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概况 | 代表人物 | 相关文章 |
吴叡(1298-1355)
字孟思,号雪涛散人、青云生、养素处士,先世为濮阳(今属河南)人,移居杭州。终身布衣。晚年客居江苏昆山,也死在昆山,因将其所学传递到吴门一带。为吾丘衍弟子,工书法,尤精篆、隶。刘基《覆瓿集》云:“叡少好学,工翰墨,尤精篆、隶,凡历代古文款识制度无不考究,得其要妙。下笔初若不经意,而动合矩度。识者谓吾子行、赵文敏不能过也。”他在篆书、隶书、印章方面都接受了吾丘衍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传世的书迹有《隶书道德经》、《篆书千字文》、《隶书离骚》、《九歌图卷跋》等。
吴叡《篆隶书离骚千字文合卷》全本 上海博物馆藏 28.2×223.3 27.7×240
隶书离骚部分(局部)
篆书千字文卷(局部)
此《篆隶书卷》以隶书离骚、篆书千字文合卷,书于元统二年(1334)。其时吴氏年仅37岁,可谓风华正茂。但见行笔结体老到稳健,布局精微,结构别致,法度严谨,字字不苟,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佳作,但古朴不足。
转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分页浏览黑白版[1][2][3][4][5][6][7][8][9][10][11][12]
吴叡《隶书道德经》 纸本,24.8×400.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 “项子京家珍藏” (朱文)、 “墨林秘玩” (朱文)、 “张伯骏范我氏精玩书画之印”(朱文)、 “宜尔子孙”(白文)、 “张子止庵秘笈之印”(朱文)、 “翁伯达氏”(白文)等。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哲圣”。据《史记》载,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姓李,名耳,字聃,出身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曾当过周王朝的守藏史、 柱下史,老子晚年见周王朝内乱,便弃官西去。当他骑青牛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他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字。后人分别取其上、下篇起首的“道”和“德",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c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老子》、《五千文》,被誉为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老子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不过五千言,却几乎一字涵盖一个观念,让后人用了不知多少万言去诠释它,却永远意犹未尽。
此帖为吴叡三十八岁时所书,笔法方圆互见,结体整齐划一,虽有汉隶风规,而实依唐人笔意。通篇用笔工稳精谨,五千言文字一气呵成,且无一懈笔,功力深厚。
卷后有明胡子昂题七言诗一首、题记一段。
此卷《道德经》前附有白描《老子授经图》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图左下角落元盛懋款,说明此卷当时以画而收藏,但经考证此款系后添,非盛氏手笔,而在后纸胡子昂题跋中也未提及此图,只论吴叡书法,可见此经卷应为吴叡隶书之佳作。
分页浏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