法可以在临池揣摩中获得,笔意就还要书法以外的各种修养。学习书法的过程,正如酿酒,五谷杂粮只有在自然状态下经过足够的时间发酵,才酿造真正的美酒!正如苏东坡所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