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周恩来(1898-1976)


   在介绍周恩来的文章里,鲜有提及周恩来的书法,而将周恩来的书法从艺术角度加以介绍、研究,目前更是少见。也许他的书法在他赫赫功勋之中实为不显,在介绍时往往被忽略,一如鲁迅的书法被文所掩一样,周恩来的书法被卓著的政绩所掩。而事实是,周恩来那沉着凝重、雄俊伟茂的行书与毛泽东潇洒险峻、奇逸开张的草书,堪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书法艺术中的两枝奇葩!

   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在那饱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他还是坚信中华民族必能崛起于世界。

   如1917年,在他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题写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从这题词中即可看出一个19岁青年的鸿鹄之志。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后密,错落有致。尤其是启首的“愿”字,比其余的字大一倍多,这是独具匠心的,此“愿”既是周恩来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 孙的心愿。再如1939年,他题写了“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 极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斗志。这幅题字,字字顾盼呼应,虽笔断而意连,点画沉着,笔力遒劲。

   书为心画,在特定的环境下,书家的思想感情必将融于其作品中。如1941年他为皖南事变的题词就体现了他痛恨国民党“同室操戈”的激愤心情。这幅题字的用笔艰涩,结构险绝,章法跌宕,深含悲壮之情。

   周恩来的书法以行书、行草居多,偶有楷书、草书。如1941年致张冲信即是楷书,字形多偏长,与他的行书一致。信中之字结构严谨,以楷法为之,用笔以行书为之,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清新爽朗,赏心悦目。草书如1943年致艾青信,信中字著纸不刻,轻转重按,一气呵成;或伸或缩,或浓或淡,或正或欹,章法似乱石铺街,若飞花散雪,道法自然。

   周恩来的书法,用笔多中锋内裹,结构严谨自然,受魏碑影响颇深,兼涉“二五”。到晚年,他的书法用笔老辣苍劲,入木三分,章法错落有致,不拘古法,其功力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我们可以从他1958年书行草《录太白诗》、1963年为“学习雷锋”的题词,以及为中国民航、中国税务、《共产党员》杂志等题字中看出端倪。

   来自网络 作者:胡来宾

【作品欣赏】↑TOP
早年手迹一桢
早年题词
赠张鸿诰《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横幅 30×91.5cm 191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为《新华日报》创刊题词 1938年1月9日
为青田县东源学校题词 1939年1月 浙江省档案馆藏
为侯遇福题词 1939年1月7日
为表妹王去病题词 1939年3月29日
赠曹天风先生行书联 1939年3月30日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为陆与可题词 1939年春
希望正大,前途光明
上马杀贼,下马学佛 1939年4月
为纪念抗战两周年给《新华日报》题词(1939年7月7日)
为林卓午题词(1940年5月9日)
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题词(1941年1月17日)
在《政协文献》上的题词(1946年6月)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题词(1949年3月)
致宋庆龄 1949.6.21 中央档案馆藏
致王炳南信 1949.11.15日
致宋庆龄 1950.3.25
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1950年6月1日)
为鲁迅纪念馆题词 1950年11月
周恩来总理为塘沽新港第一期建设完工开港题词 1952年10月17日
为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开工生产的题词 1953年12月1日 41.5×29.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致毛泽东书(1954年4月19日)
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手书碑文 1955年夏 102×35.3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周恩来关于迎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高潮的题词 1955年12月7日
代主席拟祝寿稿 1956年1月
致达赖喇嘛书(1956年7月12日)
为《天津青年报》题词)(1957年5月2日)
为邓颖超题词(1959年1月1日)
致邓颖超书(1959年3月18日)
致陈云、邓小平等书(1959年5月23日)
为新落成的北京火车站题词试笔 1959年
为纪念雷锋同志题词 1963年3月6日
为淮海战役纪念塔题词(1963年12月)
为广播事业创建二十五周年题词(1965年11月15日)
为王缁尘题词
闻鸡起舞
为《学文化》创刊号题词
录李白诗二首
行书条幅为芝英女士作
录徐悲鸿画马句
党员守则
其他题词

【相关文章】↑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