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湛若水(1466-1560)


  初名露,字元明,表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广东增城甘泉都(今新塘)沙贝村人,学者称之为“甘泉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湛若水资质端庄凝重,无妄动,无妄言。少年时因家庭多事,16岁才入学。22岁被荐举为应试士子在广州府求学,弘治五年(1492)在乡中举。弘治十八年(1510)参加会试中进士。先后官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礼部、吏部、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简。

  弘治七年(1494),湛若水赴新会拜著名理学大师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献章(号白沙)为师,认真钻研心性之学,有独特见解,深被献章器重。献章逝世前一年,即弘治十二年(1506)效法“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把江门风月钓台作“衣钵”,传给湛若水,以示“有无穷之托”。湛若水师承白沙先生“天地间一气而已”的“学宗自然”心学理论,深得其精义,并阐进入微,演绎发挥,发扬光大,被后人广为传诵。湛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强调气理合一,知行合一,提出“谓心者,体万物不遗者也。”“随处去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知行并进,学问思辨行。”“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主张把主观精神与客观物体统一在一起,即“心性非二”,“理气合一”,对于宋明理学“以心言理”和“以气言理”的两股思潮来说是很有新意和独创性的。因而得以成为陈献章之后岭南学派的一代宗主,与当时著名理学家王守仁(阳明)讲学论道于一时,各领-,时称“王湛之学”。白沙、若水之后的广东文人学士,不少受到他俩的理学思想的影响。

  湛若水虽为朝庭大官,但他的一生主要业绩还是从事教育和讲学活动,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和作出过积极的贡献。湛若水40岁考取进士后便开始在明都南京一带讲学,后来他先后在扬州、贵池、衡山、武夷和广东的罗浮、西樵、广州、增城、龙门、英德、曲江等地兴办教育,独自捐资或带头捐资修建书院40多所,“以兴学养贤为已任”,规定每一书院都设“赡田”,以学谷周济贫苦学生,且订立崇俭规约以免侈奢恶伪。这一做法促进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弟子遍布全国,约有4000多人,学有所成390多人。他一生创作有《圣学格扬通》(100卷)、《礼经传测》(68卷)、《春秋正传》(37卷)、《四书训》(19卷)、《诗厘正》(20卷)、《甘泉集》(32卷)和主编《增城县志》(19卷)等,后人在新塘建“尚书府”牌楼,在荔城建“三尚书”牌坊以作纪念。

【作品欣赏】↑TOP
湛若水《行草七言诗轴》纸本行草书 144×72cm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湛若水《行草甘泉洞诗轴》纸本行草书 149.5×56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湛若水《行书七言诗轴》绫本行书 198.4×39.4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拍卖精品】↑TOP

【相关文章】↑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