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
韩国书法的过去与现在
转自www.findart.com.cn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韩国书法的过去与现在”,题目虽然是这样,可是不能说完整个韩国书法史,所以其中比较详细地讲讲朝鲜书法史,而现代书法史也会提及一些。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韩国的历史概况。纵观韩国的历史,朝鲜时代是怎么样的时代呢?我们的历史从古朝鲜时代开始,经过了部族国家时代、三国时代、新罗统一时代、后三国时代、高丽时代,然后就是朝鲜时代。面对过去的历史,各个国家的看法有点不一样,而我们韩国人看韩国的历史大概就是这样的。
朝鲜时代就是1392年到1910年之间519年的历史,今天,我把这个时代的书法情况大概讲一下。
一、高丽时代末期的书法
在讲“朝鲜时代的书法史”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高丽时代末期的时代状况以及当时韩国的书法界的情况。
1300年左右的时候,正值高丽时代末期,赵孟頫的书法流传到韩国来。我先讲一下,高丽时代1234年发明了金属印刷活字,可知当时高丽的文化水平。
那么,现在我们开始讲高丽时代末期的情况。
高丽时代末期相当与中国的元朝,元朝是蒙古统治汉族的时代,蒙古兵也侵略到高丽,高丽也是被元朝占领了差不多50多年。那时候,高丽的王就改称呼了。以前都是什么宗啊祖啊,例如章宗、文宗这样的,可是元朝支配高丽的时候,我们的高丽王的地位就要降一下,就叫做“王”。忠宣王,忠肃王等等。其中先提一下忠宣王.忠宣王在北京(燕京)建了一个万卷堂,万卷堂可以说是当时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心。我们忠宣王他虽然是高丽的王,可是他一到大陆来,跟元朝的文人交往,就不回高丽去了。这样的情况下,高丽的内政大部分都是当时的宰相李齐贤负责。而忠宣王他在大陆的万卷堂里跟元朝的文人交往,当时出入万卷堂的元朝文人就是赵孟頫、元明善、姚遂等。其中赵孟頫跟忠宣王之间的关系非常好。《松雪斋集》里载有赵孟頫别忠宣王的诗。忠宣王长期在大陆,李齐贤有事情向忠宣王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来大陆见忠宣王,这样的情况之下,李齐贤跟赵孟頫也有来往交流。李齐贤跟从赵孟頫学了赵体,就是他把赵孟頫的书体带到了高丽,然后传给当时在高丽最有名的一位书法家李岩 。就这样,高丽末期,赵孟頫的字就在高丽流行起来了。
我们一起看看这个,这是李齐贤普及的赵孟頫书体(图1),我们还要特别提一提恭愍王。恭愍王是高丽时代的第32代王,当时高丽的王,即位之前,一定要到大陆的大都(北京)学习做王的礼节和元人的风俗。而恭愍王也在这期中,在大陆有过跟中国文人交往的经历. 后来,他结婚的公主就是元朝的公主。因为当时元朝用婚姻关系统治高丽,所以高丽王一定要和元朝的公主结婚。恭愍王娶的这个公主就是鲁国公主。鲁国公主在书法方面非常有见识,她跟恭愍王结婚的时候,陪嫁物品之中最多的就是书画作品,因为她早就知道恭愍王非常喜欢书画,所以她从 (图1)
元朝嫁到高丽的时候,带来了颇多中国宫中收藏的书画作品,其中最多的就是赵孟頫的书画作品。这样的情况下,赵体书法就很容易的转移到高丽了。后来,恭愍王和鲁国公主之间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夫妻之间许多的佳话一直流传到今天。可惜鲁国公主一直未生孩子,结婚超过十五年都没有孩子,王非常担心,但是他还是说不要再娶第二个皇后,只要一直爱她。到了婚后第十六个年头,鲁国公主怀孕了,恭愍王非常高兴,可是鲁国公主 图1
生孩子的时候就逝世了,孩子也跟王后一起死了。王后逝世以后 ,恭愍王就没有今生之念了,就是什么都不要了。他本来就是很好的王,可是在这样的事情以后,他把什么都抛弃了。因为如此,高丽时代的末期很乱,最后高丽就被李成桂灭亡了,而李成桂新建立的就是朝鲜。
二、朝鲜时代初期的书法
