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黄侃(1886-1935)


黄侃

  黄侃(1886年-1935年),近代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季刚,号运甓,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生于四川成都。

  黄侃自幼聪慧,4岁即发蒙,6岁随父返回故乡,苦学不辍。1903年(17岁)考入湖北文普通中学堂,为首期学生。与田桐、宋教仁、董必武同窗。因倡言革命,被开除学籍,遂东渡日本。在日本,再遇宋教仁并参加同盟会。张之洞听说黄侃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就取消了黄侃留学的官费资助。1910年在湖北革命党人敦促下回国参与发动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他为《大江报》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震撼大江南北,影响甚为深远。与此同时,黄侃还深入乡村,回故乡蕲春重组“孝义会”,发动群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清军出师镇压,黄侃几乎丧命,不得已辗转上海,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窃夺,革命党人遭排挤打击。黄侃见国事日非,便弃政从教,不再过问政治,潜心学术,托足讲坛。

  黄侃的父亲黄云鹄进士出身,也是湖北宿儒,曾任四川盐茶道、按擦使等职,不仅政声清廉,而且是文学家、书法家。黄侃家学渊源极深,黄侃韶年束发爱学,其父即授以许氏《说文解字》部首,因此,他对声音训诂之学,早具根柢。加之本人勤奋埋头书斋后,不几年便在学术界露出头角。1913年起,他开始了教授生涯。在北京大学文科任教授,当时黄侃只有27岁,主教文字学,1919年后,又相继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北京大学、沈阳的东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校,讲授词章、训诂以及经史之学,其见解之独到,蔚然成一家之言。“他是章太炎的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味。后人将黄与乃师章太炎共称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世称‘章黄二学’”。黄的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言辞旷达,不拘小节,时人目之为“黄疯”。

  章太炎清高孤傲,对并世文人极少嘉许,惟独对黄侃刮目相待,称其“清通练要之学,幼眇安雅之辞,并世固难得其比。方恐世人忘其闳美,而以绳墨之论格之,则斯人或无以自解也。”又说“弟子成就者;季刚、季中、逖选;季刚、季中皆明小学,季刚尤善音韵文辞”。黄侃治学严谨自守,他“笃实而不趋新,征实而蹈虚”“师古而不为所役,趋新而不畔其规”。他对待著述态度十分认真,平时读书作了许多批注、札记,其中有不少创见卓识,为时人所推崇。黄侃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诸学科研究极深。如文字学,他创立声符假借说,发现了造字时声母数音现象。在音韵学方面,黄侃综合各家发明,集乾嘉以来古韵之大成,定为二十八部,并定古声纽为十九类。这些在汉语音韵史上无异于竖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在训诂学方面,黄侃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训诂学教材——《训诂学讲词》,创立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黄侃对词义系统、字源、语源的研究不遗余力,开创了训诂学研究的新纪元。在经学、哲学、史学等方面,黄侃均有很深的造诣,诚为一代国学大师。为学术界所尊仰。1935年在南京逝世,时年49岁。在短短一生中,学术成就恢宏,著有《三体通论》《声类目》《文心雕龙札记》《尔雅正名评》《日知·校记》等。天若假年,黄侃必会著述等身,给人类创造出更大的精神财富。

  黄侃身为国学大师,其书法为学问所掩,不以书法名世,写字是他的余事,却也是他终身不废的爱好,每天抽一定的时间练练笔,在不经意中形成自已的风格。黄侃给挚友徐行可写过大量的书法作品,徐行可(1890年一1959年)名恕,号缰,江夏城人。精于金石考证、经史诸子、目录志略等学,为中国现代著名藏书家之一。

  徐行可毕生聚书,其藏书不惟供一已治学之资,且乐于供书友学人参阅。徐行可在武昌司门口一带开有书肆,既卖书也收藏书籍。黄侃所阅古书甚多,他虽然不是藏书家,但对古籍版本有较深的研究。由于俩人都有相近的志向、兴致,使他们成为朋友,所以之间走动来往很密切,加上当年黄侃的儿子与徐行可的女儿指腹为婚(后因其它原因没有完婚),两家的交情更为不一般。黄侃有余钱必购书,是徐行可家的常客,往往要看和想读的书基本上是徐行可提供。借书、还书、吃饭、作书是他们之间常有的事。《黄侃日记》中经常提到这类事,“廿六日庚戌月曜(三日)阴雨,体平。出至行可家借书(《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阅郑堂读书记讫。师范诸生来谒岁,余约其于初六初七等日遇晴即邀之为郊外之游”。“……晚至行可处饭,并为作书”。可见黄侃尝客徐行可家,抵掌论学,尽阅所藏。黄侃看书有个特点,常常在书上圈点、批注、注释,看过后将书还给行可先生,行可先生也非常重视经黄先生批阅过的书,一般都保存很好,没有轶失。徐行可每获佳书则送黄侃予以校读、手批。徐行可先生的藏书中,经黄先生批注的书籍不下300余种。黄侃在日记中曾云:“鄂居首尾三年,论学之友,惟得君耳。”黄侃到南京后,仍与徐行可书函往还不辍,徐行可获得嘉书亦寄来予以校读、手批。《黄侃日记》中多处提到此事,“四日庚寅出伏(八月十八日礼拜六)晴热,临汉简一纸。行可寄来宜都杨氏《古诗辑存目》六厚册,是其手钞本,世间绝无者,又朱兰坡《文选集释》十三册。……与行可书,小字密行凡四纸,自谓恭敬之至。行可又寄到《太平广记》一部,《五种事类赋》一部。”行可先生抗战以后经济比较前期困难,有少部分书籍被变卖。1922年-1925年这段时间黄侃在武汉,在借书、还书中自然而然地给行可先生留下许多书迹。

