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
翟万益访谈录
2007年05月12日 兰州晨报 记者戴凌云
翟万益
195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修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2000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等奖,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论文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一等奖,中国“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任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评委、中国当代篆刻大展评委;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第九至十七届中日自咏诗书展等展出,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收入多种专集;出版有《砖刻拾缀》、《翟万益篆刻集》、《翟万益书法集》、《万益集契集》、《北国放歌》、《冰室文稿》等著作,书论、书评及诗文等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专题报导。
记者:翟先生你好,知道你工作很忙。书法进入二十一世纪,每个书法家都在积极探索,都在思考书法如何反映时代精神,表达个性。围绕书法的传统、现代、未来,你的书法创作等请谈一些看法?
翟:中国书法是心灵的艺术,亦是精神的艺术,书法就是精神的外化。今日的书法,已不是以往的书法。以往书法的土壤、文化背景、社会功用等等一切都在日益全球化、现代化的文明进程中消失殆尽,我们的日常生活远离了笔墨纸砚,作为古代文人墨客日常行为的书法在当下无疑成为大多书写者“发思古之幽情”的活儿,更成为少数把它视为艺术而进入创作、展览的纯粹艺术。但书法在这个日益消费化的时代愈来愈被人们所误读。书法需要一种精神内在的涵养与气质,并非虚张声势的鼓努胡为。平心而论,当下书坛确实有不少值得品味的书法家。他们在脚踏实地学习着,这里面有许多人是我学习的榜样。
首先,说我自己。我这些年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一直在慢慢体味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大家都在讲书法不单纯是写字,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整个民族精神派生出来的。我一直把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精神、哲学精神、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书法家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做深入思考的话,那么他对书法的领悟就是浅层次的。
人们常说,把书法的根扎在传统的沃土中,所谓“传统的沃土”,除了书法本体以外,总的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即传统的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还包括古代的绘画、音乐、雕塑等,对精神的内蕴和外在的形式我们都应该深入学习、思考。
记者:书法艺术到了最高境界,就是一种放松,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可以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人的生命状态。我想问一下,你以个人的实践,怎样看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应该反映生命的状态,又以怎样的形式语言来表达?
翟:我崇尚“天马行空”与“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依我的个性精神,我的审美取向有两点,一是深厚感,二是大气感,这两点是我对中国书法精神进行全方位审视和把握。它既能体现书法的时代性,又能体现个性,时代性的特征就是蓬勃昂扬,奋力进取,快乐地生活。
记者:我知道你读过许多书,可谓学识渊博,可否谈谈“碑为筋骨,帖为血肉”!
翟:我作品的骨架、精神气质来自碑学,而那些笔致婀娜、生动鲜活的成分来自于帖学。我钟爱的大草,是我直舒胸臆的选择。但我认为碑学是理性的,把大草中融入碑的骨意,渗透到草书的血肉中,是我长期的实践。我认为,硬朗又灵动的书法作品,才堪称典范。
我一直强调书家要具备深厚的学养,文章学问溢而为文、为诗、为书,作品透射出文化底蕴,能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超越。我们可能都说过:扎根传统,关注当代,这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它确实是有难度的。
记者:你在篆刻、大草方面均有成就,我想问的是书法方面,你的书法还应该怎样去努力?
翟:我一直奉行“博涉多优”,从古代书法经典中挖掘,整合资源,做长时间积累,每幅作品都发自内心深处,有真情。
记者:请说点寄语青年书者的话。
翟:不敢说太多,我说的这句也是自勉。那就是临帖时有古人,创作时无古人。学习的最高目的就是写自己。
(来源:兰州晨报)
转自 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