朝鲜建立的年代是1392年。刚开始的时候,政治也是不易安定下来,又发生了很多的政变,尤其是王的儿子之间互相叛乱,互相斗争。所以,这朝鲜时代的初期也很乱,可是等到了第四代王也就是世宗大王的时候,朝鲜的国政就非常安定下来了。世宗大王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王,他本身就是一个学者,非常认真的求学问,他跟他的一些臣下学者一起研究了几十年就创制了训民正音——就是今天的韩文。
世宗大王设置了一个学问研究机构——“集贤殿”。主要是为了集中人才,培养人才。在集贤殿里的学者一起努力研究文字而终于创制了韩文二十八个字母。韩国现在一万块钱钱币上印的就是世宗大王的头像。他创制韩文的原理作为一种参考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那个字啊,中国人看好像是“圈”“竖”“横”等,笔划很简单,这些笔划实际上都是字母。每个字母的形状就是模仿发音的口形,这些字母就是像形这个口型的,上面的是声母,声母形状都是模仿发音部位的形状,下面是天地人的抽象,我们把它叫作韵母。天是圆的,地是划的一横,人是立的,划的是一竖,加起来一共是28个字表音文字。这种字有两个用处,一个用处就是记錄韓國的国语,另外一个是单纯记录汉字的发音,就像现在的汉语拼音一样。所以我们从韩文译成中文的时候,必须知道他写的固有名字对应的汉字是哪个字,它每个发音对应多个汉字,如只靠发音来翻译的话,就不准。韩文是由子音和母音合起来以后就成一个字。用毛笔来写韩文,那就是韩文书法。韩文书法真、草、隶、篆都有。
高丽时代的主要宗教是佛教,朝鲜时代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朝鲜初期流行的主要书体是松雪体,到中期就开始复归王羲之。到后期受到清朝考证学的影响,大家比较追求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朝鲜建国以后排斥佛教,崇尚儒学,尤其是朱子(朱熹)性理学。研究性理学的学者大批参与政治。统制国家的根基主要建构在他们所崇尚的儒学基础之上。但是在朝鲜初期,朱子性理学派的根基还不够稳定,相反在官僚中由于诗人大家众多,因而艺术的风韵尚在。
十五世纪以后性理学派构成了强大的势力,支配了学界,而且排斥异己,不能容纳朱子学以外的任何学说,排挤那些崇尚文学的人,称他们为词章派。
整个社会主流是重视严谨的性理学,不容稍有偏离儒学行动准则的作风,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艺术是不能得到自由发展的,这就是朝鲜时代的整体主流文化特征。
高丽末期流传过来的赵孟頫体,一直到朝鲜初期仍很流行,在朝鲜前期风靡了200多年,这是因为赵孟頫的真迹大多流入成为教本。
进入朝鲜王朝,写松雪赵体的第一人是安平大君(图2),他的名字叫李瑢,是世宗大王的第三个王子,他对权力不感兴趣,反而对艺术特别感兴趣,尤其对赵体心醉。后来他成了写赵体的大书法家。
我们今天写书法或求学问,如果需要什么资料的话,就马上复印,马上买书,很容易收集资料。但朝鲜时代没有复印机、书也很少,安平大君是用什么来学习书法呢?我刚刚在上面说过鲁国公主结婚时候的陪嫁,带来了赵孟頫书法作品,就是用它来练习赵体。朝鲜时代,一般人没有办法看到赵孟頫的字,可是因为安平大君本身就是王子,所以他能看到在宫廷里收藏的赵孟頫的书法遗迹,所以容易练习赵体,就这样后来成为朝鲜时代赵体的专家了。
安平大君在世的时期,正值世宗召集贤殿的时期,以集贤殿为中心聚集了很多文人, (图2)
都是诗文的大家。这是朝鲜史上文学艺术百花争艳的时期,在安平大君的《潇湘八景图卷》上有朴彭年,成三问,南秀文等当代三十多名士各自书写的题跋,他们的诗、字都可谓是名品。
(看幻灯图片)这是安平大君用赵孟頫书体写的作品,比起赵体字呢,他写的更加飘逸。
(看幻灯图片)这是当时集贤殿的学者们写的赵体字,这个也是,都是按照赵体的笔意来写的。
(看幻灯图片)这个是世宗大王写的。
(看幻灯图片)这个金絿写的。明朝有个张弼张东海,他是狂草大家,金絿就是仿他的笔意写的。
(看幻灯图片)这个就是刚刚说的高丽时代末期李齐贤先生的赵体,这跟赵孟頫的字体很类似。
我刚刚讲的内容,大部分都在分给各位的这本小小的书里边登载(拿起一本小书)。这个文章是我很久以前,大概1989年写的,请各位多多批评。其他有关赵孟頫的内容我今天不讲太多,大家可以看这本书来代替。
三、朝鲜时代中期的书法
赵孟頫的书法就在朝鲜时代初期很红。而到了朝鲜中期,王羲之的书体开始流行起来,为什么变成王羲之书体呢?
