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张 飙


     1946年8月生于河北农村。1964年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70年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在成都784厂工作。1975年3月调至共青团四川省委宣传部。曾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科技日报》总编辑。高级记者、作家、诗人。

  张飙习练书画已经30年。始学油画,作品曾入选1974年成都市美展。
  1977年后学国画及书法篆刻,先习“小篆”,后练“行书”,广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书法作品曾作为出访代表团的礼品赠送给美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北京邮政局曾印制发行了《张飙书法专辑》邮政明信片。  
  1983年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1984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在22年的记者生涯中,还曾荣获首届郭沫若文学奖;六次获中国新闻奖、十次获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奖。已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出版有报告文学集、纪实文学集、小说集《张飙诗词选》等七部作品。担任《记者?文化?时代》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了《新时期记者自选丛书》《记者?文化?时代》和《我们是太阳丛书》三套丛书。   
  1991年起担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1998年再次当选。   
  2000年2月,调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2000年12月,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2001年当选中国文联六届全委委员   
  2002年当选中国文联七届全委委员。并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主任。担任中国对外友协理事,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中国书协顾问,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作品欣赏:

张 飙《自作诗》,转自《美术报

张 飙《自作诗》 160×80cm

【附录】一个人的精彩(东方书画名家)
——访著名书法家张飙
作者:贾娜


  笑容灿烂的张飙


  灵犀一点通,古匠自新星。砚冷松烟暖,毫稀墨艺精。天音融巨笔,地韵化奇峰。细看诗书里,平和最动情。
  张飙 诗书

  一个夏日的午后,笔者如约前往采访张飙先生。张飙先生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会长。

  一走进张飙先生的办公室,满满一墙的书便映入眼帘,四面素洁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国画,一看就知主人是一个淡雅脱俗的人。他一点没有“干部”的架子,谈吐幽默,待人真诚,还有一双睿智的眼睛。

  “记者生涯是我最爱”

  1981年,张飙在全报社地方记者中用稿的数量名列第一,而且上了7个头条,也是第一。这一年,他还发表了一个电影剧本,一篇科幻小说,与别人合作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就是这篇报告文学,后来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当然,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努力和辛苦。

  张飙1978年夏到《中国青年报》工作,1979年3月正式当上了该报驻四川记者。作为工科院校毕业、而后又到工厂、从工厂团干部上调到四川团省委的他,一跨进记者队伍,就发现了自己诸多不利条件:没学过新闻,没干过新闻工作,在四川他是“外乡人”,没有可提供信息的“网”。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他知道了,新闻是一个载体,不仅要写事实,还要写真情实感。

  1983年10月,他被派随同胡耀邦出访日本。8天走5个城市,他写了11篇稿子,而且篇篇都被安排在重要位置。回国不久,他描写随访记者团的报告文学《中国记者》又在《成都晚报》上连载。曾有人向他取经,他笑笑:“我在日本,无论多晚睡觉,之前一定要记下当天的感受、见闻。所以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回来后,体重减轻了7斤,却有两大本笔记。有些,就是在回来的飞机上采访的……”

  1984年,张飙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统计起来,他曾经6次获中国新闻奖,9次获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奖,这在现今的记者中也是少见的。他还首创把中国古诗词“引入新闻”,为各界名人的通讯配词,深受好评,他倡办并亲自编辑的栏目“科海甘辛 院士风采”被评为全国名牌栏目。

  记者是最崇高的职业。张飙说:“如果你想做一个真正的记者,那么,你所有的才能、优秀品质、犯过的错误、经过的磨难,各种心灵的痛苦,都会变成你独有的财富。”

  书法令我着迷

  “记得1985年我调到《中国青年报》当夜班编辑,凌晨4时下了班,还得等一个小时天才亮,于是我就写毛笔字,把当天新华社的新闻稿纸全部写满,早班车就该到了。尽管上了7个小时的夜班,但书法就像是一种休闲方式,能使我的心境变得平静,少有私情杂念。每天这么两小时,一点也不觉得累,反倒是感觉得到了最充分的休息。”多年来,书法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谈起书法,从高中开始,老师就要求他们用毛笔写作文,开始时写一篇作文,得誊写一下午,结果写得还不好看,可见光是认真还不行,还得临摹别人的字。“郭沫若和启功的字对我影响很大。启功的作品我有一整套。”一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临摹的习惯。即使工作忙得没时间写,他也要读帖,“这是一种享受。当然,没有创作的书法家是没有什么艺术生命的,临摹是基本的,但一味地临摹别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创作,也是不完美的。就像最近为庆祝建党85周年,我就写了一首诗,自己写出来,舒坦。”他得意地把作品拿给我看。不过已经印刷成册的作品,并不像现实作品那么有观赏性,因此张飙建议我:“看书法作品,还是到展览厅看有气势。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艺术的氛围。”

  “遍临百家,自成一家。”他谈到,“工夫要在书外,要经常琢磨,练习。”从仓颉造字到如今的电子时代,汉字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无可替代,但在当今电子无纸化的大环境里,张飙还是认为“艺术最好不要和电子结合,容易造假,以前我就见过不少冒充启功印章的,这不道德呀。”

  有人认为书法面临衰败的窘境,不过张飙却不以为然。“要说危机,书法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开始用圆珠笔时就已经危机过一次了,现在的首要任务只是如何更好地开展书法普及和教育工作,毕竟现在不像过去是全民学书法了,不管人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学书法,都是值得提倡的。学书法不仅可以学习历史,还可以陶冶情操。”张飙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时,就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有面向农村的,有面向公务员的,有面向中小学生的,还有大字展……种类繁多,目的只有一个:普及书法知识,扩大书法爱好者队伍。这种做法得到了良好的回应,每次搞展览,都能收到上万幅作品。说到这里,张飙开心地笑了。

  “童年生活使我感觉永远像个大哥”

  “童年时候,由于一些原因,家里只有我来照顾弟弟妹妹,每天照顾他们穿衣、吃饭,当时我才9岁呀!”说到这里,张飙顿了顿,看得出他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段岁月里,“弟弟妹妹每天都要听我讲好几个故事才睡觉,因此也养成了我从小就泡图书馆的习惯。当时我把《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都看完了,记得还看过《聊斋》,不是现在这个版本,那个版本里还配有插图和词,一首首词看得我真着迷呀。”说到这里,他就像个孩子一样爽朗地笑了起来。从那时起,张飙开始了诗词歌赋的创造。迄今为止,他已经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大多收集在《张飙诗词选》中。

  小时候照顾弟弟妹妹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因此到了工作单位,他也不由自主地当起了“老大哥”的角色,以前中青报的人都亲切地叫他“老飙”、“飙大哥”,甚至“飙大叔”。看不下去自己的下属——一个知识分子整天闷头搞创作,1000元的月工资得养四口人,于是他在当书协副主席时,积极推广书法展览,为书协筹集了不少经费,职工的收入也搞上去了。但他却给自己定了几个“绝不”:绝不给自己搞专场书法展览,绝不给自己印刷书法作品集……这使我想起一句别人向我介绍他时的评语:“他是个正派人。”

  采访结束时,我好奇地问起了张飙的“一天”,他说自己就像个体力十足的年轻人,白天工作,晚上看世界杯,还经常看两场,不过自己喜欢的球队都走了,挺伤心的,“我最喜欢英国队,喜欢贝克汉姆。哈哈……”

转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07-14 第07版 )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