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通古今学贯中西 名学者蜚声国际
--——记香港饶宗颐教授


  饶宗颐教授是香港著名学者。他博学多才,通古达今,学贯中西,学术上的成就早已蜚声国际。他研究甚广,有史学(包括地方史、古代史、文学史、艺术史、音乐史、宗教思想史)、甲骨学、敦煌学、词学、楚辞、目录学、考古学(包括金石学)及书画等8大门类。1935年,他18岁时即发表第一部著作《潮州艺文志》,194年发表《楚辞地理考》,1950年发表《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1952年至1968年先后发表有关敦煌本老子思想的研究论著,对道家史有深度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在学术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被巴黎大学东方学院定为学生教材。1962年至1963年前后又发表了甲骨学处女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和第一部词学专著《词籍考》。1968年至1973年发表《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及与友人合著的《敦煌曲》,1973年至1978年发表了《敦煌白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1988年版《选堂集林》。
  从饶宗颐教授的教学经历,我们也可看出他的成就和名望,1936年19岁时,任教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4年应聘任无锡国专教授;1946年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1947年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主任,同年任广东《潮州志》总编纂及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迁居香港,1952年至1968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其中1963年曾去印度班达加东方研究所与该所负责人谭平山共同研究交流学术工作。1968年离香港受聘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主任;后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与客座教授,1978年至1979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教授、系主任、客座教授和法国远东学院研究员。 1962年获法国儒莲汉学奖。1989年获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称号。1983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31届亚洲、北非人文科学国际会议,参加的有来自世界各地学者三四千人之众,饶宗颐教授被推选为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两个分会主席。这不单是荣誉,而且证明他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得到推崇。不是吗?外国人在日本要出学术性的书是非常困难的,而饶宗颐教授却在i983年起以每月一册《敦煌方法丛刊》出完全套25册。这多么不容易啊!后米又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他现在虽已退休,由于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澳门东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
  饶宗颐教授1917年6月生于广东潮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饶锷是潮州文化名人,其书斋叫“天啸楼”,藏书万卷。饶锷著书立说,作品有《天啸楼文集》《潮州西湖山志》《王右军年谱》等。饶宗颐从小受父亲的教导,刻苦学习,加之本人天资,小时便才华横溢,初露头角,引入注目,有“神童”之称。其父著有一部《潮州文艺志》但壮志未酬,便撒手西归,留下未完稿。饶宗颐继父志,18岁时便完成此著作,使当时不少潮州学人深为佩服。
  饶宗颐教授治学严谨,博学而不炫露,踏实苦干。他做学问,选题不步人后尘,而敢选前人未做或少做的题目去开拓。主张选题先找证据,然后去探讨研究。他为人胸怀豁达,厚道。他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仍每日读书。他读过的书不少,都有眉批、评句,有的书还精心细读数遍。他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他一生真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到过西欧、日本、东南亚等地。所到之处,他都吟诗作画。最出名的有1963年在印度旅行时所作诗集《佛国集》。历史上顾炎武喜欢出门带书,骑在马上也看书;欧阳修生平所作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厕上。就此而言,饶宗颐远远超过顾炎武和欧阳修。因他足迹遍及世界很多地方。在中国除西藏外,北京、上海、西安、苏州、杭州、绍兴、桂林、重庆、黄山、天台山、泰山、汕头、潮州、广州、深圳、厦门等地都留下他的身影。1980年他还自费花3个月时间参观中国33个省市博物馆。他研究宗教,对佛、道等教都深有研究,尤其在道教方面更是独辟蹊径,有独特贡献。然而,他不知跑了多少艰难的路,流了多少汗水,才换来学术上的成果。他每天必看宗教方面的书。他曾对人开玩笑说:“我与佛、道有缘啊!”
  饶教授,名宗颐,字固庵、伯濂,号选堂。这些都是小时其父亲为他取的,目的希望他能宗法于周敦颐、周濂溪,将米成为大理学家。他一次在日本旅游时,偶然发现日本古代有一高僧也叫“宗颐”。他与人打趣地说:“若人真能转世的话,我生前可能是位高僧。”后来,他真的制印一枚:“十方真定是前身”。中山大学陈炜湛先生曾在一杂志上谈及这么一件事:他和饶宗颐教授到山西华严寺旅游时,饶宗颐教授无意中又发现有一经书的写序人的名字也叫“宗颐’。此人是北宋高僧释宗颐。他看后,甚有感触,即随口赋诗一首:
    窃喜同名得异僧,
    秋风正马事晨征,
    华严寺前挂飘去,
    岂是生前此诵经。
  饶宗颐教授是一位出色诗人,也是一位出色词家。他的即兴赋诗,看出他的才华和情趣。他为了获得第一手道教方面的资料,1981年在山西旅游时,专程去运城参观道教建筑物永乐宫。事有巧,那天正逢休息日。饶宗颐教授不得参观,非常扫兴。他费了许多口舌也无济于事。管理者说:“这是制度。”后来,他觉得饶宗颐教授等人确是从海外千里迢迢而来的,又是学者,便想考考他,脱口而说:“您如能以永乐宫人物即兴作诗,便可破例参观。”实际上,他只是想开个玩笑而已。哪知,饶宗颐教授却把它当作一件认真的事来办。他满口答应,即兴作诗一首。其中有两句:“咸阳尝见重阳碑,风雨中条拜古祠。”原来永乐宫前是三清殿,中间是吕洞宾殴,后殿是全真教教主王重阳的巨型故事壁画。饶宗颐教授去陕西咸阳旅游时,曾在博物馆地上见到一块记述王重阳的石碑,以此联想便作成此诗。咏诗后,管理人员非常佩服,便笑呵呵地打开门锁,迎接他们进去参观。他们也饱尽眼福。
  1986年12月在潮州召开的国际韩愈学术研究会上,饶宗颐教授作关于《宋代潮州之韩学》的报告,听讲的人,无不为他观点新颖、材料丰富、论证有力所信服。值得一提的是,他作学术报告时谈笑风生,妙语联珠,博得阵阵掌声。
  作为一个享誉国际的教授、名流、学者的饶宗颐先生,精通5国文字,如法文、英文、日文、古梵文等,对阿拉伯文化、印度佛教经典都深有研究。从他著作及旅游世界各地所咏的诗集中可看出他的才华和渊博学问。平时与他接触交谈的人,深感他的话是知识的流淌,给人思想的启迪。从西方历史说到东方历史,从中国谈到外国,从文学谈到宗教……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使人简直不相信他已是年过70的人了。
  饶宗颐教授是个心胸旷达的人,这可能与他的文化修养有关。他平时除写得一手好诗外,又是一位名书画家。他的书法算得上是一流的。他的习惯是晚上看书写文章,作书画。从他的山水画及人物画的风格可看得出受清代四僧画风的影响,又别具一格。书法更是苍劲浑厚有力,堪称名作。饶宗颐教授还有鲜为人知的一绝,即精于古乐。他有每晚写作后即弹古琴以自娱的爱好。他有一把经友人介绍从收藏家那里用500元港币买来的叫‘万壑松”的名琴。他曾对人说,小时,有人疑他“命短’,可他却活到70有余了。这与他性格开朗,善音乐,好旅游,多运动,勤动脑不无关系。事实上,这正象他在浙东旅游时曾赋一诗所说,"最艰危处且逍遥”一样,乐观能使人向上,遇难而不畏缩。3年前不少学生为他祝寿时,他笑呵呵地说:“70才是我人生的开始。”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