朝鲜时代国家科举的哲学就是宋朝的朱熹哲学,我们叫做朱子学,以宋朝的朱子哲学来做朝鲜时代国家的开国理念。朝鲜时代初期大部分都是根据这个理念来做政治。可是后来到了朝鲜时代中期的时候,在韩国出现了两位很有名的学者,一个就是李退溪先生,还有一个是李栗谷先生。他们两位是韩国最有名的儒学者。他们认为,南宋朱子学的根底就是孔子。所以他们要更深的研究,就要从朱子转移到孔子。书法界受到这样转变的影响,书法家们考虑:赵孟頫赵体的根本是什么?是谁呢?那就是王羲之,所以这样的观点之下,朝鲜的书法风气也从赵孟頫慢慢转移到王羲之了。朝鲜的学问都溯源到孔子,朝鲜书法也从赵孟頫溯源到王羲之。这样的潮流之下,出现了一位非常有名的韩国书法家,他就是韩濩先生。我以为它是跟从王羲之体练习书法的。
1592年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壬辰倭乱,倭就是日本的倭寇。那时正是宣祖大王时期,当时有书写官的制度,按照王命——王下的命令——来写的王命书,还有外交文书,还有就是有关王的记录的资料叫王册。宣祖大王特别宠爱的书写官就是韩濩,号石峰,大家称他的书体为石峰体,创造了一种体,壬辰倭乱中传递中国的外交文书大都出自他的手笔。
在朝鲜中期,虽然回归王体,但是传到朝鲜来的王羲之的法帖就只有三种——黄庭经(图3)、乐毅论(图4)以及曹娥碑。这事实上不是王羲之体,而是北宋时期王着所临摹王羲之而刻帖的。当时把这个帖也刻成很多范本,韩濩写各种外交文书,都用这种字体来写。因为它翻过的次数太多了,同原来的越来越远,就变样走形了。因此当时王室的书籍不是真的王体,而是韩濩先生从宫写程式中悟出的王体,也不是王帖的刻本,而是根据北宋时期的王着他所临摹的王羲之的刻帖而刻成的,可以说是假的王羲之的书。因为 (图3)王羲之小楷黄庭经
当时朝鲜的资料甚少,所以认为这个王着所写的字就是王羲之所写的字,用这个练习王体,使得朝鲜书坛中落进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书法的纤弱,因为王着的书体本来就是很纤弱。
(看幻灯图片)这个就是韩濩先生他认为是王羲之的字,其实他模仿的王羲之就不是王羲之。他当时的名气很大,可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他的书法水平其实是不怎么高的。
(看幻灯图片)这个是韩濩的作品,写的很工整,还不错,可是以艺术的观点来欣赏的话,我觉得不怎么了不起。因为韩濩得到宣祖大王的特别宠爱,所以大家把他的书体叫作石峰体,现在韩濩在韩国家喻户晓,没有人不知道他。
(看幻灯图片)这还是韩濩的书法,仿王羲之小楷的,虽然王羲之的版本走形变样的比较多,但他一直都是照这个学的。因为当时没有其他资料,没有办法,只能照这个学,这是韩濩的草书、行书。他虽然是朝鲜中期复归王羲之的代表,但由于原来的版本不好,所以他写的不是太好,我感到很可惜。
四、满清的转折:韩国文化的内转
朝鲜时代中期王羲之的书体颇兴,然后有转变的一个机会,就是大约西元1644年明朝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清朝。然后清朝的满人也侵略到朝鲜,我们把这个战争叫做“丙子胡乱”,胡就是异地,是汉族对边疆异族的称呼。中国大陆汉族建立的明朝灭亡了,满洲人建立的清朝成立了,这样的情况之下,韩国朝鲜的文人认为自己崇拜的是汉族的文化,而不是满洲人的文化,但是现在汉族的政权(就是明朝)已经灭亡了。清朝代兴,这意思是说,我们想要崇拜的文化已经没有了。那么,干脆我们来代替中国大陆吧,我们朝鲜来继承汉族文化吧。在这样的观念之下韩国发生了一个转向,我们把这种转向叫做朝鲜中华思想。
在这样的思想之下,朝鲜从那时候开始重视朝鲜自己 ( 图4)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文化的优秀性。朝鲜的文人想:我们把我们的祖先所建立的朝鲜文化复兴起来而代替中华文化。带着这样的观点,朝鲜人开始注意看朝鲜内部的文化,这样的观念之下,形成了一个艺术风潮。那就是要画画的时候也不要模仿中国画,就是要画韩国的风俗,这个叫做韩国的风俗画。以前的画家不画这样的画,就是模仿中国的山水画,他们根本没有去过中国,可是在画上看到中国的山水而临摹它。明朝灭亡后,朝鲜人不再喜欢临摹中国的山水画,所以画了这样的风俗画。(看幻灯图片)这个就是以前朝鲜时代韩国的农村里,孩子们学习汉文的情况。
