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著名书法家林岫印象(图)
2005-11-18 李太平


  今年“十一”前,我有幸拜会了全国著名女书法家林岫老师。一见面,林老师表现得非常高兴,谈及书法,她把她的字给我看:四壁墙上大都是她的作
品。我一看感觉很好,十分潇洒,十分灵动,十分文静,不像是女书法家之手迹,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对满壁翰墨肃然起敬。

  林岫老师,中等身材,红润的脸上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炯炯有神,显得端庄大方。虽是花甲,看上去却像中年一般。我把刚出版的《李太平根隶张迁碑》请林老师指教。林老师翻着说,很有特点,写这种字的人很少。她翻到刘炳森为我题的字时,我说我是刘炳森的学生。她说炳森字好,人更好,只是走得太早了。当她翻到《醒世箴言录》时,读了几条,觉得很有意思,并提出其中几条的修改意见:“不如这样写更好。”我很赞同。我又把我的一幅隶书和水墨画神犬图送给林老师指教。林老师说专门画狗的人很少,你画得很好,隶书我也很少看过这种写法,很有个性。

  我又接过林老师的作品集《林岫诗书》,仔细翻阅,细细品味,行草、行楷创作的诗词,还有诗书画合壁,令我赞叹不已。

  1991年,我从日本东京归来后,一个日本朋友给我寄来一本精装的赵朴初题写的《当代中日著名女书法家作品精选》。这本书是林岫主编的,其中的作者都是当今书坛的名家女将,她的作品也入选其中。林岫为此书倾注心血,撰文《中日妇女书法古今谈》,洋洋万言,赞美了中日妇女古今的书法创作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主题意识,讴歌了当今妇女书法家社会地位的改变和她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及艺术上的成就。她的作品“高瞻远瞩”和跋语更令我十分陶醉。其实我早就注意到这位女书法家了,七十年代后期,我从我的书友奚乃安那里得知林岫的书法十分漂亮,而且诗词歌赋无所不精。想不到今又在京城相见,一睹林老师的风采,聆听她亲切的教诲。于是我拿起笔来,写出内心对林老师人品、书品及艺术创作方面的感受。一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林岫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书法美的性质和形态,书法美和现实美的关系,书法美与诗词歌赋的关系,做了深刻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美学观,这对推动中国书法自觉走向艺术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岫说:“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书写心声,用点线抒发文学情感乃平生一大快事。”

  好一个“书法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这是对书法美的高度概括。美的世界产生美感,而美感是一个特殊的感情状态,一方面反映了人的感情状态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美感本源的客观存在事物之属性特征的丰富性。客观存在事物美的属性,不看其物质性,而在其物象,即在于客观存在事物的形象性。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理性张力作为基础,起点、灵魂隐蔽其间,因此,美、美感才具有既朦胧又清晰,既模糊又鲜明,既可视又可见,时时处处能把握到,又说不清楚的特点。而艺术家——美的使者,才在这既艰难苦涩,又饶有趣味的事业中奋力跋涉着。宇宙间的事物各有各的美,而艺术家更偏好对他们进行不自觉的有意加工。所有艺术修养者,都能“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林岫老师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大兴安岭林区劳动,一干就是8年。8年的林海雪原生活磨难使她变得更加坚强。她在床头贴上“自强不息”四字以自勉。那皑皑白雪,那万木林丛,那蓝蓝的天,青青的水,自然给林岫心灵增添很多美感。她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活。晚上,借着月光,听着松涛,在宣纸上耕耘。在美感问题上,林岫从探讨书法美、自然美的特性入手,把书法的艺术软件与美学的规律性统一起来,用美学原理指导研究书法的特殊现象,展示了书法创作中源与流的关系,打开了书法艺术联系社会的通道。林区劳动生活之后,她到北京一家刊物当副主编,贪婪地精读《书谱》,多遍临写智永的《千字文》、黄庭坚的《松风帖》,汲取传统营养。生活的磨练,社会的实践,辛勤的耕耘,丰富的阅历,使她找到了无穷无尽的美的源泉,因此林岫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处。她的书法风格端庄大气,高雅秀丽。诗作魂,书作骨,诗书合壁,在中国书坛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二

  林岫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要表现对象,她多遍临写《书谱》中黄庭坚、王铎、米芾的行草,汲取古人的营养。她临帖注意趣、理、势,对照原帖,在思考中欣赏,在欣赏中临写,在临写中有所“悟”。她对帖的“势”,有较高的体会和研究。林岫的行草,有六势之美:

  1、快势:行草之中速度较快,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连,有动感,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2、腾势:笔画振作,结构飞扬,如天马行空,昂首向上。

