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留言评价

吴大澂(1835-1902)


吴大澂《行书致徐熙二十六札》 之一 上海朵云轩藏

更多[1][2][3][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26]

附录:《聚散本相因,离情自悲怅》——观《吴大澂致徐熙手札》有感
文/仲威

  从古至今文物大收藏家的结局大多凄苦,受这一宿命作弄最大者当推吴大澂。吴氏文物收藏的聚散经历差一点就被写入中国近代外交屈辱史。

  两封急电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派李鸿章赴日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中国不仅要割让土地,还要赔款二亿两白银。条约内容苛刻,举国哗然。吴大澂五月二十五日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发去一急电云:“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古镜五十圆、古瓷器五十种、古砖瓦百种、古泥封百种、书画百种、古泉币千三百种,古铜印千三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请公转电合肥相国,与日本使臣议明,作抵分数。此皆日本昕希有,置之博物院,亦一大观。彼不费一钱而得之,中国有此抵款,稍纾财力,大澂借以伸报效之忱,一举而三善备焉。如彼允抵,即由我公代奏,不敢求奖也。鄙藏古器、古泉,日本武扬(前任驻华公使)曾见之,托其转达国王,事或可谐。”①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六日,吴大澂急电发出十天后,还未收到张之洞的答复,于是再次致电张氏,催促此事。电文云:“刚电及函,想均鉴及。如合肥不愿议减,或倭使不肯婉商,可否乞公代电总署,托俄公使,电告俄王,玉成其事,令倭减去二十分之一。如有成议,澂当另备古物百种,由总署转送俄王。与其竭我脂膏,不如略减赔款。所以请公代奏者,澂本部民报效之款,应由原籍地方官上闻,惟公知其心迹,无他耳。纾君父之急,与从井救人不同。”②

  吴大澂为何如此急切地要捐出毕生收藏呢?此话还要从与吴氏一生荣辱关系至大的中日甲午战争讲起。战端初开, 前线淮军不堪一击,日军由朝鲜过鸭绿江,占领安东、凤凰城、长甸、宽甸、岫岩、海城等战略要地。当时全国的总 督、巡抚几十个,在大敌当前之际皆作壁上观,唯独一介书生吴大澂,迫于忠愤,不自量力,敢于奋勇请缨,带兵向 前。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十二月二日光绪皇帝颁旨,开始启用湘系军队,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 军务,旋又以吴大澂和宋庆帮办军务,率兵援辽作战。可惜,吴大澂作为酷好金石古董的旧式学者,根本没有受过近 代军事训练,让他来指挥军队作战,真可谓舍弃所长,用其所短,南其辕,北其辙,岂能不一败涂地乎?开战仅六天, 牛庄、营口、田庄台三大重镇相继失陷。他的失败,使主战派处境陷入被动,因为把数万新老湘军调上前线,是开战 以来清廷所采取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也是光绪皇帝和翁同龢等主战派所采取的最后一次尝试。这次失败,使得 清廷已经没有力量再组织有效的军事反攻了。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二月二十一日吴大澂被撤去帮办军务,随即 赴湖南本任。于是就有了上述两封败军之将的急电。

  不料张之洞对吴大澂此举不以为然,复信几近挖苦与冷漠。张氏云:“电悉毁家纾难,深佩忠悃。惟以古器 文玩,抵兵费,事太奇创,倭奴好兵好利,岂好古哉?且尊藏虽富,虽精,估值不能过十万金,今乃欲抵赔款二十分 之一,是作价一千万两矣,亦似可怪。此事恐徒为世人所讥,倭人所笑。鄙意不敢以为然,弟实不便与闻,如尊意坚 欲行之,请公自行电商合肥。至代奏一节,弟更不敢如此僭妄。窃谓公此时不可再作新奇文章,总以定静为宜。拙见 如此,采纳与否,统请尊裁。”③笑其奇创,令其定静,文物抵充赔款之事就此终结。

  二十六通手札

  此次影印的朵云轩藏《吴大澂致徐熙手札》二十六通,就是被张之洞嘲笑挖苦“估值不能过十万金,今乃欲抵赔款二十分之一,是作价一千万两矣,亦似可怪”的吴大澂毕生藏品的最好补白。