这个就是文人画中的一种风俗:文人跟一些妓女在一起喝酒,弹琴,这种风俗啊,有点批评有点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前的画里就没有这样的画,没有这样直接画出当时朝鲜社会的画,丙子胡乱以后,这样的画风就兴盛起来了。
(看幻灯图片)这个就是金刚山,现在在北韩,是一座很漂亮的山。当中最漂亮的地方就是这个山,那时候我们朝鲜的画家们认为:我们何必要画中国的风景画?我们(当时的画家)从来没有去过中国大陆,没有看过的风景怎么会画呢?所以那时候开始画韩国的山水,在这种运动之下,画下来的金刚山。以前的韩国画家没有画过这样的内容,以前人画画的内容大部分是中国的《黄山图》或者《庐山图》。
(看幻灯图片)这是一个很漂亮的风景区。就是现在的开城地区,开城地区有一个很大的瀑布,这张画是画那个瀑布的。这个不是中国的山水,是韩国的山水。
(图5)许穆先生的篆书 人们要画韩国的山水,要画韩国的风俗。丙子胡乱以后这种新的绘画运动 很盛了。那么书法界呢,也是一样,书法家们主张:不要盲目临摹中国书法,我们也可以要参照朝鲜特有的书法。
在这样的风尚之下,出现了这一位先生写的这样篆书,这篆书跟中国的篆书风格不一样。这位先生的的名字叫做许穆(图5)。他的行书,跟中国的行书也不一样。各位都是练过书法的,一看就能感觉到这个书体是比较“古朴”的,跟一般很流畅的中国书法有差异,这是以前的朝鲜书法所没有的。以前以中国书法作为标准来看朝鲜时代的书法,这样的作品是不受欢迎的。可是最近韩国的书法界评论界认为许穆是真正的代表朝鲜时代的一个特殊的书法家。他精通来自中国的一种非古典的、伪造的古文篆书——夏禹篆。他这个人很有特点,他的胡须眉毛特别长,所以他的号叫“眉叟”。这个夏禹篆来自岣嵝碑,有很多版本,也有很多是假的,他就是主要靠学这个来创造一种非常有自己特点的篆书。
这个许穆在韩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政治上,他跟另一个人是对立的,就 (图6)
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他的敌对方说他的字写得很异常,很奇怪,不允许别人学。
这个是许穆的特别字,许穆写的夏禹篆就是从岣嵝碑里边变形出来的一种篆书,他写的这个碑文解读起来非常的困难,因为很多字典里也查不到。虽然这个字形它不太符合篆书书法,但是他的运笔都是充实的运用中锋来写的,在最后面收笔的地方看得非常明显。
以上就是朝鲜中期的书法情况。
五、朝鲜时代后期的书法
到了朝鲜时代中后期,朝鲜的书法界有了很大的转变,就是“朝鲜真体”书法的出现。“朝鲜真体”本来叫做“东国真体”。“东国”的意思就是在中国的东边的一个国家的意思,后来,我以为韩国就是韩国,朝鲜就是朝鲜,何必要叫“东国”呢?我以为,一定要改成为“朝鲜真体”才对。两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这样的意见:以后我们不要叫“东国真体”,以后要叫“朝鲜真体”。
刚才大家看到的金刚山绘画,这种画叫做“东国真景山水”,意思就是说所画的不是中国的风景,而是朝鲜的真景实景山水。绘画方面有这样“东国真景山水”的风气,书法方面也有“东国真体”的风气。写“朝鲜真体”的主要人物也就是“朝鲜真体”的创始人,就是玉洞李溆、白下尹淳、员峤李匡师(玉洞、白下、员峤是别号)。我们以前研究韩国历史的人,都认为他们三个是“朝鲜真体”的主要人物,后来我经过研究发现,“朝鲜真体”的完成人物,要加有一个苍岩李三晚先生(1770-1845),他的书法有很浓厚的朝鲜固有的色彩,就有“朝鲜真体”的味道。
(看幻灯图片)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就是李匡师的篆书(图6),跟中国的篆书不一样,我个人认为,他的名气虽然很大,可是写得不怎么样,笔画也不怎么生动。(看幻灯图片)这个就是李匡师先生的行草,比篆书好,但是流畅归流畅,有点俗气。他虽然以朝鲜真体来写这样的字,可是我认为艺术造诣上并不怎么成功。
