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记行
蔡明瓒(台湾)


  1999年6月16日至19日,在大陆苏州举行的《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堪称世纪盛会。兰亭序历来号称行书之龙,为书圣王羲之代表作之一,自唐代陪葬太宗昭陵,真迹湮没,世间只留下临本、摹本、刻本,于是乎重重疑窦纷腾千余年,1960年代甚至由郭沫若氏挑起兰亭序真伪的论辩,30余年来,随着地下考古文物的出土,许多观点得到厘清,真伪的问题不再那么截然,何况兰亭序的书法价值仅从传世的临摹本已足够加以肯定,然而就书法研究而言,由于兰亭序所象征的二王书风影响书法史至深且钜,故环绕于它的种种相关现象仍受到广泛的注目,因此以兰亭序为主题的研讨会之掀起热烈回应就无足为奇了。再者,海峡两岸自1 998年开启文化交流以来,合办学术性的国际研讨会还是头一遭,且是由大陆民问社团负责筹划,在大陆召开,台湾民间书法艺术基金会提供全额活动经费,民间有识之士共同为弘扬书法艺术文化所作的努力,将在书法史上留下可贵的一页。

  回溯在1998年夏天,“沧浪书社”旅居美国的社员白谦慎申请“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补助其来台作研究的经费获允,并于七月中抵达台北,在半个月的行程中,选阅“何创时书法基金会”馆藏、参观其他公私藏品、作数场讲演、和此地重要书家学者会晤,之外也提出了“沧浪书社”将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的企划案,在提呈“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何国庆先生后,得到将予经费赞助的允诺。白谦慎回美后便积极进行论文发表人的邀约,会议场所的选定则交由“沧浪书社”总执事言恭达和苏州大学华人德负责,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划、联系,共有22篇论文在会议中发表,连同分场主持人、评论人、两方面的少数工作人员,此次参加研讨会的人员共40余名。会议的形式采取专家学者之间的相互研讨,不对外开放参与,与会人员以大陆学者占较多数,其次为台湾,再次为美国、  香港。由于学术领域是没有地区界限的,随着报刊、专论等出版品的流通,事实上专家学者之间平时已互有了解,甚至对彼此研究的范畴有清楚的掌握,而有主题的研讨会正是要结合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对某些问题做集思广益的厘清,或促成新的激荡与发现,透过面对面的研讨,使学术深度向前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对中国艺术史的学术研究率先展开,80年代以后台湾不少留学生到美国修习艺术史硕博士学位,把西方的研究方法带进来,促使90年代一些大学研究所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热络展开。大陆方面留美研究艺术史的风气在90年代以后才陆续开始,但是自文革以后考古文物大量发掘所引起的研究风潮,对艺术史冲击不小,事实上考古研究有历史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也有艺术方面的,譬如殷墟的甲骨文,楚、汉墓中的帛书、简牍,魏晋的墓志铭,在书法艺术史的研究上即具有重大意义。

  《兰亭序》国际研讨会举行之前夕,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召开了记者会,向媒体简介了活动的内容和会议程序,台湾方面出席研讨会的台大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何传馨、东吴大学教授李郁周和笔者,在记者会中报告了有关主办单位之一沧浪书社的结社缘起及和台湾书坛的交流事迹,并就研讨会主题有关兰亭序的一些问题作了简单的说明,傅申教授特别撰写了数千字的新闻稿,把兰亭序在1960年代所引起的论辩将在此次研讨会中再度成为焦点话题的新闻性带入高潮。于是包括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民生报……各大媒体遂出现了大篇幅的报导,使兰亭序国际研讨会未演先轰动,这是近年来有关书法活动较大规模的媒体造势成功。其实报纸大篇幅刊登此项活动消息之外,艺术媒体中的艺术新闻、典藏、新朝艺术、书法教育会讯也都有醒目的资讯,关心书法艺术文化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台湾的“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和大陆的“沧浪书法”将举办这个国际性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会。相较于此,大陆方面的媒体 (书法导报等)则采取事后报导,因为要想让研讨会活动的消息广泛传布,遍及全国各地并不容易,而如果只是地方报纸披露消息,说实在意义也不大。就目前而言,大陆上书法讯息的传布大抵有赖专业的书法报刊,如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等周刊、月刊或双月刊,既然研讨会并不开放爱好者到场参与,那么会后再作报导或许更能掌握要点。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由于整个活动的灵魂人物白谦慎是留美的艺术史博士,深谙学术论文规范,因此在规划时就以国际水准作要求,而与会的世界各地学者更大都是个中老手,譬如台大艺术史研究所的傅申教授,他早年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职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后赴美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任华府佛利尔美术馆东方艺术部主任,又和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合编“世界各博物馆藏中国书法艺术名迹集”,也筹办过国际书法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是书法艺术史学界的国际权威,其他如台湾的朱惠良女士(亦在美国获艺术史博士学位),大陆的华人德、丛文俊、沈培方、曹宝麟、邱振中……都到过香港、台湾或日本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在国际间享有极高的声誉,以如此坚强的阵容投入研讨会,其精彩程度自不在话下了。作为活动赞助者的何国庆先生整整两天参与了每一场论文发表及讨论,仔细地聆听每一篇精辟的专家心得,获得了毕生难以遗忘的深刻经验。一位旁听的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艺术史组研究生,告诉笔者她不仅大开眼界,见识到了学术研讨的精彩过程,也在研究方法、做学问的态度上得到了重大启发。事实上台湾这几年来经常有大场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吸引素有理论基础的书家、专家,也常是研究生开眼界、长见识的绝佳机会。对于一个书家、理论家而言,眼界、见识是成就高低的检验标尺,如果不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性研讨活动,久而久之即成井底之蛙了。


    (摘自《书法教育》1999年第12期)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