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狮城翰墨中华情深--新加坡书法30年


作者/钟新宜 来自网络

   今年8月26日,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在自己的会址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妇女书法展。有64位女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参展,比之1990年的第一届全国妇女书法展规模更大,质量更扎实。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夫人陈子玲女士出席开幕式并剪彩。此外,新加坡各界人士、新外名流有200余人前来祝贺,气氛隆重热烈。用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先生的话说,此次活动又为本地书法界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页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是一个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的团体。在这个幽雅的所在,聚集着一批为弘扬中华传统书艺的有志之士--陈声桂、吕永华、杨应春、何钰峰、余亚顺、王振富、符传国、陈佳模、杨应然、朱碧妹、吴秀英……其中有教授、教师、业务员、律师、公司雇员或董事长……白天他们努力做着自己的工作,业余时间他们致力于自己所热爱的书法事业。对协会每一件专业上的或事务上的工作,他们都倾尽所能、一丝不苟,就是接待来书协访问的朋友,他们也是热心相陪、悉心照护、甘心付出。像上述全国妇女书法展这样规模的活动每年协会都要搞上几个,只要声桂会长一声招呼,大家都积极为着一个目标忙碌,每一件琐细的事都做得恰到好处,直到活动圆满成功,大家方才坐在一起把下次的工作接下来,把前一段的辛苦诉一诉。在32年这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他们一直是这样不辞艰辛,不计酬劳,全心全意弘扬中华书艺,这种精神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今天的新加坡书法家协会,有独立的办公地点,有分会、理事会、研究院、基金会,聘请了一批国内外颇有名气的专业顾问,诸如中国的启功、日本的金子欧亭、韩国的金膺显、马来西亚的朱自存等等,新加坡国内的诸如已经去世的潘受等,还有政界人士、高级公务员、报界人士、有功人士、法律界人士、医药界人士等许多实力派人物。评论委员会的成员许多也是各界名流要员。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还拥有自己的专刊、报纸,例如由《新明日报》发刊每月一期的《中华书艺》,以及出版《新加坡书法》等。

  多年来,为了普及书艺,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长期举办研究班、书法夏令营、演讲会、座谈会等,举办当地、外地、国际交流各种书法展上百场,出国交流、出国参展是经常的事情。他们与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的书界都葆有较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对中国的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他们更是情有独钟。毛笔书艺的源头来自中国,他们认为加强与中国书艺团体的联系,是极好的借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自1983年以来,新加坡书协多次组团访问中国各大城市的书界,至今已访问了几十个省市,他们不仅搞过中新书法交流展,而且与各省也搞过交流展,他们力求在书艺上继承中华传统,引进各国经验,走上国际书坛。

   面对着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这幢雅致的建筑物,使人足以感到这个协会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然而,有谁知道新加坡书协成立32年来,曾经六迁其址,多年来苦于没有一个属于自己永久使用的会址,1995年他们才拥有了自己的办公所在,有谁知道新加坡书协成立之初举步维艰的境况?

    众所周知,新加坡1965年迈向独立。1968年由新加坡内政部注册成立了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它的发起人就是陈声桂、杨应春等7人。当时正是华文教育处于急剧衰退的时候,而新加坡书协却是目的明确,订下了爱我中华的会训。当时聚集在狮城这年轻的一群华裔新加坡人,以此会训寓爱中华文化、教育、艺术之意,作为日后推广各项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然而,实践这一会训谈何容易!首先,华语虽然是协会成员们的国语,但在新加坡英语是行政、教育、商业和日常用语的主体。其二,随着时代变迁,书写工具的改革,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书法,有日渐式微之势,学校不再将汉语书法作为必修课。其三,书艺已是少数有闲人士的专利,硬笔书法不被认同。其四,书法有识之士则长期分散,很少联络。面对着这严峻的局面,一个处在百废待兴国家的民间团体如何发展?用他们自己介绍的话讲,用10年整合队伍;用10年努力建设,广交朋友;用10年拓展空间、走向世界,个中的艰辛自不待言。立国伊始,许多人很茫然,但他们坚信,中华文化五千年,各类文学艺术的遗产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粮食,其中书艺是独一无二的瑰宝书法可以体现方块字的独特艺术结构,予人一种欣赏的美感享受,从而提升人民的素质,通向优雅社会的康庄大道,正是这种执著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新加坡走入低潮的华文教育;正是这种执著的信念,才在32年的岁月中使新加坡书协发展到今天。

  最近,有一位中国记者在采访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时认为,无论是驾驭自己充满变数的人生,还是驾驭这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他们表现出异乎导常的控制力。确实,面对着周边地区和国家难以预料的不测,从60年代始奋斗至今,使这方不大的国土、这拥有70%以上炎黄子孙的国度,竟连续被评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通过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这样一个普通的群众团体的发展历程,我们是否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些同胞们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呢?这些精神是否也值得同类的艺术团体学习和借鉴?

    祝愿新加坡的书法艺术更加繁荣发展!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