(看幻灯图片)这个就是李三晚的字。他比较穷,买不起好笔,就经常用葛做的笔写字。他的作品当中比较大的,如这个“群鸿戏海,云鹤游天”,我以为,这就是“朝鲜真体”的代表。我不晓得大家同意不同意,我看中国书体的时候,明朝初期有这样字形的书体——小楷,可是味道是跟这个不一样的。李三晚的笔画当中,颇有“癲笔”。韩国人以为,他的书体很像女人穿韩服时穿的一种白袜子的鼻子,有静肃、害羞的味道,而其中也有很多的涩气,一看就知道它跟中国的书体味道不一样,这个就是真正的朝鲜时代的书法。我觉得这作品应该是比较早期的。(看幻灯图片)后来,他喜欢写这样的楷书,很古,很有涩气。(图7)开始写楷书,从这边开始突然变成行书,后面就是这样。然后,再变成行楷,然后突然又变成这样的小字,我非常喜欢这幅,它的
(图7) 涩气很丰足,章法非常有意思,然后,一变成草书,再变楷书,又变行书,再变小行书。
那么,我们一起看一下他到底在写什么。他的学生名字叫做“元奎”,他说:“咨汝,元奎,吾遍观诸弟无有如汝者”意思是,“我平时观察我众多的学生,没有一个能比你出色”,所以,“今以传心画于汝”,所以今天就把心画传授给你,“心画”,就是书法。“其受哉”——你就接受吧。原来这一幅是写给他学生的,然后下面就给学生传授书法理论。
他传给他学生的理论,第一个是划法,说:“每日清晨画法一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天清晨,都要把他所创的笔法——新永字八法练习一遍,意思是说要先写基本的划法。第二,“每日写楷书五十字,间有额字以壮其气”,每日写楷书50个字,写楷书的时候,一定要写“额字”——很大的字,通过写很大的字,来壮你的气。“又作行草得其千万物象,勿傲人,多读书,作诗句,持身以重”,因为行草,草书是抽象的。所以,写草书的时候,一定要得到变化物象,然后要修养人品,不要侮辱人家,要“多读书”,有时要“作诗句”,“释身以重”。他还说,“吾死去,得以其替我多授远方人”,我“一生未可尽者划耳”,“无自是愈狂愈笃也”,这就是他的书法理论。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写“额字”(图8)——这样的大字,而一幅之中,行书、行草、草书、楷书都有,中间又有大字。他的书风看起来很奇怪。可是,我觉得章法非常好:有大的字,有小的字。粗的笔画,细的笔画都在一起,这样的写法是以前的书法里面很少见的,他的书法就有这样的章法,这样的作法,而且,他的笔法很具又涩气。这无疑是一个
非常成功的作品。 (图8)
这个是他的作品当中非常有名的:“书道以汉魏为原,若专事晋家,恐或有取妍”(图9),这是他的书法观,伊秉绶先生曾经说过“书如佳酒不宜甜”,李三晚的书法不是甜,外表不是美,可是越嚼越有味,很有雅趣,也有涩气,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这就是朝鲜时代后期出现的比较具有朝鲜特色的李三晚书体,
(图9) 他代表朝鲜真体,他是朝鲜真体的完成者。在韩国书法家当中,很多人要学他的笔法,可是他留下来的真品不多,也正是因为他的身份不很高。
朝鲜真体出现以前,还要提到一位很有名的书法家,是紫霞申纬先生(1769-1845),他是比较重视中国书风的一个书法家。因为朝鲜时代虽然在书法的风尚上有如上所说的变化,但他呢?不接受这种变化,而依然学习中国书法。他的别号叫“紫霞”,韩国人都称他为紫霞先生。他也是非常有名的诗人,他学杜甫的诗,也曾经去过大陆燕京,去见过当时新潮的学者书法家翁方纲,。他本来学的是米芾,后来受到翁方纲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的书法世界。
到了十八世纪后期,韩国的先进学者们作为出使清国的使节与清国的学者交流切磋,开阔了眼界,书法也受到了他们的新思潮的影响。清代的学术是多样的,然而它的主干主要的部分是考证学,重视实际的证据和资料。为了研究文字,金石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写字的人们追求楷行之前的根本——篆隶的笔法。自此,虽然学习书法主要还是依赖法帖,但此时已开始关注碑了。阮元所撰写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主张北方的书法传承于碑帖,南方的书法传承于法帖,因此北方的楷书保持着正统的隶法,而南方的早已丧失书法的根源。所以为了找到正确的书法,学习北碑才是正确的道路。
当时的翁方纲是金石学的权威,深通帖字的著名书法大家。韩国的先进学者来到中国,接受清朝考证学以及金石书法的知识,主要都是自于翁方纲和追随他的一些学者,纪昀、阮元、孙星衍等等。这时,受清朝新书法潮流影响最大的就是金正喜先生。
“秋史”是金正喜先生的别号。
(看图片)这位就是金正喜先生.(图10)。
