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常熟“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随感
维摩
研讨会现场
言恭达在研讨会上发言
部分代表发言
由沧浪书社和常熟市书协联合主办的“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9月16日至18日在江苏常熟水月山庄举行并圆满结束。这次会议有几个不寻常处:它是首次由民间社团主办的国际性书法史学术研讨会,标志着我国书法界的民间团体已进入国际学术交流阶段。与以往所有书学研讨会广泛征稿和少数特约相结合不同,凡与会和提交论文的学者均由主办单位特邀,并有意识地约请了长期从事古籍整理、文字学、考古学的专家。因为这些学科对中国书法史的深入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特邀征稿书上详细提出要求:论文要附500字以内的提要,按规定的格式作附注、引文须详注图书版本、卷页,论文或论文大纲以及图版幻灯片均按统一格式打印、制作;会议厅配备两架幻灯机以供演讲时使用,体现了书法研究学术规范已逐步健全和完善,与国际上的学术会议逐步接轨。
提交的26篇论文中考证性的占了大半,其中许多论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除了运用传统的版本学、文字学、训诂学和其他一些研究手段外,还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包括对西方理论的关怀。对一件作品、一篇著作、一个术语、一种现象予以考证,这是研究书法史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为较宏观地研究一个重要书家,一个时代(时期)、一个专题,甚至通史提供正确可靠的依据。同时,考辨鉴别的研究方法也是研究书法史的学者所必须掌握的手段。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正确依据或研究能力,那么要搞宏观的书法史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现在有些从事书法史或理论研究的人认为这些研究是拘泥于细节,认为一些遗留的问题关键到能够改变书法史的毕竟已极少见。这种考证性研究的偏见,在历史学界看来是十分可笑的,弄清辨正任何一个细节,都是还原真实,能使人们更清楚、正确地了解历史。中国书法史要更全面细致深入地用现代方法进行研究,而不是停留在以往仅仅罗列排比一些金石碑帖、书家书论那种粗略的单线式的书法史阶段。那么和其他学科史的研究比,我们还只是在起步阶段。书法史上还有许多空白,我们对许多重要书家、书法现象还缺乏深入、正确的了解,有些前人的观点尚须用科学的方法来重新检讨,所以去踏踏实实做一些基础工作就尤显重要。会议上一些论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例如美国耶鲁大学白谦慎的论文《一六六零、七零年代山西的学术圈对傅山书法的影响》,从傅山早期的书法作品中找出大量的古体、异体字,说明他染有晚明刻意标新立异、师心自造的习气(包括黄道周、王铎等都有此习气。)山西因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其时成了来自南北的学者们聚会的地方。明末文人“游谈无根”的浮夸学风逐渐被崇尚朴实、注重实证的学风所取代。傅山受到这个学术圈的影响,在后期创作书法作品时,特别是篆隶作品时,变得比较谨慎起来。傅山关于篆隶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的论述,也和当时金石学的研究风气相关。苏州大学华人德《论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辨》的论文,对出土和见于著录的东晋墓志予以统计分析,指出东晋墓志绝大多数为侨迁到江左的北方士族所设,是作为迁葬祖茔时辨认棺木的记识,所以形制内容简约,一任工匠书刻,字迹粗率。从而解释了西晋、南北朝的墓志为何在形制、文辞和书刻诸方面都要比高度重视书法、并产生了卓越的书法家群体和二王这样的大书家的东晋时期的墓志要讲究精美这一特殊现象。继而指出:六十年代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而引发的兰亭论辨、郭沫若和赞同郭沫若观点的有些学者,再三将东晋墓志的刻字作为最重要的参照物,来推定“王羲之书法必须有隶书笔意而后可”,这是拿工匠的书刻字迹和王羲之新体作比较,方法是不科学的。华东师大沃兴华的论文《隶书名实考——兼论<兰亭序>真伪之争中的隶书、章草和草隶问题》,并对兰亭论辨双方文章中对“隶书”、“章草”和“草隶”的问题予以重新检讨。
考证性文章由于微观的研究较多,又往往一锤定音,不便于在会上进行讨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石慢建议,以后的书法史研讨会上能不能提出一些“暧昧”的问题,以利大家从各个角度思考、展开讨论,而大多考证性文章可以通过书面进行交流。吉林大学丛文俊的论文是《鸟凤龙虫书合考》,他在规定论文演讲的20分钟里,主要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在会后,他特邀了几位学者撰写有关方法论的文章,将在《中国书法》杂志上设立专题栏目,以作系列讨论。
会议在论文演讲结束后进行了座谈。在美国的学术会上,每天或者半天,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与会者提问质疑,由各演讲人答辨。在台湾,每篇论文宣讲完后,指定一二位学者予以评论。这样安排,印象会更深刻,效果也会更好。
这次出席会议的有台湾故宫博物院朱惠良、台湾彰化师大戴丽卿和美国哈佛大学李慧闻三位女士。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慧淑女士因身体原因未出席。海外学者参加会议的女性占三分之一强。邀请的佛山师大白鸿女士也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会,故没有大陆的女学者参加。我国书学研究缺乏女性学者,这是十分遗憾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的会务工作周到而细致,使得会议能在井然有序、严肃活跃的气氛下进行。与会者都是同一个身份,即学者的身份,没有海内海外、职务职称、新老亲疏等区别,吃住待遇一视同仁,海外学者希望并习惯于不作任何特殊照顾。会议结束返程时,想方设法为远程者订购卧票,在上海、苏州、无锡中转时均有人接待。现在有些会议往往将与会者分成三六九等,待遇大不一样,会议结束作鸟兽散,致使一些人高高兴兴来,怨气冲天走,大有被利用和愚弄之感。任何机构和团体举办会议和活动,都要平等待人,不亢不卑、相见以诚,把它看成是一个广交朋友的机会,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誉。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