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评价文章


何道宽书法精品在南京展出
    (本报讯)由民盟江苏省国风书画院、《书画艺术》报、南京太平洋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等联合主办的“何道宽书法精品展”日前在南京举办。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在百忙中专门为此题写了展标。作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贺礼,此次展出的八十件书作,多为作者近五年来创作之精品。
    何道宽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画艺术》报总编,太平洋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执行主席,《十竹斋画库》丛书执行主编。其书法得沈鹏先生教诲,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不受世俗影响,不盲目臆造个性。主张在理解并拥有相当传统共性的基础上逐步、自然地形成自我。其书作自然洒脱、文采飞扬,深得同行及广大书法爱好者喜爱,并被多家文博机构收藏。
    据悉,此次展品已被安徽一金融机构以16万元的价格一次买断。 (涛)

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 读何道宽先生近作
    大师是什么?是在传统链上又辛勤地扣了一环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如观散翁四十岁前的作品,虽有晚年面目的初始状态和萌芽,但谁也不会说他就是大师,因为这后面还需要一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和过渡的完善过程。今世之书坛,浮躁者有之,苦求者有之。大师是可遇不可求的时代产物,大师是时代之幸,时代呼唤大师。
    近观何氏道宽先生的书作,诚令人欣动,先生当有大名。观其书作,虽不说已臻完美,但已能见峥嵘气象,其对传统的消化与整合,其运作过程中激情与理性的交融,使其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新与成熟。读其书作,在他不激不厉的调控过程中却又让人分明能感受到他心底有一种涌动的激情。他的眼宽、心宽将决定着“道宽”。我们期待他的成熟,正象我们这些久居闹市的俗人期待一种难得的宁静心绪,这也是他心头一个对传统与创新赋予新的诠释的不灭情结。或许,这就是将来的大师!(著名书法评论家陈克年)

龙潜在渊 鹤飞于天——何道宽的书法艺术
□莲村

    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它以单纯而又丰富的线条、章法、水墨的变化营构了一片不败的艺术净土。而书法在当代的发展更是空前繁荣,特别是肇始于七十年代的当代书法热潮,及至八十年代,习书之众,难以计数,这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因而也涌现出相当一批书法家,书法艺术也从此更多了一份平民性。同任何事物一样,这场浩大的书法热潮中,同样也掺杂着一些艺术之外的因素,这在当代书坛已经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不争事实,甚至影响了中国艺术在海外的市场。但也有一些侠客式得人物,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勇气和魄力勇立潮头,不断地走向成熟,无愧于艺术,也无愧于时代。借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被公众看好的“潜力股”,因为以他们的年龄、才情和虔诚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在不远将来的前景。其中何道宽就是这样一位充满诱惑与生机的青年书法艺术家。之所以将何纳入这样一个范围作个案分析,这是因为何氏的眼宽、心宽、道宽决定了他将载负的重任与未来。
    说道宽眼宽,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选择。何道宽出生于安徽和县,和县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更是泽惠乡里,道宽生在这方土地,生在这个时代自然幸运,而且,道宽的祖父也是当地颇有影响的书家,道宽自幼习书,可谓渊源有自。后来,道宽又到南京读大学,又留校、再后来作记者,且学的是中文,几年的大学生涯,让道宽在体味传统的同时,更奠定了坚实的字外功夫,同时也让他对传统与现代间更多了几份理性的思考。后来道宽辞去令人羡慕的职业专事艺术创作,并先后主编了十多本大型书画典集,与全国名家交游甚密,目力所见自然开阔,这也给了他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宋人陆放翁说:“汝如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在我现在的理解,应该是两种境界,一种是拉关系找靠山的旁门左道的由“外”及“利”的“外”,另一种是追寻书法艺术之外的学养来支撑、润泽和拓展书法艺术的积累的过程,这和前一种“外”当不可同日而语,道宽当是后者。东坡居士说:“胸罗万卷,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正是这种眼界的开阔,加上他对艺术先天的灵性,所以他的作品自然不俗,尽管目前或者他本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种因果的必然性将让他的作品更加日益显现出何氏的高明。
    尽管许多人在习书之初或许并没有什么功利性使然。但在一旦获得些许成功之后,功利性就往往伴随着艺术家,同时也左右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境地发展,甚至有人一出名便不再愿下功夫读书临池,而是凭藉那些“童子功”混世。这一点道宽很清醒,也很可贵。或者说,选择艺术,只是冥冥之中他的一个夙愿,因而显得倍觉虔诚,所以也很平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尽管他的作品中不时透发出年轻艺术家心灵深处对自我一种勇敢自负的认识和思考,那其实是他在一种毁我塑我的自我否定和不断探求。更多的时候则是表达一种清淡和儒雅,透过绚烂之极,则归于平淡,这种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淡,这在象他这个年龄层次的心境来说是很难得很可贵的。年轻的儒雅不是故作深沉,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中得心源的通会,它不仅需要一种深厚的学养来作支撑,更需要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来镇定。这种宽,是一种平淡,一种阔大,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境界。既有一种“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宁静,更有一种“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禅心。他的心宽使他能在纷烦的尘世甘于寂寞,保持一颗平常心,因而能心无旁骛地沉迷于他的艺术世界。
    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创作的能力用是根于天成,后天的努力充其量只是一种拓展与扩充。凡艺术一途,大抵可分作性灵派和苦学派,苦学派如艺术大师李可染,凭藉废画三千的辛劳日积月累而卓然成家,而性灵派则以其对艺术的敏锐洞悉来把握和诠释艺术本源的感觉。道宽对于艺术的把握我认为是敏感而又细腻的,其行笔之间的纤丝映带、迟重徐疾的调控,无不表现出这种令人钦敬的能力和禀赋。何道宽的书法,四体皆擅,尤以行草著称。他初从唐人入手,打下扎实的根底,后上追魏汉,下及明清,尤对王觉斯米襄阳用功尤勤,三十多年力学不辍。他的作品以明清为体,直追魏晋,气息纯正,神完力足,已初见峥嵘气象,虽然线条似乎还是古人的线条,但从线条里散发出一种令人心动的激情已经显示了何氏在不断走向诗意的彼岸,他的书法不是曼妙优美的小提琴,也不是怀旧忧郁的二胡,而是一首清远的长笛,质朴而又清新,从从容容中包含着一种沉净和生命的律动。他果敢劲健的线条中散逸着一种纯正的古典的优雅情致,同时也迸发出一种“笔墨当随时代”的勃勃生机和张力,所以无论是少字的大幅作品,还是多字的巨制,从结字到谋篇,都表明了他不俗的笔墨驾驭能力和儒雅的态度。这种自我肯定,让他的作品定位于一种超越媚俗而又亲和大众的“雅俗共赏”的立场,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观照他的书法,虽然还不能说他已置身“待五百年后论定”的位置,但他的这种自我定位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且是开阔的康庄大道。不久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在看到他的作品后作了充分肯定,并主动精心地为他题写了一幅展标,鼓励他办展览。 
    何道宽自号一名鹤,这是出自唐人刘禹锡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象,但我相信这里更多是蕴蓄了他的凌云之志。尽管他的作品现在已经开始引起书界和藏家的关注,作品先后多次被文博机构和海内外识者收藏,但我更相信六五年出生的他一定有更高的目标,同时也祝愿他不负众望,达到他应能有的境地,挥写出绚烂的篇章。

