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当代书坛 | 书法组织 | 书法人物 | 港澳 | 台湾 | 韩国 | 日本 | 更多

日本书道艺术


(一)概略
(二)日本古代书道
    平安三笔 :嵯峨天皇 橘逸势 僧空海 最澄
    日本三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
    良宽
(三)西岛慎一:日本的中国书法受容史
(四)高木圣雨:日本的近现代书法
    青山杉雨 村上三岛 小坂奇石 西川宁 辻本史邑 丰道春海 广津云仙 小林斗庵 谷村义雄 梅舒适 上条信山 金子鸥亭 小川瓦木 天石东川 今井凌雪 杉冈华村 武士桑风 殿村蓝田 浅见笕洞 伊藤凤云 古谷苍韵 近藤摄南 手岛右卿 松井如流 桑田笹舟 桑原翠邦

    传说日本天平年间光明皇后曾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羲之典雅的笔风博得许多日本人的爱好,为世人所推崇。日本正仓院内收藏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是当年光明子嫁给圣武天皇的随身嫁妆。日本平安时代假名文字已经确立,迎来了书道的全盛时期。对于皇亲贵族的子女来说,书法是必不可少的修身课。实用的书法转变为技艺之道则是在日本镰仓末期至室町时期。同其他的艺道一样,书道界也产生了不少的流派。书道先驱藤原行成创立的世尊寺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享有最高权威。而后加入这一流派的尊圆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创立了青莲院流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青莲院流派一直是和(日本)式书法的主要流派。不足的是日本室町时期的书道各流派均以秘事口传传宗接代。弟子只知墨守师风,却无心提高书道水平。到了江户时代这种倾向日趋严重。与此同时随着町民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修养,日本人当中也开始普及书法。尽管他们的书法并不高明,但是毕竟从侧面打破了书道界的沉闷局面。日本人采用临摹的方法,学习书法名家的书法。
明治初期中国人杨守敬来到日本。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如同一股春风吹进日本书道界。日本书道开始由尊重个性,保持流派传承向注重自由表现的方向发展。不同于绘画艺术,书法艺术是单纯的点于线的抽象造型。执笔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富有弹力的毛笔得到具体的反映。为此,要求执笔者具备高超的技艺,高深的意境,以至否认书法的文学性,强调自由地运用笔墨的超然境地。
    日本的假名最初只是标写汉字发音的符号,它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到了平安时期已基本定形。其中最先进的用法首推万叶假名,经过楷(书)、行(书)、草(书)阶段,摆脱了汉字的形体,成为平假名。平假名的书法称草假名。当时,日本的男子主要使用汉字。假名只是女性使用的文字。所以,平假名亦称“女书”、“女文字”。总之日本假名是万叶假名、平假名、片假名三位一体的组合。万叶假名的楷、行二体称“男书”,尔后改称真名。“草”则是万叶假名的草体是男女共同使用文字。日本平安时期社会上流行的女用文字“女书”也是由万叶假名草体演变而来的。除以上假名以外,还有一种形似苇叶,酷似绘画的文字,人称“苇书”,关于苇书的问题,日本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永”字即可包括书法的八个基本写法,这八个基本写法是侧(点)、勒(横)、努(竖)、翟(竖折勾)、策(短横)、掠(横折撇)、啄(短撇)、桀(捺)。“侧”意喻用笔需倾斜。“勒”意喻适时收笔,如同勒马一般。“努”意喻刚劲笔直,呈满弓之势。“翟”意喻勾地有劲,形如跳跃。“策”意喻提笔如风,运笔如同挥鞭抽马。“掠”意喻潇洒自如,如同妇女梳头一样。“啄”意喻像鸟儿啄木那样,笔锋向左急转。“桀”意喻圆满收笔,笔锋缓而有力地向右划下。永字八法是我国后汉时期著名书法家蔡首先提出的。后经日本僧人空海传入日本。
    日本书道史上的三笔三迹被日本人尊为书法圣人。三笔指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其中最出色的首推空海和尚。空海采用王羲之的风格,颜真卿的笔法,加上自己的独创,形成独特的书法笔法,被奉为入木道(书道)的开山祖。空海的代表作有《风信帖》、《灌顶记》。嵯峨天皇楷书为欧阳询风格。行书、草书则为空海风格。代表作有《光定戒牒》。橘逸势的真迹未能流传至今。《伊都内亲王原文》不过是仿写品而已。除此以外,本阿弥光悦、近卫信伊、松花堂昭乘为宽永三笔。隐元、木庵、即非为黄壁三笔。市河米庵、贯名崧翁、卷菱湖为幕末三笔。
    日本式书道名家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被奉为三迹。他们的笔法分别称为野迹、佐迹、权迹。小野道风的真迹堪称日本式书法的典型,代表作为《屏风土代》、《秋楸帖》。藤原佐理的笔风自由奔放,个性很强,代表作有《诗怀纸》。藤原行成继承了小野道风的风格,是日本书法集大成者行成的书法温雅、干练,代表作有《白乐天诗卷》、《消息》。行成还是书道“尊寺派”的始祖,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学习书法最好能接触书法真迹。如果没有这种条件的话,可临摹碑帖、法帖等拓本。日本人练字时使用的单帖有以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十三行》为首的唐四大家的楷书。集帖有收入古今名迹的《开元帖》、《淳化阁帖》、文征明收集的《停云馆帖》、董其昌收集的《戏鸿堂图》、吴用卿收集的《余清斋帖》和《三希堂帖》。