  徐行可生前将大部分藏书捐献国家。1959年徐行可去世,1960年他儿子徐孝宓(原湖北省图书馆馆长)遵从父亲遗志又将余下藏书献出,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另把明清书画、拓本、碑帖等文物,捐献给湖北省博物馆。这批黄侃的书法,就是当时捐献过来的。

  黄侃虽是学者,但看得出他的书法是经过严格的训练,出手不凡。他虽以欧阳询、赵孟頫为其本,但黄侃书法不专攻一家,五体皆能。常临习唐宋诸家,下过功夫学习。他在日记中提到:“照写《阁帖》中汉章帝、晋宣帝、张芝、皇象、索靖、蔡琰草书及所称古法帖二条。”每日临习汉简一通。

  黄侃行楷书,如体势纵长,笔力劲健,以传统深厚秀雅多姿见长。 行书笔墨瘦劲清逸,结字严谨,笔法熟练,正而不拘。其行楷得力于欧、赵,用功最深。其师章太炎曾赞许其书云:“……楷法精致,在王、欧门庑之中,不入清代书家窠臼。犹可想先辈风流,敬葆录之。” 篆书体近李阳冰笔画纤细,规整而结体对称,古拙可爱,以秀逸见长。 其隶书多临汉隶,亦吸收隶书大家伊秉绶的笔意,瘦劲古朴,体方笔圆。

  黄侃对先世所传书法无所不临,奠定了博取众家之长,自成一体的基础,在临写前代书法作品过程中,体现着自已的书写面目。不拘泥,随性使然,无意刻求精谨,自有洒脱之趣。其作品以对联居多,他的字学帖而参魏晋碑版,有别于馆阁体、干禄书之流。李瑞清的《玉梅花庵书断》中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段,不足贵矣。”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讲得更明确:“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黄侃的书法最特别的地方是:平易洒脱,得心应手,行于简澹,成若天然。有不同于时俗的风神面目,绝无矜持与做作,格调清新,意味隽永。又因其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黄侃书法作品流传较多的是北京与湖北。他在北京任教时,大家知道黄侃好口腹,喜饮酒,常常去饭馆吃饭,掌柜的也知其特点,时不时在饭后要他留下墨迹,以免去酒饭钱,他也就应允了。所以北京流传有些黄侃的书迹,但象鄂博这样大批的书迹在一家收藏还是少见的情况,更显弥足珍贵。黄侃的这批书法作品包括各种书体、形式。这批书法作品主要集中在35—41岁之间。他的书法无论在外形或内涵上都洋溢着金石之味、书卷之气、学者之识,洵为一代钜儒。

转自王倚平《黄侃及其书迹》(《书画艺术》2013年第一期)

【作品欣赏】↑TOP
《楷书幼舆司州六言联》 133×31.2cm×2 1923年作 湖北省博物馆藏
《行书差可具令六言联》 132.5×31cm×2 1923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篆书日守天留七言联》 136×34.6cm×2 1924年作 湖北省博物馆藏
《隶书已烦更与七言联》 132×22.2cm×2 1924年作 湖北省博物馆藏
《行书黄庭坚花气熏人诗轴》 169×47cm 1924年作 湖北省博物馆藏
《篆书横披》34×106cm 1926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篆书阳明手迹横披》37×130cm 1930年作 湖北省博物馆藏
《篆书录朱熹诗扇》18×49cm 湖北省博物馆藏
《行书硬黄飞白七言联》 128×33.1cm×2 湖北省博物馆藏
《隶书难披独倚七言联》 湖北省博物馆藏
《隶书页》 湖北省博物馆藏
《小楷跋翁方纲行书轴》 湖北省博物馆藏

【相关文章】↑TOP
八部书外皆狗屁—黄侃书法(作者:管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