我们刚刚在前面讲到的李三晚是金州人,是布衣书生。而金正喜先生的身份是非常高贵的。先看金正喜的家系,到了朝鲜后期,把朝鲜的整个国力中兴起来的国王是英祖大王和正祖大王。金正喜先生的祖父就是英祖大王的驸马。所以金正喜的家系是非常有名有势的。而英祖大王非常疼爱的公主就是和顺公主,金正喜的祖父就是和顺公主的丈夫,所以英祖大王给金正喜祖父封地为月城尉,这个月城就是今天的礼山。礼山位于韩国的中部。现在礼山那还保留着金正喜的故居,并且金正喜的墓也在那里。金正喜的身份是那么高,他的父亲还当过 “判书”,金正喜他本人也当过“参判”。“判书”就相当于 ( 图10)
现在的“部长”,“参判”就是“次长”。
(看幻灯图片)这就是他的画像,这是他的故居,这就是金正喜的墓。我们韩国研究金正喜的人一提 到金正喜,几乎同时就要提到翁方纲。因为金正喜2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以使节的身份到清朝去,金正喜也随从他的父亲到中国大陆,去的时候要30天,留在燕都要30天,回来的时候还要30天,90天的旅程中,一定要儿子去保护父亲。所以他随从父亲去燕京。
金正喜到了北京以后,他见过翁方纲(图11)一次,接触了三个多小时。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学到的非常多。翁方纲当时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拜见年纪大的老人为师。翁方纲特别邀请他早晨3点钟就来,因为他的习惯就是很早就起来。金正喜听从翁方纲的话,早晨3点就去了。金正喜不会讲汉语,只能写文章,只能笔谈。三个小时的笔谈过程中,翁方纲教会他很多,其中最主要一点是要他一定要学苏东坡,要学宋朝人学书法的态度和方法。
我以为,宋朝人学书法的方式,是“以观为主”的。最近练书法的人非常重视临摹,各位也都是临摹过很多的碑和帖吧。可是,宋朝人不太重视临帖,他们非常重视“观”。他们认为一个人学书法的时候,选一个书体或书帖,一直临摹到一年或到两年三年的话,很会产生习气,就是习惯。如果一味临摹王羲之书体的话,他的手笔已经是被王羲之的书体污染了,这被污染的书写习惯就是习气,这样一污染就不容易转变到别的书体。如果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一直学一个书体的话,他的书法一定会有习气,所以,学书法的时候,虽然临习是非常重要,可是 (图11)翁方纲行书作品
临习之前一定要看多一些,先培养眼光,然后以这样的眼光来临摹碑帖,而得到一种悟的境界。那就是东坡所说的“晓书”。宋朝人,学书法的方法是这样的。一般人学颜真卿的时候,选一个颜真卿的字帖,然后临摹。可是宋朝人学颜真卿的话,是把颜真卿所有的碑帖都拿过来看。天天看,看了以后,要觉悟到颜真卿的草书、行书、楷书之中,一以贯之的书法美。这样觉悟了以后呢,头脑和胸怀里头才存在着某种美感,然后被打动,进而追求颜真卿真正的美感。宋人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书法、教书法,所以黄庭坚就曾经说过,学书法的时候,要“细观”,要详细的观,要“多观”,也要“熟观”,以这样的方式来贯通古今。翁方纲教金正喜的时候,也是给他讲了这样的道理。他带了翁方纲的意见回到朝鲜,然后跟他的朋友讲翁方纲所说的这个理由,借着就把朝鲜整个书坛的风气转变了。
那么,目前韩国的专家们怎样评价金正喜呢?我以为金正喜有两面性。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他将中国清朝的新书法潮流移到朝鲜来。可是,他太喜欢中国的书法,因而他否定了朝鲜自己的朝鲜真体。所以,可以说新的中国书法带进来,这是他的功勋。如果带进来的同时,他在朝鲜真体的书法上加上新带进来的中国书法,然后再创出来更新的书法,多么好呢?然而,他带来了中国书法以后,完全否定了朝鲜真体,然后以中国书法来代替朝鲜书法。这就是他今天被书法家批评的地方。
可是,他本身的书法是非常好的,可以说,是韩国的第一书法大家。现在他的书法作品在韩国最贵。有的时候,他的作品是韩币1亿,有的时候,小小的一个就几百万,所以,他的作品赝品也很多。