  徐熙,字翰卿,号斗庐、斗庐子,江苏吴县人。克承家学,精鉴别,工篆刻,被吴大澂视为文物鉴藏知音。此二十六通书信内容涉及文物鉴定品评、收藏信息交换、市场行情分析、委托买卖代购、借书、刻书、印书、石印碑帖、刊刻法书,拓印印谱、刻字等等,间接地反映了吴大澂文物收藏的内容、规模、喜好、心态,也是晚清文物收藏界的一个缩影。

   这二十六通手札仅有一件(第二十三通)标明具体写作时间为“丁亥人日”,即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正月 七日。其他虽未注明,但根据信札的内容还是可以推断出一些具体时日,例如:第六通尾注“棘人吴大澂稽颡”,只 有居父母丧时,才自称棘人。《清史稿》载吴大澂于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母丧曾归故里,据此推定此札应写于 是年。又如:第四通云:“郑工定期十七八日合拢,河势平稳,别无可虑。”第八通云:“郑工蒇事(完事),幸 得免于罪戾,实皆群策群力之功,鄙人浪得虚名,益滋愧悚。”第十通云:“弟于十三日由工还省。”据《清史稿》 载:“十四年郑州河再决,上震怒,褫河督李鹤年职,以大澂代之。是年冬,河工合龙,大澂力居多。大澂盛负时 誉……治河功成,实授河道总督,加头品顶戴。”从中可知,以上三札均写于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郑州抗洪救 灾期间。再如:第十六通云:“清明抵珲春后,俄员未来,长日清闲,每日考释二三器。”《清史稿》载:“十一年, 诏赴吉林,会同副都统伊克唐阿与俄使勘侵界,即所侵珲春黑顶子地也。遂援咸丰十一年旧界图立碑五座,建铜柱, 自篆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于是侵界复归中国。”可知此札写于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吉 林珲春任上。结合二十六通手札的书法特征、信笺用纸、表述内容、叙述风格等因素,可知此套致徐熙的手札写作时 间应是吴大澂最辉煌的时期,即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后,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四)之前,时任左副都御史,诏赴 吉林、广东巡抚、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的十年间。

   此套手札涉及的文物种类有书画、古玉、陶器、铜印、古玺、玉印、钱币、印泥、古籍、旧扇、唐石、隋碑等等, 几乎涵盖了清季文物流通的方方面面。从中还能折射出当时文物交易的市场行情信息,例如:第十九通云:“潍县裴 估又为代购隋碑一通,二十二行,每行三十二字,稍有残缺数十字,议定一百五十金。”第三通云:“历下人归携得 二玉敦(百乳),与陕出一敦相类。出土已久,盘工不少,价仅廿金。”第十七通云:“玉圜、玉璧即乞代付六十金…… 秦中古玉价最俭,大药铲不过十余金,南中索值过昂,以后毋须问津,精品至宝所得诚不少矣。”第十八通云:“玉 圜至精,有目共赏,拱璧白玉者少,亦非常品。在苏扬六十金,其价廉甚。”第二十四通云:“前日所示谱内各印细 加披阅,精者可选四十余方,军司马部曲将等及蛮夷诸印,皆习见之品,鄙人愿以四百金得之,再多则力有不逮,非 斤斤较量也。”

   更为有趣的是,手札中还透露当时文物收藏过程中吴大澂的竞争对手信息,例如:第九通云“小松(黄易)之 《嵩洛访碑》廿四开,竞为费企(屺)怀(费念慈)所得。鄙人自忖亦可知足矣。铜器大者,力不能扛,小者得之亦 无谓,以后可让与仲翁矣。”第十四通云:“都中吉金价值日增,然亦只有郑盦司空(潘祖荫)一人闹哄,此外亦无 肯出重价者。鄙人力有不逮,即价廉亦不暇及。”第二十通云:“《嵩洛访碑图》为屺怀(费念慈)得去,竞不获一 见,因拟自画《访碑图》三十二页……他日流传海内欲与小松司马(黄易)相抗衡也。一笑。”