    日本僧人的书法,特别是著名的禅宗僧侣手写的认可证(证明传道给弟子或者承认弟子通达佛理的证明书)、喝颂、法语、字号、进道语、诗、眉批、书信等简称“墨迹”,在日本书道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尽管它属于日本书道的旁支,但是它那重视个性的发挥,重视修道和抒发禅宗风格,却不过分追求书法本身优劣与否的超然书法风格,特别是受到日本人的尊崇。墨迹的自由奔放的书法风格作为禅的精神的再现,更是受到茶客们的推崇墨迹的自由奔放的书法风格作为禅的精神的再现,更是受到茶客们的推崇,收藏墨迹者甚多。我国宋、元名僧圆悟、克勤、虚堂、智愚、了庵、清欲的手迹以及日本镰仓时期至室町时期的名僧大师国师、梦窗疏石、一休纯宗的手迹均被奉为传世之宝。
    笔、墨、砚、纸堪称“文房四宝”。中国秦代的蒙恬首先发明了笔。汉代又发明了纸。八世纪唐代的笔传入日本,日本正仓院内收藏的十七支完整的雀头笔,是日本最古的毛笔。毛笔的种类很多,就形而论,有长锋、中锋、短锋、雀头、鸡爪、柳叶之分,有羊、狸、兔、鹿、猫、马、鼬之分。既有使用一种毛制的笔,也有使用两种以上的毛制作的毛笔。“弘法不选笔”实际上是错误的。必须根据书写的文字及纸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毛笔。中国的书圣王羲之讲究“弱纸强笔,强纸弱笔”。日本尊圆的《入木抄》有“打纸卯毛,只纸鹿毛,檀纸冬毛,杉原夏毛,绫亦夏毛,布木笔”的说法。此外,笔尖为毛笔的生命,讲究尖、齐、圆,健四要素。
    中国首先发明了墨。开始为墨丸、墨粉。后将煤、胶掺入其内制成比较坚固的墨块。日本正仓院仍保存着唐墨、新罗墨。日本奈良时代的制墨法是由新罗(朝鲜)传入的。日本平安时期红州藤代、近江武佐墨最受欢迎。自江户时代以来,奈良的制莫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墨有松烟墨、油烟墨之分,书法用墨最好使用纯油烟墨。青墨为松烟墨。除此之外,还有朱墨、茶墨。中国的古墨十分有名。明代的程君房、清代的乾隆御制墨都是珍品中的珍品。墨越沉越佳。刚刚作成的生墨没有什么价值,一般以收藏30-80年的沉墨为书法佳品。概括而言,中国墨讲究多用薄胶,墨的粘着力较差,用起来十分圆润。而日本墨则讲究少用厚胶,墨的粘着力较强,用起来十分豪快。
    直到平安时代日本人仍使用陶制的风字砚、圆润砚。平安末期中国砚输入日本。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开始生产石砚。当时制砚石料多选自爱知县的凤来石、山梨县的雨田石、宫城县的玄昌石、山口县的赤间石、京都的鸣泷石。除了石料制砚以外,日本人还使用泥、陶、瓦等材料制砚。砚有圆面砚、方砚、风字砚之分。
    公元610年高丽将造纸术传入日本。后经日本造纸工匠钻研琢磨,终于造出了坚韧、优雅的和纸。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日本人主要使用麻纸。平安时代随着各项民间工艺事业的发展,造纸业生产也得到促进。当时的造纸原料主要为摺(桑科落叶亚乔木。其皮为造纸材料)、雁皮(瑞香科)。有名的和纸产地有美浓、伊势、三河等。京都还设立了官立的抄纸场,名“纸屋院”。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日本纸的种类不断增多。当时日本已经能够制造带花纹的色纸及写经用的铅色纸,用金泥、银泥在上面写经效果极佳。到了江户时代,町人文化兴起,纸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越前、土佐、出云、伯劈均成为日本国内著名的纸产地。纸的种类已达50种。
    今天,日本的纸生产仍分手工制纸和机械制纸两种。手工纸以雁皮、摺、三桠(黄瑞香)的树皮为原料。由手工制作的日本和纸包括半纸、美浓纸、奉书纸、鸟子等。机制纸则以木材、马尼拉麻的纸浆为原料,有坚固的泉贷纸、纸浆半纸等。日本人的书道用纸一般以半纸、画仙纸为主。雁皮纸、鸟子、懔纸、麻纸则属于高级书写纸,被视为珍品,不得轻易使用。
    落款是表示书法书写完结的一种形式。落款没有统一的规定,既可写本名、字、雅号,也可写年月、干支、场所、赠者姓名等。日本人比较讲究用“号”落款。也有的人只习惯用印落款。印章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石、木、牙、角、水晶、陶器、金属等等。古代日本人几乎没有在书画上落款的习惯。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日本人接受我国宋代禅宗文化影响,才有了书写后落款的习惯。如果是自作诗,落款只写名或号。如果是抄录别人的作品则写****书。普通的场合要用三颗印即关防印(一种细长的印)、姓名印、号印。文字主要是篆书。然而,日本人多原意在提高纸面的整体美方面多下工夫,却不太拘泥特定的书法形式。
    为了更好地保存、鉴赏字画,必须进行一次加工。将字面裱糊之后,可装成卷轴,也可制成帖、额、屏风等等。中国宋代裱装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裱装技术传入日本,带动了日本裱装技的发展,日本室町时期社会上茶道大兴,茶室用挂轴字画的需求剧增,进一步促进裱装技术的提高发展。当时日本的装裱品种已经很多,有“真裱”、“行裱”、“明朝装”、“大和装”、“袋装”等等。裱装时往往使用十分豪华的绢织物,工艺也很讲究。

下一页:日本古代书道

返回上一级