金正喜54岁的时候,被贬谪到济州岛。现在的济州岛是一个观光胜地,各位可以到济州岛旅行,而当时,济州岛是一个很少人去的孤岛。我个人来看,他54岁以前的作品,没什么了不起的。他54岁被贬到济州岛以后,总共有7年在济州岛,这7年当中后半期三四年创作的作品是特别特别好的。大家都是推崇金正喜,可是,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作品不会全部都好。金正喜虽然是韩国最有名的书法家,可是他的作品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认为他54岁以前的作品,不会很了不起,这为什么呢?这个跟人品有关系。他的祖父是英王的驸马,他父亲当过大官,他本身也当过大官,所以他就目中无人,年轻的时候非常骄傲。而且他到过清国,学了很多新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我看过他的传记,他的文集,其中讲到书法的文章相当多,他的这些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开头就谈书法的原理、历史、学习书法的方法以及中国的书法的优点等等。然后到后半部分呢,一定大转局面开始批评当时朝鲜的书法,说:“可是,我们东国有这样弊病……”。前面写中国书法是怎么样怎么样好,可是一转折谈及朝鲜书法的时候呢,批评得非常厉害。虽然当时朝鲜真体的书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可是不是全部都不好,里边也有可取的地方,可是他全部都否定。这是不公平的态度。我觉得他的 “慕华”思想有点过分,而且他太尊重翁方纲,可以说,他一提到书法,就提到翁方纲。我认为他的心目中,翁方纲的一句话就是金口玉言。可是各位再想一想,清朝很多的书法家当中,翁方纲的地位不怎么高,而且,他的书法作品,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他的金石学是好的,作为一个学者研究的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可是,他的书法成就,我觉得没有什么。但是, 在金正喜的心目中,翁方纲就是非常了不起的。
(看幻灯图片)这个就是翁方纲送给金正喜的东西(图12)。他得到这个以后非常高兴。还有,(看幻灯图片)这个是翁方纲的儿子翁树昆所写的书法,现在保管在韩国的一个私人美术馆里。我觉得不怎么样。各位觉得呢?
(图12) (看幻灯图片)这个是金正喜韩国的学生画的金正喜的画像,各位,看这个画像的时候,想起谁来了呢?应该想起苏东坡吧。因为金正喜非常尊重、仰慕苏东坡,所以他的学生画他的画像的时候,画得很类似苏东坡的样子。
(看图片)这个是金正喜的代表作。他71岁的时候,就是去世那年所写的作品,“大烹豆腐瓜姜菜,高会夫妻儿女孙”(图13)。
(看幻灯图片)这个是在韩国古代书画当中唯一被指定为国宝的。
这个叫做“岁寒图”。天气冷了以后,松树,柏树还是保存着青叶。金正喜被贬谪到济州岛以后,前两三年,虽然被贬谪,可是他的生活还可以,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因为济州岛的一个牧使暗暗的帮助他。金正喜曾经当过中央政府的大官,很可能有一天,他的权力恢复,再回到朝廷去当大官,如果济州牧使不舒服地招待他,到那时候就没有命了。所以,贬谪初期,济州岛的牧使对他应该好些。可是,过了四五年之后,人家看到金正喜已经完了,已经没有将来了。那时候,朋友也已经跟他没有来往了。所以,7年当中的后半期,他是非常孤独、非常孤单的,没有人找他。就在这样的时候,他的一个学生还保持着“岁寒之心”来看望金正喜。这学生就是李相迪,李相迪一直很尊重金正喜,从内地到济州岛虽然很危险,可是他有空的时候,就去拜见他的老师金正喜。他是一个会说汉语的译官,经常到中国大陆去,买来新的质料、新的书、新的毛笔、新的纸张,去见老师的时候就带着送给他。金正喜非常感动,于是