徜徉“书意”、“诗意”间——何道宽书法作品赏析
□杨慧生

    从传统意义上说,书法的境界在“工夫”与“天然”的结合,重视“功夫”与“法度”的表现,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宋代理学有两大派别,他们治学的方法完全不同。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多读书,多明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归纳,然后得出结论。而陆九渊则主张“发明本心”,“心明之后”,通过演绎、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可以不必多读书而“执简”以驭繁。
    书法家的学习方法也有这样两类,米芾为形似茂密的朱学,兼收并蓄,传统信息量大;金农为形似透脱的陆学,孤心独诣,个人风格鲜明。两种方法的结果各有千秋,主张性灵的不必讥米芾为集古字,强调工夫的不必消金农为野狐禅。从整体特征上看,“书意”强调工夫,“诗意”着眼天然。然纵观书法发展拓变的历史,两者并不是绝然泾渭。
    基于这样的大前提,作为学中文的何道宽作品《唐诗扇面》第一次见面就颇为喜欢。我一直坚持认为习书擅画,没有文学功底是不行的,这可能就是道宽君的长人之处。书品首先应有书意,并以此传达一种艺术信息。没有诗意的感觉,也就如嚼蜡了。
    在当今书坛,无论是“学院派”、“诗意派”、“新古典主义派”,还是“现代派”、“书法主义”等流派,虽百家纷呈,各有追求,而其中的佼佼者,无一不是“书意”、“诗意”同融,“工夫”、“天然”结合。 
    今年五月,在南京江浦“林散之纪念馆”举行的一次活动中,神交了何道宽君,作为那次全国性活动的总策划人,其社交能力自不必说。之后收到《当代百家书林散之诗作》大型书画集,从中又见到道宽君的书法作品《林散之诗斗方》,应该说这是一幅很不错的行草作品,充满书卷气,很好看。猛一看有不少人的影子,但定位还应属何氏。点、折、横、捺间流露出工夫,整幅行距中显透着天然。作为青年书家能在创作中注意营造温和、隽秀、儒雅,不猎奇、少张扬,很不容易。也难怪南京的圈内人评价何道宽的字是气息好,有文采。我很赞同。 
    通常我们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由此拓展,“气息”即“书意”,“文采”乃“诗意”。道宽君的书法作品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艺术蕴涵,他的作品受到诸多前辈书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面对这些赞誉,恰为难能的倒是道宽君的平淡、低调的心态,对此我是高看的。较之当前浮躁的书画界,能有此境界,非常难得,这一点对于我们欣赏道宽君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内涵是有启示的。 
    ——好哉!安徽老乡。据悉何道宽为和州人士,和我的客居之地仅一江之隔。这可是一块有着优秀书法传统渊源的土地。道宽君你走好,好在你的目标明确——在“书意”、“诗意”间探索,我相信,大有作为的明天距你不远。 
    中秋之夜于东苑偶得楼


         (作者为马鞍山市文艺理论研究会主席、著名美术评论家)

    


声明:本版图片得到作者授权,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