   尤为难得的是,信中还透露了吴大澂的书画艺术观。例如:第二通云:“近人如锥庵(陶淇)、小圃(倪耘)皆 生平至好,彦冲(刘彦冲)为鄙人所企慕之人,均极得如愿以偿,快幸曷极,感佩曷极。六如(唐寅)精本正敝藏所 缺,戴文节(戴熙)《双题山水》,此时更不易得矣。”第四通云:“过年公事稍简,拟专心学书。吾吴碑帖铺如有 山谷老人(黄庭坚)墨刻,不拘法帖、屏条乞代觅数种,为感。世间争尚苏(轼)、米(芾),尊黄(山谷)者绝少, 故不易得。”第二十通云:“阮氏(阮元)仿铸《散氏盘》乞为留之交家兄置之义庄。弟临《《散盘屏条》六条已付石 刻,须十月内刻竣也。大篆以《散盘》为第一。(鄙人所临大篆,亦以《散盘》为最,当在郑文宝《峄山碑》之上。)” 此套手札的书法风格亦与常见吴大澂行楷稍异,收发笔意蕴、散射状结体无不效仿黄庭坚书风,信札内容亦透露了吴大澂 行楷师法山谷、篆书追踪《散氏盘》的渊薮。

   信札还揭示了吴大澂文物收藏的艰辛历程,堂堂一品大员,常常为购藏文物而捉襟见肘。例如:第二通云:“潍 有铜印五百余,古玺百数十,无一不精,价值千金亦不贵,得此一大宗,故近况益窘,吉金彝器竟不能得,扬州丁氏 藏物只可割爱矣。”第九通云:“两月以来,关中、历下、都门三路兼收并蓄,已觉力不能支,广庵欲为刻《古玉图 考》,刻资已向龚仰翁暂借。……忽又出潍县之五百印,遂至竭蹶不遑。”第十四通云:“鄙人力有不逮,即价廉亦 不暇及,所示一鼎一尊只可割爱矣。寻常铜器在十字左右者,百金内外尚易出脱,若出重价收之,恐其受累。”第二 十四通云:“前日所示谱内各印细加披阅,精者可选四十余方……鄙人愿以四百金得之,再多则力有不逮,非斤斤较 量也。”

   二十六札中,还存有关于吴大澂学术著作《权衡度量实验考》、《吴清卿访碑图册》、《说文古籀补》、《古玉 图考》的编纂细节。例如:第十五通载:“关中友人寄到古玉百数十种,内有白玉律琯(微带黄晕),长一尺二寸,适 与搢圭驵琮宏璧相符,毫厘不爽,因取黑柜黍榖子实之(即高梁),适容千二百黍,遍考《汉书律历志》、《周礼郑 注》皆云:黄钟九寸。乃知班、郑实沿刘歆之误,与古乐不合也。”第二十通云:“自画《访碑图》三十二页,每页 后附书考据一页,共成六十四页,可装四册,内分直隶、山东、吉林为一册(以太学观《石鼓》为第一页,岱庙观秦 刻石为第二页),陕甘十六页分为二册(加考据十六页,为三十二页矣),龙门伊阙、洛阳及粤中各碑八页为一册(吴 中绝少金石,以焦山《瘗鹤铭》、虎邱(丘)《经幢》附于此册之后)。日画一开,现已成七幅,重阳前计可告竣。”

   《马关条约》之后,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三日翁同稣亦迫于朝野压力,不得不建议皇上将这位江苏同乡革职,以 平息人怨了。诏书说:“开缺巡抚吴大澂,居心狡诈,言大而夸,遇事粉饰,声名恶劣,着即革职,永不叙用。”此 后,他为生计所迫,曾任上海龙门书院山长,授徒自给,又变卖个人所藏字画、碑帖、古铜器以补日用。一九0二年 (光绪二十八年)在贫病中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蛰居虞山的翁同稣得知吴大澂去世的消息后,特遣人送去联幛: “文武兼资,南海北海。汉宋一贯,经师人师。”横批:“一卧沧江。”

注释:①②《张之洞未刊电稿》,光绪二十一年,各处来电。
   ③《张之洞未刊电稿》,光绪二十一年,去电稿。

【资料来源】《吴大澂手札》(上海书画出版社)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