(图13) 就画了一幅《岁寒图》送给李相迪——人家都以为我已经完了,没人找我,可是你呢?跟松树柏树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你是真正的好人,你就是真正的学生。后来,这个画经过很多高人的手,流到了中国的琉璃厂来了。然后,被一个日本人藤冢邻买去。藤冢邻是第一个研究金正喜的人。1920年,他写了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清朝文化东传之研究》,这个论文里头写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有关金正喜。他要写这篇论文,搜集资料到北京来,在琉璃厂里面发现了这个作品,就买回去了。然后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的前一年,韩国的一位书法家孙在馨先生,非常有钱,他认为这个画是朝鲜时代金正喜的代表作品,可是却被日本人拿走了,一定要拿回来才对。1944年,他写一封信给藤冢邻说这幅作品是我们韩国人的,一定要还给我们。可是,藤冢邻一言拒绝,不给。后来,是1945年,我记不清了是4月还是5月份,他出海去日本,然后在藤冢邻家附近租了一个旅馆,每天早晨7点起来去找他,要求还给我,他拒绝,第二天又去,还给我……过了一个月,已经7月了,后来一直去,藤冢邻被感动了,说:我将来一定给你,可是,我死前没有办法给你,因为,我太喜爱它了,不能亲手给你,我去世的时候,给我的儿子遗言叫他一定要还给你。可是,孙在馨先生一直不放心,一直要求还给他,终于最后这幅画还回到了韩国。如果他那时候没有带回来这个东西的话,可能现在就已经没有这幅画了。因为孙先生拿了这幅画以后,过了几天,藤冢邻的家受炸弹的轰炸就全烧了。
(看图片)这幅书法作品是金正喜最后作
(图14) 品,是他71岁的时候写的(图14)。他晚年住在果川,写得非常好,很古很雅。他平时非常喜欢这句“书势如孤松一枝”,大家看这个“板”字的竖画、撇画,真的可以看出松树的“势”,很朴。
分给大家的资料的第二页,是金正喜的好友权敦仁评论金正喜的书法说的:“阮堂(金正喜)济州以后之書如子美夔州以后诗,柳子厚柳州以后文。”这句的意思是能了解了杜甫(子美)到夔州以后的诗和柳宗元到柳州以后的文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了解金正喜的书法。黄庭坚曾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这就是一种“无法之法”,是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后来,把金正喜和苏东坡相比的评论也在韩国书法界出现了。金正喜本人也是非常喜爱苏东坡的。我不知道他能不能达到苏东坡的境界,但后人常将他二人相比,他们的成就、遭遇都有相似的地方。
讲完金正喜,朝鲜后期的书法基本上都讲完了。
七、现代韩国书法
下面我要讲的是现代韩国书法的情况,介绍1949年韩国光复以后的几个人物。
第一个就是孙在馨,他是刚才我说的把《岁寒图》从日本拿回来的那个人。他的作品就是这个(看幻灯图片)他的创作性比较多。还有一位各位比较陌生的柳熙纲先生,也是韩国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之一。第三个就是宋成镛先生,宋先生是我的外从祖父,(幻灯),他从来没穿过西装,衣食住行都很传统,和古代的文人一样。看一下幻灯上他的作品:这是他27岁时候写的,我母亲结婚时带过来的,学的是米芾和董其昌。下面是他画的竹子,他画的竹子在韩国是最有名的。(幻灯)
因为时间的关系,朝鲜及现代韩国的书法就讲到这里,下面再多说几句就结束吧。我现在任教的全北大学所在的全罗北道(“道”相当于中国的省),是韩国闻名的艺术之乡,他的首府就是全州。从1997年起在全州举办了规模很大的国际书法展,就是“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今年又要举办第五届了。我们发出的请柬中,邀请的中国、日本的大书法家都不少。今年10月1日开幕,在这里做一下宣传。双年展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书法展。上届我们准备了16个节目,这一届又准备了23个节目。我们的中央政府和道政府拨出了7亿韩币,希望今年能圆满成功。今年我们还要举办一个书法学术讨论会,邀请各方面的学者,包括北京大学的王岳川先生参加。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把汉字文化圈艺术的精髓——书法推广到西方国家吧!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王玉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