  3、倾势:上大下小,上重下轻,而大小轻重又不失宜,如危岩欲坠而不坠,而有“盖世”之气,大王之风。

  4、拥势:字有中心笔,外有中心字,拥向中心,调和全局。犹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或微风涟漪,芙蓉出水。

  5、绝势:笔断意连,有时一行之间几字一段,段段绝,又段段连,或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如“悬崖百丈有惊心,忽见奇峰又突起”。

  6、借势:偏旁之间互借,上下互连,斜借正,正借斜,俯借仰之类,佳人倚修竹,就有一种人与物之互相借势之美。

  林岫的六势之美,基本上囊括了书法中笔、力、墨、意四种因素的作用,展示了自己的书法风貌。林岫六势的千变万化,是书法的无限丰富性、多彩性的表现,她所表现出的字魂体魄,庄重和谐,会“使观赏者之眼手以至于心理都跟着活动起来,有时振奋,有时沉着,有时飘逸,有时凝重,有时宽舒,有时严谨,有时增长了一般人的惊人的气魄和无穷的威力。”

  再如林岫诗书一体,行草一炉:“林家风格他家无”。如林岫90年参加中日妇女书法大展时之作“高瞻远瞩”四个

  大字,用笔老辣、雄浑、变化万千。“高瞻”二字的下半部分,皆有“口”字,但两个口字的写法不同,形态各异;“远”字的“走”旁,一扫传统的下势,反而向上行草,给人以醒目新鲜之感,落款“越中林岫书”,大度秀丽、自然祥和,看后给人以振奋向上之感。

  艺术的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一种独立的思考,是一种耐得寂寞的拼搏,是一种艰难的缔造和超越。林岫说,她希望自己每幅作品的诞生,都是一次艰苦的创造,“虽说洵非易事,但是可以努力。”林岫近几年展出的行草作品中所展现的情趣和风格,都是令人振奋的。我在河南“国际书展”中看到林岫所书的李白自谴诗后感到,她在充分理解李白飘逸旷达、徜徉自在的意境之后,以草书任意挥洒,翰墨淋漓,浑然天成。日本前外相大来佐武郎十分欣赏这幅作品,并托《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辗转求书,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林岫的作品大都以行草出现在世人面前,篆隶偶然为之,其隶书《甲子初夏游日本浜名湖公园归来遇雨》条幅,就吸取了“张迁”碑的沉雄,“礼器”碑的秀丽,“曹全”碑的雍容,三碑合一,熔为一炉,又有自家风貌。林岫的楷书,端庄秀丽,娴静中见动趣,规矩内有新意。魏碑中她偏爱《张玄墓志》、《张猛龙碑》、《元显隽墓志》,对《张玄墓志》尤为喜欢,深入研究,吸其精华,营养自己。

  林岫的书法艺术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的诗书互补,她的书法作品大都是书写自己所作诗词,这在书法家当中并不多见。她是全国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一九八七年夏天,她在承德与著名作家姚雪垠偶然相遇,姚老师说:“听说您的诗词写得很好,请以我的名字作幅对联如何?”林岫稍加思索,一幅对仗工整立意新颖的对联脱口而出:“山是青峰犹带雪,云如沧海更无垠”。姚老师拍手叫绝。三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特定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表现方式,因而通过法则的形式,使其艺术表现形式规范化,以保证其艺术特征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林岫非常重视书法创作的法度和技法、笔法。为了掌握技法、笔法,她下了许多功夫,掌握楷行草的基本书写方法。

  但林岫在大量、长期的临帖过程中意识到,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是美的,模式化的表现则是不美的。因此临帖,学习古人之技法,都具有两重性,既能使表现形态规范化从而具有普遍意义形式,同时又以法则传统之不可更移性使形态表现模式化,从而阻止艺术创造性发展。作为书法家,林岫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她体会到,每临一帖,有其益,也有其害;从一师,面授有益,也受其约束。应当学七抛三,多学多似以克服之,这就是说临帖进入帖的境界和古人的法理之中,通晓古人是怎样创造着美的书法形象,使自己掌握他人技法、技巧,从而再现出近似他人的创造的美的形象。这种新的艺术特色——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自己的书法风格,构建新的法度意义,是一种新的审美法则。林岫的书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林岫论王献之书法诗云:“非行非草自开门,神压伯英谁与论?若步家风随逸少,泥舟何处觅真魂。”

  林岫扬帆看海,如痴如醉。“四壁云烟围似帐,蘸空阶,点点凄凉雨”、“纵有鸡声谁耐舞,怕年年,诗卷饥难煮”、“也曾憔悴斜阳问天涯,林屏冻砚,吟魂堪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林岫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林岫,一位书山勇士,艺海弄潮儿。她说:“在书海中泛舟,有搏击,也有欢乐,那是认识和进取的搏击,那是创造和超越的欢乐。”(本报报头即为林岫女士所题)

来源:中原商报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