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香港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穿过简牍诏版、魏晋书风、唐人写经

陈耘文


  2009年,祖国六十华诞。为迎接这个神圣而美好的时刻,东方出版中心与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联袂推出一套荟萃中国传统国画和篆刻艺术创作的"中华民族情"书画系列大型画册,与共和国同龄的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的新作《中华民族印谱》为其中三册之一。8月15日,《中华民族印谱》在2009上海书展首发,即被评价为"中国篆刻史上一件重要作品"。 2010年,《中华民族印谱》作为上海世博会礼品,向全世界展示了海纳百川的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不仅可以看作是2008年刘一闻先生六十大寿之时,所推出的《得涧楼印选》、《刘一闻书画》、《一闻艺论》、《嘉平集雅》之艺术成就的延续,更是书画艺术走向公众的一次巅峰尝试。
  刘一闻先生是海派印坛代表人物,现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和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自1979年加入上海书法家协会算起,30余年以来创作了大量书法、篆刻、绘画等作品,皆成就斐然,更数十年潜心书画鉴定、书法史研究而自成一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专业书法杂志上看到刘一闻先生的大作,当时就"惊为天人"。为了能读到刘一闻先生更多的作品,我到处寻觅,每到一个城市,去书店时常作留意。后来去河南大学学习,在开封大河画院买到了一本沙孟海先生题签的《刘一闻印稿》,心中自是格外开心。1994年,我寓居上海不久就特意去上海博物馆拜访了刘一闻先生。客海上十余年中,我多次或在博物馆或在他家中当面受教,确实获益良多。
  但在我记忆中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在西泠印社百年庆典上,见到刘一闻先生时,发现他竟穿着一双布鞋,言谈举止从容淡然,令我涌动一阵阵熟悉的亲近感,似乎与魏晋时那些才华横溢的书法家随意而率真的形象无二,心里的敬仰之情又多了一分。
  刘一闻先生出身名门,他的外祖父王献唐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考古学家、前山东图书馆馆长,一生著述宏富。对于刘一闻来说,得天独厚的他,时常从其外祖父部分遗著和大量家藏古印中获得启示而茅塞顿开。刘一闻斋号之"别部斋",即意为得之于其外祖父所藏东汉铜印"别部司马"章之谓。
  后来我在刘一闻先生家里见到过他的母亲,一个干净优雅的老太太,举手投足间尽显书香门庭大家闺秀的气韵。正是因为幼承庭训,以及环境的耳濡目染,刘一闻先生很早就表现出了对书法艺术的酷好,并逐年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审美趣尚。
  时下很多人都说刘一闻是自学成才,连刘一闻自己也说由于种种原因使他未能读多少书。由此看来,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未必一定是非得读许多书之后,再来慢条斯理地做他所喜欢的艺术的。翻开古今中外艺术史,自学成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这里面更多地饱含了成功者的辛勤汗水。
  刘一闻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做了一个三班倒的工人,当时全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阴霾之中,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成了被批斗的对象,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这反而使刘一闻有了接近他们的机会,比如书画大家谢稚柳、古文字学家商承祚等。1971年,因为陪母亲回山东探亲,机缘巧合中,刘一闻得以结识山东篆刻名家苏白先生,开始了神交十二年的奇妙经历,书写了一段鸿雁学书的传奇故事。
  1979年,刘一闻加入上海书法家协会,时年刚三十周岁。自此十余年,至八十年代末期,刘一闻在书画篆刻艺术上突飞猛进,入选各种全国大展并获得大奖,引起了书坛极大的关注。
  1990年,刘一闻出版了《别部斋朱迹》、《刘一闻印稿》,一举奠定了他在书坛的地位。十年之后,刘一闻先生独具个人风格的"侧锋和正侧交叉使用的笔调"开始成熟,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在书坛产生了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在中年时得悟书法之道的刘一闻,当他的艺术风格始成形时,调入了上海博物馆,从事了和他的外祖父王献唐先生类似的研究工作。
  刘一闻先生在上海博物馆白首皓经。头十年,《刘一闻作品》、《刘一闻楹联书法》、《一闻艺话》、《中国印章》(合著)等多种著作出版,多篇具有重大成果的书画鉴定、书法理论文章发表,出任多个国家级重大艺术展和赛事评委,个人事迹和艺术成就被海内外数家媒体报道。第二个十年,刘一闻先生在书法篆刻的创作上更上层楼,可谓挥洒自如,勇猛精进。2005年9月,在我国书法史上两大书法圣地之一的临沂王羲之故居,刘一闻艺术馆开馆,成为王羲之故居重新开放以来,第一个接纳的当代书画家作品的陈列之所。2008年,《刘一闻书画》等四部厚厚的集子问世。
  如果从刘一闻先生自孩提时代对书画艺术产生兴趣并开始在家中珍藏的宣纸上"习字"算起,已逾五十年矣。
  在这五十年间,刘一闻的工作多次转换,并在社会上担当了多种职责,但不管工作有多繁重,他总是忙里偷闲,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包括读碑、看帖、吟诗、观画、听音乐等在内的"日课",这种可贵的坚持精神,无疑是寻常书家所望尘莫及的。再者禀赋超群,又使得刘一闻先生能穿过"简牍诏版、魏晋书风、唐人写经"而获得其精髓,做到了食古而化,一刀一笔在石上纸间掀起的波澜,自是有了"观者如山色沮丧"的效果。
  一代学人冯其庸作诗赞刘一闻道:"举世凿石手,君称第一流。况兼书与画,直上最高楼。"他的赞美恰如其分。刘一闻先生虽已过花甲,给人的感觉依然年轻如昨,始终神采奕奕。是啊,一个全身心浸淫书画之道中的艺术家,处世优雅,追求完美但不失厚重练达,血液里流淌着艺术的灵性和变通。因此,年龄的堆积只会使他更成熟,从而走进更加辉煌的殿堂。 (2010年12月12日 于抱香斋)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