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章草模式的淡化

              ——《寒切帖》、《远宦帖》


寒切帖》纸本 天津巿艺术博物馆藏

   《寒切帖》(右图)、《远宦帖》的书写形式,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平复帖》、《济白帖》等。

   《平复帖》传为西晋陆机所作,为自汉以来王羲之之前最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不过,《平复帖》的草书形式,与传汉张芝《冠军帖》之类迥然不同,可想《冠军帖》的连带用笔,在西晋时代并不流行(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冠军帖》为后人所作,假托张芝)。《平复帖》的伟大,在于它在俗体(字字独立、带有章学意味的字体)书中鹤然兀立,既代表了汉魏以来的古质浑朴,又不乏个性风采。

    《济白帖》为楼兰出土的晋人写迹,书风可见出由旧体向今体过渡的痕迹(旧体用笔以实按、拖、绞转等为主要方法,今体则以提按为主)。其体式基本仍然字字独立,但点画之间的牵带已与旧体有所不同。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提按用笔的明显化。

     如果我们仍视《平复帖》为章学的话,《济白帖》则正在脱离着章学的模式。

     王书《寒切帖》,相比于《远宦帖》似乎多存有些古意,亦便是说,《寒切帖》比《远宦帖》更接近旧体格式(在书写时间上可能并不一定)。这种旧体或古意,正是我们已经指出的那种以拖、绞为主的用笔特征。而其在字形上的相对独立,无疑又让人想起古体的草书———章草。

   章草,原本是因趋急将隶书快写的一种俗体,后草式渐趋规范,成为一种独立的字体与书体。但迄今遗存的章草字迹,俗体多,规范少。如在汉代即已有的竹木简草书,及至《平复帖》等,都可视为俗体。而后人依照古迹刻就的诸如《急就章》、《月仪帖》、《出师颂》等等,似比俗写手迹要规范得多。到底是后人在制作时加入了自己的手法,还是古迹本来如此,已不可探知。但有一点很明显,即俗体章学多用隶法,规范章学多用楷法。

   王羲之善隶书,旧体章学得心应手(其虽没有遗存完全的旧式草书,但从《姨母帖》、《初月帖》及《寒切帖》等的一些用笔与结体可以想见),又因其对提按用笔的深切体会与实践,故其草书时呈旧中见新或新中带旧,两者交融得极为默契。

  《寒切帖》、《远宦帖》既为羲之晚年所作,自然对新法的实践已极为娴熟。其虽在体式上让人想见章学(字大多单列,某些用笔、线形及结字可寻出章学的意味),但新化又是必然的。也就是说,羲之一方面不可能一板一眼地去写章学,另一方面又在意念中忽然有些对章学的怀念,这使得《寒切帖》、《远宦帖》与羲之其它一些多连带的书迹在面目上产生了差异。

    羲之的这种随兴所至,其实是一种尝试与探索。作为一位知旧而能新的书家,其在新变以后的想法可能常常是对旧式的追念。在这种追念之中,包蕴着作者的一种企图,即温故而知新,从旧的体式中再发掘出新鲜的因素,或者将旧式改新,成为一种处于新旧交融的形式。其实这是创新的一种手法。大凡能创新者,必不是一味地对旧式的扬弃,相反却常常是对旧式的再吸收,以便使新的体制不断丰富、壮实。这也是为什么王羲之在晚年的一些手迹中时常夹带旧意的原因所在(如《初月帖》等)。

   《寒切帖》、《远宦帖》的新意,正在于作者将章学进行了再创造(《寒切帖》),或在新体中间入章学的某些笔意(《远宦帖》),使新体不失古意。

    这种手法,在右军刻帖《郗司马帖》、《逸民帖》、《积雪凝寒帖》、《朱处仁帖》等中我们亦可见出,看来这是右军惯常使用的,同时构成右军书风创变的一道景观。

《远宦帖》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选自美术报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